田間藥效試驗是農藥登記管理工作重要內容之一,是制定農藥產品標簽的重要技術依據,而標簽是安全、合理使用農藥的唯一指南。為了規范農藥田間試驗方法和內容,使試驗更趨科學與統一,并與國際準則接軌,使我國的藥效試驗報告具有國際認同性,特制定我國田間藥效試驗準則國家標準。該系列標準參考了 EPPO(歐洲及地中海植物保護組織)田間藥效試驗準則及FAO (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地區類似的準則,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并經過大量田間藥效試驗驗證而制定的。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提出并歸口。本標準由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組織起草并負責解釋。
殺菌劑防治辣椒炭疽病Fungicides against pepper anthracnose
辣椒炭疽病是危害我國辣椒生產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經常需用殺菌劑進行防治。為了確定防治辣椒炭疽病藥劑的最佳田間使用劑量,測試藥劑對作物及非靶標有益生物的影響,為殺菌劑登記的藥效評價和安全、合理使用技術提供依據。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吳新平、 顧寶根、 劉乃熾、 朱慶華。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殺菌劑防治辣椒(包括甜椒)炭疽病( Collectrichum capsici)田間藥效小區試驗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殺菌劑防治辣椒炭疽病登記用田間藥效小區試驗及藥效評價,其它田間藥效試驗參照本標準執行。
2 試驗條件
2.1 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試驗對象為炭疽病。 試驗作物為辣椒(包括甜椒)。選用敏感品種,記錄品種名稱。
2.2 環境條件 田間試驗須安排在歷年發病地區,所有試驗小區的栽培條件(土壤、肥力、生育階段、作物行距)須均勻一致,且符合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GAP),如要灌溉,記錄灌溉的方法、時間和水量。如果在棚室進行熏蒸劑、煙霧劑藥劑試驗,每個處理須使用單個棚室或將棚室其嚴密隔離成若干個小區。
3 試驗設計和安排
3.1 藥劑
3.1.1 試驗藥劑 注明藥劑商品名/代號、中文名、通用名、劑型含量和生產廠家。試驗藥劑處理不少于三個劑量或依據協議(試驗委托方與試驗承擔方簽定的試驗協議)規定的用藥劑量。
3.1.2 對照藥劑 對照藥劑須是已登記注冊的并在實踐中證明有較好藥效的產品。對照藥劑的類型和作用方式應同試驗藥劑相近并使用當地常用劑量,特殊情況可視試驗目的而定。
3.2 小區安排
3.2.1小區排列 試驗藥劑、對照藥劑和空白對照的小區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特殊情況須加以說明。
3.2.2 小區面積和重復 小區面積:15―50m2(棚室不少于8m2)。 重復次數:最少4次重復。
3.3 施藥方式
3.3.1 使用方法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施藥應與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相適應。
3.3.2使用器械 選用生產中常用的器械,記錄所用器械的類型和操作條件(工作壓力、噴孔口徑)的全部資料。施藥應保證藥量準確,分布均勻,用藥量偏差超過±10%的要記錄。
3.3.3 施藥的時間和次數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記錄施藥次數和每次施藥日期及作物的生育期,第一次施藥是在病害初發生時立即進行,進一步施藥視作物生長過程中病害發生情況和藥劑的持效期來決定。
3.3.4使用劑量和容量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注明的劑量使用,通常藥劑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為g/hm2(克/公頃)。用以噴霧時要注明用藥倍數和每公頃的藥液用量L/hm2(升/公頃)。
3.3.5 防治其它病、蟲害的藥劑資料要求 如果要使用其他藥劑,應選擇對試驗藥劑和試驗對象無影響的藥劑,并對所有的小區進行均一處理,而且要與試驗藥劑和對照藥劑分開使用,使這些藥劑的干擾控制在最小程度,記錄這類藥劑施用的準確數據。
4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4.1 氣象和土壤資料
4.1.1 氣象資料 試驗期間,應從試驗地或最近的氣象站獲得降雨(降雨類型、日降雨量以mm表示)和溫度(日平均溫度、最高和最低溫度,以℃表示)的資料。整個試驗期間影響試驗結果的惡劣氣候因素,例如嚴重或長期的干旱、暴雨、冰雹等均須記錄。
4.1.2 土壤資料 記錄土壤類型、有機質含量、水分(干、濕、澇)、土壤覆蓋物(殘茬、塑料薄膜覆蓋、雜草)等資料。
4.2 調查方法、時間及次數
4.2.1 調查方法 每小區隨機調查50個果實,以病斑面積占整個果實面積的百分率來分級:
分級方法: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占果實面積的2%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果實面積的3%―8%;
5級:病斑面積占果實面積的9%―15%; 7級:病斑面積占果實面積的16%―25%; 9級:病斑面積占果實面積的25%以上。
每次調查時要查病果率(包括落果)。
4.2.2調查時間和次數 病情基數調查:一般在施藥前夕進行,依據病害發展情況和要求決定施藥期間的調查時間和次數。
最后一次調查:在末次施藥后7―14天,持效期長的藥劑,可繼續調查。
4.2.3藥效計算方法
病情指數=[∑〔(各級病果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果數×9] ×100
病情指數增長率(%)=(Pt1病指數- Pt0病指數)/ Pt0病指數×100
防治效果(%)=〔1-(CK0病指數×Pt1病指數)/ (CK1病指數×Pt0病指數)〕×100
4.3 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觀察藥劑對作物有無藥害,記錄藥害的類型和程度,此外,也要記錄對作物的其他有益影響(促進成熟,刺激生長等)。
用下列方法記錄藥害:
a) 如果藥害能被測量或計算,要有用絕對數值表示,如株高。
b) 其他情況下,可按下列兩種方法估計藥害的程度和頻率:
1)按照藥害分級方法記錄每小區的藥害情況,以-、+、++、+++、++++表示。
藥害分級方法:-:無藥害。
+:輕度藥害,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
++:中度藥害,可復原,不會造成作物減產。
+++:重度藥害,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對作物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
++++:嚴重藥害,作物生長受阻,產量和質量損失嚴重。
2) 將藥劑處理區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評價其藥害的百分率。同時,要準確描述作物的藥害癥狀(矮化、褪綠、畸形等)。
4.4 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4.4.1 對其他病、蟲害的影響 對其他病、蟲害任何一種影響都須記錄,包括有益和無益的影響。
4.4.2對其他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要記錄藥劑對試驗區內野生生物和有益昆蟲的影響。
4.5 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要記錄每個小區的產量,用kg/hm2 (公斤/公頃)表示。
5 結果
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特殊情況用相應的生物統計學方法。寫出正式試驗報告并對試驗結果加以分析、評價。試驗報告應列出原始數據。
殺菌劑防治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Fungicides against early and late blight of tomato
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是我國番茄的重要病害,生產上經常需用殺菌劑進行防治。為了確定防治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藥劑的最佳田間使用劑量,測試藥劑對作物及非靶標有益生物的影響,為殺菌劑登記的藥效評價和安全、合理使用技術提供依據。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吳新平、 顧寶根、 劉乃熾、 朱慶華。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殺菌劑防治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i )和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田間藥效小區試驗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殺菌劑防治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登記用田間藥效小區試驗及藥效評價,其它田間藥效試驗參照本標準執行。
2 試驗條件
2.1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 試驗對象為早疫病和晚疫病。 試驗作物為番茄。選用敏感品種,記錄品種名稱。
2.2 環境條件 田間試驗須安排在歷年發病地區,所有試驗小區的栽培條件(土壤類型、肥料、播栽期、生育階段及株行距)須均勻一致,且符合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GAP),如果灌溉,記錄灌溉的方法、時間和水量。
3 試驗設計和安排
3.1 藥劑
3.1.1 試驗藥劑 注明藥劑商品名/代號、中文名、通用名、劑型含量和生產廠家。試驗藥劑處理不少于三個劑量或依據協議(試驗委托方與試驗承擔方簽定的試驗協議)規定的用藥劑量。
3.1.2 對照藥劑 對照藥劑須是已登記注冊的并在實踐中證明有較好藥效的產品。對照藥劑的類型和作用方式應同試驗藥劑相近并使用當地常用劑量,特殊情況可視試驗目的而定。
3.2 小區安排
3.2.1 小區排列 試驗藥劑、對照藥劑和空白對照的小區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特殊情況須加以說明。
3.2.2 小區面積和重復 小區面積:15―50m2(棚室不少于8m2)。 重復次數:最少4次重復。
3.3 施藥方式
3.3.1使用方法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施藥應與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相適應。
3.3.2使用器械 選用生產中常用器械,記錄所用器械的類型和操作條件(工作壓力、噴孔口徑)的全部資料。 施藥應保證藥量準確,分布均勻,用藥量偏差超過±10%的要記錄。
3.3.3 施藥時間和次數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記錄施藥次數和每次施藥日期及作物生育期。一般第一次施藥是在病害初發生時立即施藥,進一步施藥視作物生長過程中病害發生情況和藥劑的持效期來決定。
3.3.4使用劑量和容量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注明的劑量使用,通常藥劑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為g/hm2 (克/公頃)。用于噴霧時要記錄用藥倍數和每公頃的藥液用量L/hm2(升/公頃)。
3.3.5 防治其它病、蟲害藥劑的資料要求 如果要使用其他藥劑,應選擇對試驗藥劑和試驗對象無影響的藥劑,并對所有的小區進行均一處理,而且要與試驗藥劑和對照藥劑分開使用,使這些藥劑的干擾控制在最小程度,記錄這類藥劑施用的準確數據。
4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4.1 氣象和土壤資料
4.1.1氣象資料 試驗期間,應從試驗地或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是我國番茄的重要病害,生產上經常需用殺菌劑進行防治。
5 結果
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特殊情況用相應的生物統計學方法。寫出正式試驗報告并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評價。試驗報告應列出原始數據。
殺菌劑防治禾谷類白粉病Fungicides against cereal powdery mildew
禾谷類白粉病是我國麥類作物的重要病害之一,生產上經常需用殺菌劑進行防治。為了確定防治禾谷類白粉病藥劑的最佳田間使用劑量,測試藥劑對作物及非靶標有益生物的影響,為殺菌劑登記的藥效評價和安全、合理使用技術提供依據。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劉乃熾、吳新平、 顧寶根、 朱慶華。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殺菌劑防治禾谷類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田間藥效小區試驗的方法和基本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殺菌劑防治禾谷類白粉病的登記用田間藥效小區試驗及藥效評價,其它田間藥效試驗參照本標準執行。
2 試驗條件
2.1 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 試驗對象為禾谷類白粉病。 試驗作物為冬(春)小麥。選用感白粉病品種,記錄品種名稱。
2.2 環境條件 所有試驗小的區栽培條件(品種、土壤類型及施肥)須均勻一致,且符合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GAP),設立保護區。
3 試驗設計和安排
3.1 藥劑
3.1.1 試驗藥劑 注明藥劑商品名/代號、中文名、通用名、劑型含量和生產廠家。試驗藥劑處理不少于三個劑量或依據協議(試驗委托方與試驗承擔方簽定的試驗協議)規定的用藥劑量。
3.1.2 對照藥劑 對照藥劑須是已登記注冊的并在實踐中證明有較好藥效的產品。對照藥劑的類型和作用方式應同試驗藥劑相近并使用當地常用劑量,特殊情況可視試驗目的而定。
3.2 小區安排
3.2.1小區排列 試驗藥劑、對照藥劑和空白對照的小區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特殊情況須加以說明。
3.2.2 小區面積和重復 小區面積:小區面積為15—50m2。 重復次數:最少4次重復。
3.3 施藥方式
3.3.1 使用方法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施藥應與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相適應。
3.3.2使用器械 選用生產中常用的器械, 記錄所用器械的類型和操作條件(操作壓力、噴孔口徑)的全部資料。施藥應保證藥量準確,分布均勻。用藥量偏差超過±10%的要記錄。
3.3.3施藥時間和次數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記錄施藥次數和每次施藥的日期及作物生育期。第一次施藥在病害初發生時立即進行,再次施藥視作物生長過程中病害發生情況和藥劑持效期而定。
3.3.4使用劑量和容量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注明的劑量使用,通常藥效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為g/hm2(克/公頃)。用于噴霧時,同時要記錄用藥倍數和每公頃的藥液用量L/hm2(升/公頃)。
3.3.5 防治其他病、蟲害藥劑的資料要求 如果要使用其他藥劑,應選擇對試驗藥劑和試驗對象無影響的藥劑,并對所有的試驗小區進行均一處理,而且要與試驗藥劑和對照藥劑分開使用,使這些藥劑的干擾控制在最小程度,記錄這類藥劑施用的準確數據。
4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4.1 氣象和土壤資料
4.1.1 氣象資料 試驗期間,應從試驗地或最近的氣象站獲得降雨(降雨類型、日降雨量以mm表示)和溫度(日平均溫度、最高和最低溫度,以℃表示)的資料。
整個試驗期間影響試驗結果的惡劣氣候因素,例如嚴重或長期的干旱、暴雨、冰雹等均要記錄。
4.1.2 土壤資料 記錄土壤類型、有機質含量、水分(干、濕或澇)。土壤的覆蓋物(作物殘茬,塑料薄膜覆蓋,雜草)等資料。
4.2 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
4.2.1調查方法 每小區對角線固定五點取樣,每點查0.25m2植株,小麥起身拔節期調查基部1—5片葉,抽穗后調查每株的旗葉及旗葉下第一片葉。
白粉病的分級方法(以葉片為單位):
0級:無病; 1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6%―15%; 5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16%―25%; 7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26%―50%; 9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0%以上。
4.2.2 調查時間和次數 按照協議要求進行,一般第一次噴藥處理前,調查并記錄病情基數。以后每次噴藥前進行藥效調查,最后一次用藥后10―14天進行最后的藥效調查。
4.3 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觀察藥劑對作物有無藥害,記錄藥害類型和程度,此外,還要記錄對作物的有益影響(如促進成熟、刺激生長等)。
用下列方式記錄藥害:
a) 如果藥害能被測量或計算,要用絕對數值表示,如株高。
b) 其他情況下,可按下列兩種方法估計藥害的程度和頻率:
1) 按照藥害分級方法記錄每小區的藥害情況。以-、+、++、+++、++++表示。
藥害分級方法:
–: 無藥害。 + :輕度藥害,不影響作物生長。 ++: 中度藥害,可復原,不會造成作物減產。 +++: 重度藥害,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對作物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 嚴重藥害,作物生長受阻,產量和質量損失嚴重。
2)將藥劑處理區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評價其藥害百分率。同時,要準確描述作物的藥害癥狀(矮化、退綠、畸形等)。
4.4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4.4.1 對其他病、蟲害的影響 對其他病、蟲害任何一種影響都應記錄,包括有益和無益的影響。
4.4.2對其他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記錄藥劑對試驗區內的野生生物和有益昆蟲的影響。
4.5 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記錄每個小區的產量,用kg/hm2(公斤/公頃)表示。
5 結果 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特殊情況用相應的生物統計學方法。寫出正式試驗報告并對試驗結果加以分析、評價。試驗報告應列出原始數據。
殺菌劑種子處理防治苗期病害Fungicides seed treatment against seedling diseases
苗期猝倒病及立枯病是我國棉花、水稻及蔬菜類作物苗期的重要病害,生產上經常需用殺菌劑進行防治。為了確定防治以上幾種作物苗期病害藥劑的最佳田間使用劑量,測試藥劑對作物及非靶標有益生物的影響,為殺菌劑登記的藥效評價和安全、合理使用技術提供依據。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顧寶根、劉乃熾、 吳新平、 朱慶華。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殺菌劑種子處理防治大田作物以及蔬菜類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 Pythium spp, Futhium spp, Aphanomyces cochlioide, Pleospora betae )等田間藥效小區試驗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殺菌劑種子處理防治大田及蔬菜類苗期病害登記用田間藥效小區試驗及藥效評價,其它田間藥效試驗參照本標準執行。
2 試驗條件
2.1 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 試驗對象為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 試驗作物為水稻、棉花、辣椒、黃瓜等。選用敏感品種,記錄品種名稱。
2.2環境條件 田間試驗須選在歷年發病的地塊。所有試驗小區的栽培條件(土壤類型、施肥、播栽期、株行距)須一致,且符合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GAP)。
3 試驗設計和安排
3.1 藥劑
3.1.1 試驗藥劑 注明藥劑商品名/代號、中文名、通用名、劑型含量和生產廠家。試驗藥劑處理不少于三個劑量或依據協議(試驗委托方與試驗承擔方簽定的試驗協議)規定的用藥劑量。
3.1.2 對照藥劑 對照藥劑須是已登記注冊的并在實踐中證明有較好藥效的產品。對照藥劑的類型和作用方式應同試驗藥劑相近并使用當地常用劑量,特殊情況可視試驗目的而定。
3.2 小區安排
3.2.1小區排列 試驗藥劑、對照藥劑以及空白對照的小區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定量播種相應處理的種子100粒,用于評價各處理對出苗率的影響。特殊情況須加以說明。
3.2.2 小區面積和重復小區面積:8—50m2 重復次數:最少4次重復。
3.3 施藥方式
3.3.1 使用方法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施藥應與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相適應。
3.3.2使用器械 記錄所用器械類型。拌藥應保證藥量準確,分布均勻。
3.3.3 藥劑處理時間和次數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一般在播種前處理一次。
3.3.4使用劑量和容量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注明的劑量使用,通常藥劑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為g/100kg種子(克/100公斤種子),同時注明商品藥量與種子的比例,記錄所用水量。
4.3.5 防治其他病、蟲害藥劑的資料要求 如果要使用其他藥劑,應選擇對試驗藥劑和試驗對象無影響的藥劑,并對所有的小區進行均一處理,而且要與試驗藥劑和對照藥劑分開使用,使這些藥劑的干擾控制在最小程度,記錄這類藥劑施用的準確數據。
4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4.1 氣象和土壤資料
4.1.1氣象資料 記錄整個試驗期間的平均溫度,以℃表示。
4.1.2土壤資料 記錄土壤的類型、有機質含量、pH值、水分等有關資料。
4.2 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
4.2.1 調查方法每個小區隨機五點取樣,每點調查30株查病苗數,在定量播種區調查出苗數及出苗日期。
4.2.2 調查時間和次數
第一次調查:當空白對照小區齊苗時,調查所有小區定量播種行的出苗情況。第二次調查:空白對照小區出現明顯病狀時調查所有小區病苗數。
4.2.3藥效計算方法:
4.3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觀察藥劑對作物有無藥害,記錄藥害的類型和程度,此外,還要記錄對作物的其他有益影響(促進成熟,刺激生長等)。
用下列方法記錄藥害:
a)如果藥害能被測量或計算,要有用絕對數值表示,如株高。
b)在其他情況下,可按下列兩種方法估計藥害的程度和頻率:
1)按照藥害分級方法記錄每小區的藥害情況,以-、+、++、+++、++++表示。
藥害分級方法:
-:無藥害。+:輕度藥害,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 ++:中度藥害,可復原,不會造成畸形。 +++:重度藥害,影響正常生長,輕度畸形。 ++++:嚴重藥害,生長受阻,嚴重畸形。
2)將藥劑處理區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評價其藥害百分率。同時,要準確描述作物的藥害癥狀(矮化、褪綠、畸形等)。
5 結果 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特殊情況用相應的生物統計學方法。寫出正式試驗報告并對試驗結果加以分析、評價。試驗報告應列出原始數據。
殺菌劑防治柑桔貯藏病害 Fungicides against store disease of citrus
柑桔貯藏病害是柑桔采收后存放期的主要病害,經常需用殺菌劑進行防治。為了確定防治柑桔貯藏期病害藥劑的最佳使用濃度,測試藥劑對柑桔貯藏病害的效果及對柑桔品質的影響,為殺菌劑登記的藥效評價和安全、合理使用技術提供依據。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劉乃熾、吳新平、 顧寶根、 朱慶華。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殺菌劑防治柑桔貯藏病害:青霉病( Penicillium italicum),綠霉病(Penicillium digitatum),黑色蒂腐病 ( Diplodia natalensis),褐色蒂腐病(Phomopiscitri )藥效試驗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柑桔倉庫貯藏期殺菌劑防治柑桔貯藏病害登記用藥效試驗及藥效評價,其它藥效試驗參照本標準執行。
2 試驗條件
2.1 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試驗對象為柑桔貯藏期病害。 試驗作物為柑桔采收后的果實。選擇貯藏期易感染病害的柑桔品種,記錄品種名稱。
2.2環境條件 試驗用果來源必須相同,果的大小及品種的特性必須是相似的,清除帶有病疤的果和機械損傷的果,把供試果洗凈,待處理。試驗期間,試驗用果的貯藏條件必須一致;在冷貯藏情況下,要考慮品種的特點,使貯藏條件保持最適宜狀態。
試驗可以在不同地區及不同季節進行(秋天、冬天、夏天),也可在不同年份對多品種進行試驗。試驗時,不同處理的果要分開存放。
3 試驗設計和安排
3.1 藥劑
3.1.1 試驗藥劑 注明藥劑商品名/代號、中文名、通用名、劑型含量和生產廠家。試驗藥劑處理不少于三個劑量或依據協議(試驗委托方與試驗承擔方簽定的試驗協議)規定的用藥劑量。
3.1.2 對照藥劑 對照藥劑須是已登記注冊的并在實踐中證明有較好藥效的產品。對照藥劑的類型和作用方式應同試驗藥劑相近并使用常用劑量,特殊情況可視試驗目的而定。
3.2 試驗安排 試驗藥劑,對照藥劑、空白對照處理于倉庫隨機排列。每一處理,常溫貯藏為100―200果,冷藏為400―500果,重復4―5次。
3.3 施藥方式
3.3.1 使用方法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一般是浸漬、熏蒸及噴淋處理后單果和大包裝隔離貯存。
3.3.2使用器械 若噴淋,選用生產中常用的器械,記錄所用器械的類型和操作條件(操作壓力、噴孔口徑)的全部資料。施藥應保證藥量準確,分布均勻,用藥量偏差超過±10%的要記錄。
3.3.3 施藥時間和次數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記錄施藥的日期。
3.3.4使用劑量和容量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注明的劑量使用,通常藥劑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為g/T(克/噸)。同時要記錄用藥倍數及藥液量。在加蠟用藥的時候,記錄蠟的類型及用量。
4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4.1氣象資料試驗期間,記錄平均溫度、相對濕度以及空氣組分(二氧化碳、乙烯等)。
4.2 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
4.2.1調查方法 調查各處理的爛果數及致病病原。
4.2.2 調查時間及次數 常溫貯藏:處理后30天進行第一次調查,以后每半個月調查一次,共查三次。 冷藏:自冷藏起,每月調查一次,共查四次。
4.2.3藥效計算方法:
4.3 對果的直接影響 觀察藥劑是否對果產生藥害,若果上產生斑點須予以記錄,任何色澤及品味的變化都要準確描述。
4.4 對其他病、蟲害的影響 對其他病、蟲害任何一種影響都應記錄,包括有益和無益的影響。
4.5 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影響果的品味及芳香的因素須予以記錄
5 結果 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寫出正式試驗報告并對試驗結果加以分析、評價。試驗報告應列出原始數據。
殺菌劑防治禾谷類種傳病害Fungicides against seed-bonecereal fungi
禾谷類種傳病害黑穗病、黑粉病、根腐病是我國麥類作物的重要病害,生產上經常需用殺菌劑進行防治。為了確定防治禾谷類種傳病害藥劑的最佳田間使用劑量,測試藥劑對作物及非靶標有益生物的影響,為殺菌劑登記的藥效評價和安全、合理使用技術提供依據。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劉乃熾、吳新平、 顧寶根、 朱慶華。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殺菌劑防治以下禾谷類種傳病害田間小區試驗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小麥網腥黑穗病( Tilletia caries )、 小麥光腥黑穗病 ( Tilletia foetida)、 小麥散黑穗病 ( Ustilago tritici )、 小麥稈黑粉病 ( Urocystis tritici)、 小麥根腐病 (Bipolaris sorokiniana)(無性世代)( Cochliobolus sativus)(有性世代)、 小麥雪腐葉枯病 ( Gerlachia G.nivalis)(無性世代)( Monographella nevalis)(有性世代)、 大麥散黑穗病 (Ustilago nuda )、 大麥堅黑穗病 ( Ustilago hordei)、大麥網斑病 (Helminthosporium teres)(無性世代) (Pyrenophoya teres )(有性世代)、 燕麥散黑穗病 (Ustilago avenae)、 燕麥堅黑穗病 ( Ustilago levis.)、 本標準適用于殺菌劑防治小麥、大麥、燕麥種傳病害的登記用田間藥效小區試驗及藥效評價 ,其它田間藥效試驗參照本標準執行。
2 試驗條件
2.1 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 試驗對象為腥(散、堅)黑穗病,稈黑粉病,根腐病,雪腐葉枯病,網斑病。 試驗作物為小麥、大麥、燕麥。選用感病品種,記錄品種名稱。
2.2 環境條件 田間試驗須安排在歷年發病地區,所有試驗小區的栽培條件(土壤類型、肥料、播栽期、生育階段及作物株行距)須均勻一致,且符合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 GAP)。如果灌溉,記錄灌溉的方法、時間和水量。
3 試驗設計和安排
3.1 藥劑
3.1.1 試驗藥劑 注明藥劑商品名/ 代號、中文名、通用名、劑型含量和生產廠家。試驗藥劑處理不少于三個劑量或依據協議(試驗委托方與試驗承擔方簽定的試驗協議)規定的用藥劑量。
3.1.2 對照藥劑 對照藥劑須是已登記注冊的并在實踐中證明有較好藥效的產品。對照藥劑的類型和作用方式應同試驗藥劑相近并使用當地常用劑量,特殊情況可視試驗目的而定。
3.2小區安排
3.2.1小區排列試驗藥劑、對照藥劑和空白對照的小區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特殊情況須加以說明。
3.2.2 小區面積和重復 小區面積:15―50m2 ;重復次數:最少4次重復。
3.3施藥方法
3.3.1 使用方法 如處理的種子量大,可以使用商品化的種子處理機,如果種子的量少,可采用合適的玻璃器皿或塑料袋。必須使種子均勻地沾上藥劑。
3.3.2使用器械 須記錄播種方法和工具。
3.3.3播種時間 記錄種子拌藥后多長時間播種及播種日期。
3.3.4使用劑量和容量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的劑量使用,通常藥劑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為 g/100kg(克/100公斤)種子,如果浸種要用倍數表示。
3.3.5 防治其他病、蟲害藥劑的資料要求 如果要使用其他藥劑,應選擇對到藥劑和試驗對象無影響的藥劑,并對所有的試驗小區進行均一處理,而且要與試驗藥劑和對照藥劑分開使用,使這些藥劑的干擾控制在最小程度,記錄這類藥劑施用的準確數據。
4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4.1氣象和土壤資料
4.1.1 氣象資料 試驗期間,應從試驗地或從最近的氣象站獲得降雨(降雨類型、日降雨量,以 mm 表示)和溫度(日平均溫度、最高和最低溫度,以℃表示)的資料。
整個試驗期間影響試驗結果的惡劣氣候因素,例如嚴重或長期的干旱、暴雨、冰雹等均須記錄。
4.1.2土壤資料 記錄土壤類型、土壤肥力、水分(干、濕或澇)、土壤的覆蓋物(作物殘茬,塑料薄膜覆蓋,雜草)等資料。
4.2 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
4.2.1 調查方法 每小區對角線五點取樣,亦可平行線取樣,大麥網斑、雪腐采用調查生育后期中、上部葉片,每點查 50株,每株查50片葉。其他黑穗病每點取1m行長或0.5m2 查總株數和病株數,計算病株率。 葉部病害,參照殺菌劑防治禾谷類白粉病藥效試驗準則中調查分級方法。記錄出苗時間并調查出苗率。
4.2.2調查時間和次數 一般調查兩次,出苗時調查出苗率,乳熟期至成熟期調查葉部病害和穗部病害,葉部病害調查在抽穗前進行。
4.2.3藥效計算方法:
4.3 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要檢查藥劑對作物有無藥害,記錄藥害的類型和程度,此外,也要記錄對作物的其他有益影響(例如促進成熟,刺激生長等)。
用以下方式記錄藥害:
a) 如果藥害能被測量或計算,要用絕對數值表示,如株高。
b) 其他情況下,可用以下兩種方法估計藥害的程度和頻率:
1 )按藥害分級方法記錄每小區的藥害情況,以-、+、++、+++、+++++表示。
藥害分級方法:
-:無藥害。+:輕度藥害,不影響作物正常出苗和分蘗。 ++:中度藥害,可復原,不會造成作物減產。 +++:重度藥害,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對作物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嚴重藥害,作物生長受阻,產量和質量損失嚴重。
2)將藥劑處理區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評價其藥害百分率。同時,要準確描述作物的藥害癥狀(矮化、 褪綠、畸形等)。
4.4 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4.4.1對其他病、蟲害的影響 對其他病、蟲害任何一種影響都應記錄,包括有益和無益的影響。
4.4.2對其他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記錄藥劑對試驗區內的野生生物和有益昆蟲的影響。
4.5 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記錄每個小區的產量,用kg/hm2(公斤/公頃)表示。
5 結果 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 ”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特殊情況用相應的生物統計學方法。寫出正式試驗報告并對試驗結果加以分析、評價。試驗報告應列出原始數據。
殺菌劑防治黃瓜霜霉病Fungicides against downy mildew of cucumber
霜霉病是我國黃瓜及其它蔬菜類的主要病害之一,生產上經常需用殺菌劑進行防治。為了確定防治黃瓜及其它蔬菜霜霉病藥劑的最佳田間使用劑量,測試藥劑對作物及非靶標有益生物的影響,為殺菌劑登記的藥效評價和安全、合理使用技術提供依據。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吳新平、 顧寶根、 劉乃熾、 朱慶華。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殺菌劑防治黃瓜霜霉病田間藥效小區試驗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殺菌劑防治黃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登記用田間藥效小區試驗及藥效評價,其它田間藥效試驗參照本標準執行。
2 試驗條件
2.1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 試驗對象為霜霉病。 試驗作物為黃瓜。選用感病品種,記錄品種名稱。
2.2環境條件 田間試驗要安排在歷年發病的地區,所有試驗小區的栽培條件(土壤類型、施肥、播栽期、生育階段、株行距)須均勻一致。且符合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GAP)。如果灌溉,記錄灌溉的方法、時間和水量。
為保證一定程度的發病,最好在試驗地附近設置菌源,可以在作物周圍定期種植病株,也可接種保護行,使得病菌能從保護行自然擴散到試驗小區。如果在棚室使用熏蒸劑、煙霧劑藥劑,每個處理須使用單個棚室或將棚室嚴密隔離成若干個小區。
3 試驗設計和安排
3.1 藥劑
3.1.1 試驗藥劑 注明藥劑商品名/代號、中文名、通用名、劑型含量和生產廠家。試驗藥劑處理不少于三個劑量或依據協議(試驗委托方與試驗承擔方簽定的試驗協議)規定的用藥劑量。
3.1.2 對照藥劑 對照藥劑須是已登記注冊的并在實踐中證明有較好藥效的產品。對照藥劑的類型和作用方式應同試驗藥劑相近并使用當地常用劑量,特殊情況可視試驗目的而定。
3.2 小區安排
3.2.1小區排列 試驗藥劑、對照藥劑和空白對照的小區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特殊情況要加以說明。
3.2.2 小區面積和重復 小區面積:15―50m2(棚室不少于8m2)。 重復次數:最少4次重復。
3.3 施藥方式
3.3.1 使用方法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施藥應與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相適應。
3.3.2使用器械 選用生產中常用的器械,記錄所用器械的類型和操作條件(操作壓力、噴孔口徑)的全部資料。
施藥應保證藥量準確,分布均勻。用藥量偏差超過±10%的要記錄。
3.3.3 施藥時間和次數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記錄施藥次數和每次施藥的日期及作物生育期。一般發病前或始見病斑時進行第一次施藥,進一步施藥視作物生長過程中病害發展情況及藥劑的持效期來決定。
3.3.4使用劑量和容量按協議要求及標簽注明的劑量使用,通常藥劑中有效成分表示為g/hm2 (克/公頃)。用于噴霧時同時要記錄用藥倍數和每公頃的藥液用量L/hm2(升/公頃)。熏蒸劑、煙霧劑,要記錄棚室的體積以及陸地面積,記錄每平方米和每立方米藥劑的劑量。
3.3.5 防治其他病、蟲害藥劑的資料要求 如果要使用其他藥劑,應選擇對試驗藥劑和試驗對象無影響的藥劑,并對所有的試驗小區進行均一處理,而且要與試驗藥劑和對照藥劑分開使用,使這些藥劑的干擾控制在最小程度,記錄這類藥劑施用的準確數據。
4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4.1氣象和土壤資料
4.1.1 氣象資料 試驗期間,應從試驗地或最近的氣象站獲得降雨(降雨類型、日降雨量以mm表示)和溫度(日平均溫度、最高和最低溫度,以℃表示)的資料. 整個試驗期間影響試驗結果的惡劣氣候因素,例如嚴重和長期的干旱、暴雨、冰雹等均須記錄。
4.1.2 土壤資料 記錄土壤類型、有機質含量、水分(干、濕或澇),土壤覆蓋物(作物殘茬、塑料薄膜覆蓋、雜草)等資料。
4.2調查方法、時間及次數
4.2.1調查方法 每小區隨機取四點調查,每點查兩株,每株調查全部片葉。
分級方法(以葉片為單位):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5%; 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 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4.2.2調查時間和次數 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下次施藥前及末次施藥后7―14天調查防治效果。
4.2.3藥效計算方法:
4.3 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觀察藥劑對作物有無藥害,記錄藥害的類型和程度,此外,也要記錄對作物的其他有益影響(例如促進成熟,刺激生長等)。
用下列方式記錄藥害:
a) 如果藥害能被測量或計算,要用絕對數值表示,例如株高、植株重量、不孕穗數、不實率等)。
b) 在其他情況下,可按下列兩種方法估計藥害的程度和頻率:
1)按照藥害分級方法記錄每小區的藥害程度,以-、+、++、+++、+++++表示。
藥害分級方法:
-:無藥害。 +:輕度藥害,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 ++:中度藥害,可復原,不會造成作物減產。 +++:重度藥害,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對作物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嚴重藥害,作物生長受阻,產量和質量損失嚴重。
2)將藥劑處理區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評價其藥害百分率。 同時,要準確描述作物的藥害癥狀(矮化、褪綠、畸形等)。
4.4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4.4.1 對其他病、蟲害的影響 對其他病、蟲害任何有一種影響都須記錄,包括有益和無益的影響。
4.4.2對其他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要記錄藥劑對試驗區內野生生物和有益昆蟲的影響。
4.5 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要記錄每個小區的產量,用Kg/hm2(公斤/公頃)表示。
5 結果 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特殊情況用相應的生物統計學方法。寫出正式試驗報告并對試驗結果加以分析、評價。試驗報告應列出原始數據。
殺菌劑防治蘋果樹梭疤病Fungicides against Apple tree Eusopean canlcer
蘋果梭疤病是我國蘋果樹的重要病害之一,生產上經常需用殺菌劑進行防治。為了確定防治蘋果梭疤病藥劑的最佳田間使用濃度,測試藥劑對作物及非靶標有益生物的影響,為殺菌劑登記的藥效評價和安全、合理使用技術提供依據。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顧寶根、劉乃熾、 吳新平、 朱慶華。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殺菌劑防治蘋果梭疤病(Nectria galligena )田間藥效小區試驗的方法和基本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殺菌劑防治蘋果梭疤病的登記用田間小區藥效試驗及藥效評價,其它田間藥效試驗參照本標準執行。
2 試驗條件
2.1 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 試驗對象為蘋果梭疤病。試驗作物為蘋果樹,選用高感梭疤病的蘋果樹品種,記錄果樹品種名稱。不發病時可以對蘋果樹通過傷口接種,也可以在試驗小區放置病枝條誘發自然發病。
2.2 環境條件 所有試驗小區選用的蘋果樹品種、樹勢、樹齡要一致,最好選用幼齡樹。試驗過程中,一般不要剪枝。所有試驗小區的耕作條件(土壤類型、施肥、松土)須均勻一致,且符合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GAP)。
3 試驗設計和安排
3.1 藥劑
3.1.1 試驗藥劑 注明藥劑商品名/代號、中文名、通用名、劑型含量和生產廠家。試驗藥劑處理不少于三個劑量或依據協議(試驗委托方與試驗承擔方簽定的試驗協議)規定的用藥劑量。
3.1.2 對照藥劑 對照藥劑須是已登記注冊的并在實踐中證明有較好藥效的產品。對照藥劑的類型和作用方式應與試驗藥劑相近并使用當地常用劑量,特殊情況可視試驗目的而定。
3.2小區安排
3.2.1小區排列 試驗藥劑、對照藥劑和空白對照的小區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特殊情況須加以說明。
3.2.2 小區面積和重復 小區面積:每小區至少兩棵果樹,小果樹不少于四棵。根據病害分布情況,也可采用單樹小區,多重復的設計方案。重復次數:最少4次重復。
3.3 施藥方式
3.3.1 使用方法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施藥應與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相適應。
3.3.2使用器械 選用生產中常用的器械,記錄所用器械的類型和操作條件(操作壓力、噴孔口徑)的全部資料。施藥應保證藥量準確,分布均勻,用藥量偏差超過±10%的要記錄。
3.3.3 施藥時間和次數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第一次噴藥在果樹發芽以后,防治夏季病原菌的侵染。在落葉之前至落葉之后進行噴藥防治病原菌從葉痕處侵染.記錄每次施藥日期及果樹生育期。
3.3.4使用劑量和容量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注明的劑量(濃度)使用,通常藥劑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為g/hm2 (克/公頃)。由于果樹大小不同,同時要記錄用藥倍數。記錄單位面積和每株樹的藥液用量L/hm2[升/公頃(升/株)]。
3.3.5 防治其他病、蟲害藥劑的資料要求 如果要使用其他藥劑,應選擇對試驗藥劑和試驗對象無影響的藥劑,并對所有的試驗小區進行均一處理,而且要與試驗藥劑和對照藥劑分開使用,使這些藥劑的干擾控制在最小程度,記錄這類藥劑施用的準確數據。
4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4.1氣象和土壤資料
4.1.1 氣象資料 試驗期間,應從試驗地或最近的氣象站獲得降雨(降雨類型、日降雨量以mm表示)和溫度(日平均溫度、最高和最低溫度,以℃表示)的資料。
整個試驗期間影響試驗結果的惡劣氣候因素,例如嚴重或長期的干旱、暴雨、冰雹等均須記錄。
4.1.2 土壤資料 土壤類型、土壤肥力、排灌情況、雜草等資料要記錄。
4.2調查方法、時間及次數
4.2.1 調查方法 調查每棵樹一年生樹枝梭疤病枝條數和病斑數,果蕾及枝條上的梭疤病病斑數也要調查。
4.2.2調查時間和次數 第一次調查:來年開春樹枝發芽的時候; 第二次調查:來年秋天落葉的時候; 第三次調查:第3年開春發芽的時候。
4.2.3藥效計算方法:
4.3 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藥劑處理后3周或在出芽期檢查果樹有無藥害,記錄藥害的類型和程度.此外,還要記錄藥劑對果樹的有益影響(如刺激生長)。
用下列方式記錄藥害:
a) 如果藥害能被測量或計算,要用絕對數值表示;
b) 其它情況下,可用以下兩種方法估計藥害的頻率和程度:
1)按照藥害分級方法記錄每小區的藥害情況,以-、+、++、+++、+++++表示。
藥害分級方法:
-:無藥害。+:輕度藥害,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 ++:中度藥害,可復原,不會造成作物減產。 +++:重度藥害,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對作物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 ++++:嚴重藥害,作物生長受阻,產量和質量損失嚴重。
2) 將藥劑處理區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評價其藥害百分率。同時,須準確描述作物的藥害癥狀(矮化、褪綠、畸形等)。
4.4 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4.4.1 對其他病、蟲害的影響 對其他病、蟲害任何一種影響都應記錄,包括有益和無益的影響。
4.4.2對其他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要記錄藥劑對試驗區內野生生物和有益昆蟲的影響。
4.5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一般不要求。
5 結果 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特殊情況用相應的生物統計學方法。寫出正式試驗報告并對試驗結果加以分析、評價。試驗報告應列出原始數據。
殺菌劑防治蔬菜銹病Fungicides against vegetable rust
蔬菜銹病是我國菜豆、豌豆、洋蔥、大蒜等蔬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生產上經常需用殺菌劑進行防治。為了確定防治蔬菜銹病藥劑的最佳田間使用劑量,測試藥劑對作物及非靶標有益生物的影響,為殺菌劑登記的藥效評價和安全、合理使用技術提供依據。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劉乃熾、吳新平、 顧寶根、 朱慶華。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殺菌劑防治蔬菜銹病其中包括:菜豆銹病( Uromyces appendiculatus)、大蒜銹病和蔥類銹病(Puccinia allii )、蘆筍銹病(Puccinia asparagi)、蠶豆銹病(Uromyces fabae )田間藥效小區試驗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殺菌劑防治蔬菜銹病的登記用田間藥效小區試驗及藥效評價,其它田間藥效試驗參照本標準執行。
1 試驗條件
2.1 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 試驗對象為銹病。 試驗作物為菜豆、大蒜、蔥、蘆筍、蠶豆、。選用敏感品種,記錄品種名稱。
1.2 環境條件 田間試驗要安排在歷年發病的地區,所有試驗小區的栽培條件(土壤類型、施肥、生育階段、株行距)須均勻一致。且符合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GAP)。如要灌溉,記錄灌溉的方法、時間和水量。如果在棚室進行熏蒸劑、煙霧劑藥劑試驗,每個處理應使用單個棚室或將棚室嚴密隔離成若干個小區。
3 試驗設計和安排
3.1 藥劑
3.1.1 試驗藥劑 注明藥劑商品名/代號、中文名、通用名、劑型含量和生產廠家。試驗藥劑處理不少于三個劑量或依據協議(試驗委托方與試驗承擔方簽定的試驗協議)規定的用藥劑量。
3.1.2 對照藥劑 對照藥劑必須是已登記注冊的并在實踐中證明有較好藥效的產品。對照藥劑的類型和作用方式應同試驗藥劑相近并使用當地常用劑量,特殊情況可視試驗目的而定。
3.2小區安排
3.2.1小區排列 試驗藥劑、對照藥劑和空白對照的小區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特殊情況要加以說明。
3.2.2 小區面積和重復 小區面積:15―50m2(棚室不少于8m2)。 重復次數:最少4次重復。
3.3 施藥方式
3.3.1 使用方法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施藥應與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相適應。
3.3.2使用器械 選用生產中常用的器械,記錄所用器械的類型和操作條件(操作壓力、噴孔口徑)的全部資料。施藥應保證藥量準確,分布均勻。用藥量偏差超過±10%的要記錄。
3.3.3 施藥時間和次數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記錄施藥次數和每次施藥日期及作物生育期。一般在病害初發生時進行第一次施藥,進一步施藥視作物病害發展情況和藥劑的持效期來決定。
3.3.4使用劑量和容量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注明的劑量使用,通常藥劑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為g/hm2 (克/公頃)。用于噴霧時,要記錄用藥倍數和每公頃的藥液用量L/hm2(升/公頃)。熏蒸劑、煙霧劑,要記錄溫室的體積及耕種面積,記錄每平方米和每立方米的藥劑用量。
3.3.5 防治其他病、蟲害藥劑的資料要求 如果要使用其他藥劑,應選擇對試驗藥劑和試驗對象無影響的藥劑,并對所有的小區進行均一處理,而且要與試驗藥劑和對照藥劑分開使用,使這些藥劑的干擾控制在最小程度,記錄這類藥劑施用的準確數據。
4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4.1 氣象和土壤資料
4.1.1氣象資料 試驗期間,應從試驗地或最近的氣象站獲得降雨(降雨類型、日降雨量以mm表示)和溫度(日平均溫度、最高和最低溫度,以℃表示)的資料。整個試驗期間影響試驗結果的惡劣氣候因素,例如嚴重或長期的干旱、暴雨、冰雹等均須記錄。
4.1.2 土壤資料 記錄土壤類型、有機質含量、水分(干、濕或澇),土壤覆蓋物(作物殘茬、塑料薄膜覆蓋、雜草)等資料。
4.2 調查方法、時間及次數
4.2.1 調查方法 每小區對角線五點取樣,每點二株,每株調查全部葉片,根據每一片葉上的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來分級,大蒜、蔥、蘆筍除調查葉片外還要調查果實。
分級方法:
0級:無病; 1級:孢子堆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 3級:孢子堆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 5級:孢子堆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0%; 7級:孢子堆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1%―50%; 9級:孢子堆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4.2.2調查時間和次數 施藥前進行病情基數調查,末次施藥后7―14天最后一次調查,對持效期長的藥劑,可間隔14天后繼續調查。依據病害發展情況和藥劑的持效期決定調查時間和次數。
4.2.3藥效計算方法:
4.3 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觀察藥劑對作物有無藥害,記錄藥害的類型和程度,此外,也要記錄對作物的其他有益影響(促進成熟,刺激生長等)。
用下列方法記錄藥害:
a) 如果藥害能被測量或計算,要有用絕對數值表示,如株高。
b) 在其它情況下,可按下列兩種方法估計藥害的程度和頻率:
1)按照藥害分級方法區分每小區的藥害情況,以-、+、++、+++、+++++表示。
藥害分級方法:
-:無藥害。+:輕度藥害,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 ++:中度藥害,可復原,不會造成作物減產。 +++:重度藥害,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對作物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 ++++:嚴重藥害,作物生長受阻,產量和質量損失嚴重。
2)將藥劑處理區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評價其藥害百分率。同時,要準確描述作物的藥害癥狀(矮化、褪綠、畸形等)。
4.4 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4.4.1 對其他病、蟲害的影響 對其他病、蟲害任何一種影響都須記錄,包括有益和無益的影響。
4.4.2對其他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要記錄藥劑對試驗區內野生生物和有益昆蟲的影響。
4.5 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記錄每個小區的產量,用kg/hm2 (公斤/公頃)表示。
5 結果 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特殊情況用相應的生物統計學方法。寫出正式試驗
報告并對試驗結果加以分析、評價。試驗報告應列出原始數據。
殺菌劑防治辣椒疫病Fungicides against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
疫病是我國辣椒生產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經常需用殺菌劑進行防治。為了確定防治辣椒疫病藥劑的最佳田間使用劑量,測試藥劑對作物及非靶標有益生物的影響,為殺菌劑登記的藥效評價和安全、合理使用技術提供依據。特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吳新平、 顧寶根、 劉乃熾、 朱慶華。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殺菌劑防治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 )田間藥效小區試驗的方法和基本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殺菌劑防治辣椒疫病登記用田間藥效小區試驗及藥效評價,其它田間藥效試驗參照本標準執行。
2 試驗條件
2.1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的選擇 試驗對象為疫病。 試驗作物為辣椒。選用敏感品種,記錄品種名稱。
2.2環境條件 田間試驗須安排在歷年發病地區,所有試驗小區的栽培條件(土壤類型、施肥、株行距)須一致,且符合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GAP)。如果在棚室進行熏蒸劑、煙霧劑藥劑試驗,每個處理須使用單個棚室或將棚室嚴密隔離成若干個小區。
3 試驗設計和安排
3.1 藥劑
3.1.1 試驗藥劑 注明藥劑商品名/代號、中文名、通用名、劑型含量和生產廠家。試驗藥劑處理不少于三個劑量,或依據協議(試驗委托方與試驗承擔方簽定的試驗協議)規定的用藥劑量。
3.1.2 對照藥劑 對照藥劑須是已登記注冊的并在實踐中證明有較好藥效的產品。對照藥劑的類型和作用方式應同試驗藥劑相近并使用當地常用劑量,特殊情況可視試驗目的而定。
3.2 小區安排
3.2.1小區排列 試驗藥劑、對照藥劑和空白對照的小區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特殊情況須加以說明。
3.2.2 小區面積和重復 小區面積:15―50m2(棚室不少于8m2)。 重復次數:最少4次重復。
3.3 施藥方式
3.3.1 使用方法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施藥應與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相適應。噴霧適合于整株處理,澆灌或土壤處理適合于根基部處理。
3.3.2使用器械 選用生產中常用的器械,記錄所用器械的類型和操作條件(操作壓力、噴孔口徑)的全部資料。施藥應保證藥量準確,分布均勻,用藥量偏差超過±10%的要記錄。
3.3.3 施藥時間和次數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說明進行,記錄施藥次數和每次施藥的日期及作物生育期。一般在病害初發生時進行第一次施藥,進一步施藥視作物生長季節病害發展情況和藥劑的持效期來決定。
3.3.4使用劑量和容量 按協議要求及標簽注明的劑量使用,通常藥劑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為g/hm2(克/公頃)。用于噴霧時同時要記錄用藥倍數和每公頃藥液用量L/hm2(升/公頃)。
熏蒸劑及煙霧劑藥劑,要記錄棚室體積以及陸地面積,記錄每平方米和每立方米的藥劑用量。
3.3.5 防治其它病、蟲害藥劑的資料要求 如果要使用其他藥劑,應選擇對試驗藥劑和試驗對象無影響的藥劑,并對所有的小區進行均一處理,而且要與試驗藥劑和對照藥劑分開使用,使這些藥劑的干擾控制在最小程度,記錄這類藥劑施用的準確數據。
4 調查、記錄和測量方法
4.1氣象和土壤資料
4.1.1氣象資料 試驗期間,應從試驗地或最近的氣象站獲得降雨(降雨類型、日降雨量以mm表示)和溫度(日平均溫度、最高和最低溫度,以℃表示)的資料。整個試驗期間影響試驗結果的惡劣氣候因素,例如嚴重或長期的干旱、暴雨、冰雹等均須記錄。
4.1.2 土壤資料 記錄土壤類型、有機質含量、水分(干、濕、澇),土壤覆蓋物(作物殘茬、塑料薄膜覆蓋、雜草)等資料。
4.2 調查分級方法、時間及次數
4.2.1 調查分級方法 每小區隨機調查5個點,每點查5株,記錄病株數、死株數或明顯枯萎的植株數。
分級方法:(按癥狀類型分級)
0級:健康無癥; 1級:地上部僅葉、果有病斑; 3級:地上莖、枝有褐腐斑; 5級:莖基部有褐腐斑; 7級:地上莖、枝與莖基部均有褐腐斑,并且部分枝條枯死; 9級:全株枯死。
4.2.2調查時間和次數施藥前調查病情基數。 第一次藥效調查:施藥后15天進行; 第二次藥效調查:施藥后30天進行;如果進行多次施藥,則在每次施藥前調查一次并在末次施藥后15天和30天進行最后的藥效調查。
4.2.3藥效計算方法
4.3 對作物的直接影響觀察藥劑對作物有無藥害,記錄藥害的類型和程度,此外,也要記錄對作物的其他有益影響(促進成熟,刺激生長等)。
用下列方法記錄藥害:
a) 如果藥害能被測量或計算,要有用絕對數值表示,如株高。
b) 其他情況下,可按下列兩種方法估計藥害的程度和頻率:
1) 按照藥害分級方法記錄每小區的藥害情況,以-、+、++、+++、++++表示。
藥害分級方法:
-:無藥害。+:輕度藥害,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 ++:中度藥害,可復原,不會造成作物減產。 +++:重度藥害,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對作物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 ++++:嚴重藥害,作物生長受阻,產量和質量損失嚴重。
2) 將藥劑處理區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評價其藥害的百分率。同時,須準確描述作物的藥害癥狀(矮化、褪綠、畸形等)。
4.4 對其他生物的影響
4.4.1 對其他病、蟲害的影響對其他病、蟲害任何一種影響都須記錄,包括有益和無益的影響。
4.4.2對其他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要記錄藥劑對試驗區內野生生物和有益昆蟲的影響。
4.5 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調查每個小區可上市果實的產量,用kg/hm2 (公斤/公頃)表示。
5 結果 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特殊情況用相應的生物統計學方法。寫出正式試驗報告并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評價。試驗報告應列出原始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