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植保技術 >> 正文
 

茄子黃萎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技術

(發布日期:2004-11-2 9:15:28)
瀏覽人數:
  


茄子黃萎病俗稱半邊瘋、半邊黃,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市蔬菜基地連年種植茄子的田塊受害較重,發病田一般減產20%~30%,嚴重的可達60%以上。90年代中后期由于黃萎病發生嚴重,我市茄子種植面積迅速下降。近幾年通過推廣應用綜合防治技術,有效地控制了該病的發生危害,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現穩定在167hm2左右,產量、品質、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現將該病的發生危害特點及防治方法簡介如下:
一、主要癥狀
茄子苗期發病少,成株多在坐果后開始出現癥狀,以結果初期發病最盛。多由植株下、中部開始出現癥狀,葉片初在葉緣及葉脈間褪綠變黃,隨后逐漸變為褐色,葉片邊緣向上卷曲,最后干枯脫落。發病初期,病株在晴天高溫時出現萎蔫,早晚尚能恢復,病重后不再恢復,直至病株枯死。有的植株從一側枝葉表現癥狀,并向上擴展,引起半邊植株葉片變黃,或半張葉片變黃,并向一側扭曲。該病后期易與茄子枯萎病混淆,需檢測病原菌方可區分。
茄子黃萎病的癥狀有枯死型、黃斑型、黃色斑駁型3種類型,不論是哪種癥狀類型,均為全株性病害,剖檢病根、莖、分枝及葉柄,可見維管束變褐色,擠捏各斷切面無乳白色狀混濁液滲出,可與青枯病區別。
二、發病規律
1.病原菌 Verticillium nigrescensPethybr.稱變黑輪枝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除危害茄子外,還危害番茄、甜椒、瓜類等。
2.傳播方式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也可由種子帶菌。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越冬病菌由混有病殘體的肥料和帶菌土壤或茄科雜草,借助風、雨、水、種子、農事操作等傳播。翌年初侵染主要從植株根部傷口或直接從幼根表皮和根毛侵入,病菌在條件適宜時萌發,在維管束內生長繁殖,并順液流分散至莖、葉和果實。
3.發病條件 據觀察,在氣溫19~25℃、土壤潮濕或澆水次數過多的情況下,發病率較高;此外,連作地、土質粘重、地勢低洼、地溫偏低(15℃以下)、冷空氣頻繁發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酸化、養分失調等導致茄子生長發育不良,抗病能力下降,有利于病菌侵染,加速病害的發生和蔓延。氣溫超過30℃時病害受到抑制。
三、防治方法
茄子黃萎病是一種比較難防治的病害,應采取農業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 一般早熟、耐低溫的品種抗黃萎病能力強。近幾年來,我市淘汰了抗病性差的本地品種(如本地紅茄),大力推廣抗病性強的品種(如杭茄1號、杭茄3號等)。
(2)輪作 與蔥、蒜等非茄科作物實行輪作,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水旱輪作,如我市大橋鄉十八里村農戶,實行大棚茄子(冬、春)--單季晚稻的栽培方式,每年黃萎病的發生很輕。
(3)嫁接防病 用托魯巴姆、毛粉802等材料作砧木,防病效果較好。
(4)甲醛高溫悶棚滅菌 對連年種植茄子(番茄)的地塊進行土壤消毒,利用塑料大棚的夏季休閑期,選擇連續高溫天氣,土壤深翻后于傍晚用水澆透,第二天早上噴施40%甲醛液。具體用法:每個標準大棚(6m×30m)甲醛用量為1.5~2.0kg,加水25kg均勻噴霧,噴后立即覆蓋地膜或大棚薄膜,密封10~15天,注意千萬不能漏氣。我市許安村農戶近兩年采用此法已有效地控制了黃萎病的發生。
(5)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施肥 茄子是喜溫、耐熱、喜肥又耐肥的作物。因此,一要做好大棚內的保溫工作;二要做到科學施肥,苗期足施磷肥和腐熟的有機肥,開花結果期增施鉀肥和氮肥,同時在棚室內人工增施二氧化碳氣肥,可解決大棚內缺少二氧化碳對產量的影響,門茄采摘后及時追肥以及噴施1.8%愛多收水劑4000~5000倍液、綠芬威2號800~1000倍液等葉面肥,增強植株的抗病性。
2.藥劑防治
(1)藥液浸種 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2h,然后催芽播種。
(2)育苗苗床(營養缽)施藥土防治 苗床整平后,每m2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g,拌細土撒施于畦面,再播種。
(3)及時施藥防治 發病初期可選用86.2%銅大師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50%多菌靈500倍液,75%治霉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進行灌根,每株灌藥液0.5kg,10天左右灌1次,連灌2~3次。嚴重的病株要及時拔除。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