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植保技術 >> 正文
 

兩種新的非充分灌溉模式

(發布日期:2005-3-19 9:34:44)
瀏覽人數:
 非充分灌溉是指由于水不充分,使得水分供給狀況不能充分滿足作物的需求,從而使作物實際用水速率小于最佳水分環境條件下的需水速率灌溉方法。 我國是個嚴重缺少淡水的國家,特別是北方大部分地區都難以進行充分灌溉,研究和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可以緩解我國農業缺水的矛盾,節省水資源,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經濟效益。

    一、控制性干濕交替灌溉模式

    控制性干濕交替灌溉是指人為的使作物根系半邊濕潤、半邊處于干燥的土壤環境內,充分利用水分,避免干旱發生的一種全新灌溉方法。

    干濕交替灌溉會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嗎?大量的研究、試驗表明,處于干燥區域內的根系吸水受到限制后,能產生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傳輸到葉片某部位后,發出受到水分脅迫的批示信號,使葉片氣孔開度減小,減少葉片水分的蒸騰,從而減少水分的消耗,盡管仍有部分根系處于充分濕潤狀態下也是如此。發出指示信號的物質是脫落酸(ABA),主要在處于干燥土壤內的根系中形成。脫落酸的濃度隨干旱的加劇而增加,可幫助作物監測土壤中的水分狀況,并據此調節作物的水分消耗速率,從而使植株的干物質積累不會明顯減少。總之,干濕交替灌溉對作物的生育和產量影響微小。

    交替灌溉與地面全部濕潤灌溉相比,可以顯著減少作物株間水分蒸發損失和葉片水分蒸騰損失,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據梁宗鎖等人研究,在灌水下限控制為田間持水量的55%~65%,根系分成相等兩部分實施交替灌水時,用水量減少34%~36.8%,而作物生長、產量僅下降6%~12%,節水效果極為顯著。

    交替灌溉通過人為的控制,干燥與濕潤區域交替出現,即上次灌水的區域,下次灌水時讓其干燥,而上次保持干燥的區域,下次灌水,從而使不同區域的根系能夠交替,接受一定程度的水分脅迫(虧缺)。在常規溝灌的基礎上,采用交替隔溝灌溉的方式,可實現交替性灌溉。利用滴灌、滲灌等系統,輪流交替著在作物的兩側供水,每次只讓一側的根系區域濕潤,而另一側的根系區域則保持干燥,也可以實現交替性灌溉。

    二、調虧灌溉模式

    調虧灌溉是指作物在某一生育期內,有目的、主動地減少灌水量,造成作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水脅迫的灌溉方法。它有別于其他非充分灌溉方式,如虧水灌溉、有限灌溉等。

    在華北地區,有的桃園采用調虧灌溉、桃樹矮化密植等模式,已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傳統的桃園生產采用大樹稀植、高肥水管理模式。因桃樹成年后樹體較大,故種植密度較低,約330株/公頃。這種栽培模式,早期樹體發育慢,達到盛果期需6~7年,而成年樹營養生長過旺,樹冠過厚,透光性差,造成果實品質差和產量低。為解決透光問題,每年需要多次修剪枝條,而且耗工費時。

    調虧灌溉為桃園實施矮化密植創造了條件。原北京農業工程大學與澳大利亞持續灌溉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中,桃樹密度1300~2500株/公頃,并比傳統栽培模式提前2~3年進入盛果期。他們主要是通過調控水分供應抑制樹冠發育,既大量減少修剪工作量,又解決了透光問題。根據桃樹果實生長情況,可分為5個時期:開花座果期(1期)、緩慢生長期(2期)、快速生長期(3期)、充實成熟期(4期)和采后期(5期)。第二期主要以營養生長為主,枝條生長旺盛,果實生長緩慢,適宜實施調虧灌溉。在北京地區,第二期處于5月25至6月30日之間,降雨量相對較少,為調虧灌溉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采用水虧缺處理時,灌水量等于A級蒸發皿蒸發量的20%和40%,以灌水量等于A級蒸發皿蒸發量的80%為對照。資料顯示,在第二期實施水分虧缺處理,該期結束時,果實大小與對照基本沒有區別,枝條的生長卻有明顯下降。進入第三期充分供水,至果實成熟時,處理的果實反而較大,產量也略有增加。枝條在掛果的季節內總長減少20厘米,減少幅度為40%,樹冠直徑在五年中可減少2米,修剪量每年減少64%。大大地節省了水肥,降低了生產成本,卻獲得果實個大、品質好,產量略有增加的效果。

    目前,一些研究者正探索在小麥、玉米和棉花等作物上實施調虧灌溉的可能性和實施技術,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