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種子品種 >> 正文
 

山東省優質專用小麥主導品種

(發布日期:2005-4-7 10:56:00)
瀏覽人數:
主導品種
    我國小麥品質區劃研究和生產示范結果表明,我省的氣候、土壤適合優質強筋和中筋小麥生產。因此,我省的小麥品質改良以優質專用為目標,主要集中在這兩類小麥上。現將部分優質專用小麥品種介紹如下:
    一、強筋類品種
    1.濟麥20號(原代號955159)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選育而成。2003年9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3]029號。2004年10月通過國家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11。2004和2005年均被農業部列為主推品種。
    (1)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匍匐,苗色深綠,葉片較窄,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穗層整齊,2000-2002年兩年山東省區域試驗平均:畝最大分蘗102.7萬個,畝有效穗44.0萬穗,成穗率42.8%;生育期237天,熟相中等;株高76.8厘米,穗粒數33粒,千粒重38.6克,容重781.1克/升。株型緊湊,葉片上沖,葉耳紫色,旗葉中長、挺直。抽穗后,莖、葉、穗蠟質重。穗型紡錘,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較飽滿,硬質。抗倒伏性中等。經抗病性鑒定:中感條銹,高抗葉銹病,感白粉病。
    (2)產量表現
    2000-2002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乙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07.05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減產0.78%,2002-2003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13.37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8.69%。
    (3)品質性狀
    2003年生產試驗,山東省種子站統一取樣,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試結果:粗蛋白含量13.23%,濕面筋29.3%,沉降值37.1ml,吸水率58.4%,形成時間8分鐘,穩定時間14.9分鐘,軟化度30FU。
    2003年國家黃淮北片區試,由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混樣分析,粗蛋白含量14.25%,濕面筋含量31.6%,沉降值54.2 ml,面團吸水率56.4%,形成時間4.9 分鐘,穩定時間28.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586BU,拉伸面積126cm2。
    (4)栽培技術要點
    在全省中、高肥水條件下作為強筋類小麥品種推廣利用。適宜肥沃的棕壤、褐土、砂姜黑土及土質粘重的潮土(淤土)種植;在適宜播期范圍內早播,最佳播期范圍為9月28日-10月15日。魯西北及魯北地區適播期9月28日-10月8日;魯西南和魯南地區可適當晚播,以10月5-15日為宜。每畝基本苗10-15萬,越冬時合理群體為計劃畝穗數的1.4-1.6倍,最終成穗38-42萬。施足基肥,澆好越冬水,及時進行劃鋤。該品種若在灌漿期遇低溫寡照、多雨年份易感根腐葉斑病,應以防為主,在抽穗后噴灑多菌靈、粉銹寧、代森錳鋅等防治葉斑病、白粉病等危害。對病蟲害的藥物防治不宜過晚,以免造成藥物殘留,降低糧食品質。澆好灌漿水以發揮品種的高產、優質潛力。
    2.煙農19號(原代號煙優361)
    煙臺市農科院選育而成。2001年4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1]001號。2001年通過江蘇省審定,審定編號:蘇審麥200102,2004年通過山西省審定,審定編號:晉審麥2004003。2004-2005年度參加國家區域試驗同時進行生產試驗。
   (1)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匍匐,葉片深黃綠色、上沖,株型較緊湊,分蘗力強,成穗率中等。1997-1999年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生育期245天,比魯麥14號晚熟1—2天,熟相較好。株高84厘米,畝有效穗數41.9萬個,有效分蘗率33.5%,穗粒數34.5個,千粒重36.4克,容重766.5克/升。穗型紡錘,長芒、白殼、白粒、硬質,籽粒較飽滿。抗倒性一般,肥水較高的地塊易倒伏。抗病性鑒定:中感條、葉銹病,感白粉病。
   (2)產量表現
    該品種1997—1999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乙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483.6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減產0.3%;1999-2000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9.36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1.3%。
   (3)品質性狀
    1998區域試驗,山東省種子站統一取樣,省農科院中心試驗室測試結果:粗蛋白含量17.64%,濕面筋37.2%,沉降值43.3ml,吸水率60%,形成時間9.0分鐘,穩定時間18.7分鐘,公差指數3B.U,軟化度15FU,評價值81。
    2000年生產試驗,山東省種子站統一取樣,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試結果:粗蛋白含量15.1%,濕面筋33.5%,沉降值40.2ml,吸水率57.24%,形成時間4 分鐘,穩定時間13.5分鐘,弱化度24B.U,公差指數19B.U,評價值61。面包烘烤品質:重量160克,百克面包體積825cm3,烘烤評分88.8。
    (4)栽培技術要點
    在全省畝產400-500公斤地塊作為強筋類小麥品種推廣利用。該品種分蘗力強,莖稈不夠粗壯,肥水較大地塊易倒伏,管理上應適當控制肥水,并采取化控措施增強抗倒性。適宜播期為10月上旬,中高肥水地塊一般每畝基本苗7-8萬,節水地塊適當增加播量,一般每畝基本苗12-15萬;施足基肥,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不要偏施氮肥,保證苗齊、苗勻、苗壯;澆好越冬水。春季抓好劃鋤保墑,第一次肥水在拔節后期或挑旗期。該品種對干旱有一定適應力,屬節水型小麥,在干旱地區、干旱年份也表現出較大的增產潛力,在管理上可適當控制肥水。
    3.濟南17號(原代號924142)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選育而成。1999年4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種審字0262-2號。
    (1)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匍匐,葉色濃綠,葉片上沖,旗葉面積較小,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型緊湊。生育期244天,與魯麥14號相當,熟相中等。株高78厘米,畝有效穗數47.5萬個,有效分蘗率47.5%,穗粒數32.2個,千粒重35.6克,容重748.9克/升。穗型紡錘,頂芒、白殼、白粒、硬質,籽粒飽滿度中等;較抗倒伏,抗病性鑒定:中感條、葉銹病和白粉病。
    (2)產量表現
    該品種1996—1998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乙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02.9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4.52%;1997-1998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1.25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5.8%。
    (3)品質性狀
    1998年生產試驗,山東省種子站統一取樣,省農科院中心試驗室測試結果:粗蛋白含量17.84%,濕面筋39.7%,沉降值54.7ml,吸水率62.0%,形成時間8分鐘,穩定時間25.2分鐘,軟化度15BU,評價值75。
2001年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中心在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和安徽省的糧庫中抽樣分析,濟南17號是達到強筋優質商品糧指標且品質較穩定的六個品種之一。12個地區樣品分析平均粗蛋白含量14.80%,濕面筋含量32.74%,面團穩定時間10.45分鐘。
    (4)栽培技術要點
    濟南17號適宜在全省中高肥水條件下作為強筋類小麥品種推廣利用。該品種對生態和栽培條件要求較嚴格,最適合褐土、棕壤、砂姜黑土種植。播期彈性大,宜適當晚播,一般年份最佳播期10月1日-15日,魯西南和魯南地區以10月5日-15日為宜;魯西北及魯北地區以10月1日-10日為宜;魯中地區多為丘陵山地,可根據不同地區氣候條件確定適宜的播期。每畝基本苗8-12萬,冬前群體應控制在60-80萬,最大分蘗應控制在90萬左右,一般不可超過110萬,最終成穗40萬左右為宜。小雪冬灌,及時劃鋤。嚴格控制返青水,澆透拔節水,施足拔節肥。確保灌漿水,充分發揮該品種高產、優質的潛力。小麥生育后期是多種病蟲害發生的主要時期,該品種易感染蚜蟲和白粉病,抽穗前后要及早防治。
    4.淄麥12號
    淄博市農科所選育而成,2001年9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1]030號。
    (1)特征特性
    弱冬性,幼苗半匍匐,芽鞘淡綠色,幼苗綠色。株型較緊湊,葉片平展,葉耳紫色,葉色濃綠,后期略有干葉尖。穗層與葉層相接,有旗葉葉鞘包被穗基部現象。1998-2000年兩年山東省區試平均:生育期243天,比對照魯麥14號晚熟1-2天,熟相中等;株高82厘米,畝有效穗數32.3萬,有效分蘗率29.2%,穗粒數40.8個,千粒重42.8克,容重794.9克/升。穗型長方、長芒、白殼、白粒、硬質,籽粒較飽滿。莖桿粗壯,抗倒伏。經抗病性鑒定:感條銹病、白粉病,中感葉銹病,有黑胚現象。落黃一般。籽粒近橢圓形,具冠毛,腹溝深一般,籽大飽滿,角質率高。
    (2)產量表現
    該品種1998-2000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甲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33.45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2.43%。2000-2001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1.18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7.2%。
    (3)品質性狀
    2003年生產試驗,山東省種子站統一取樣,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試結果:粗蛋白含量14.46%,白度75.6%,濕面筋33.0%,沉降值49.0ml,吸水率61.8%,形成時間6分鐘,穩定時間12.0分鐘,軟化度45BU,評價值66。面包烘烤品質:重量154克,百克面包體積900cm3,烘烤評分95.5。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全省高肥水條件下作為強筋專用小麥品種推廣應用。該品種適宜的群體動態為:基本苗12-15萬,年前群體90-100萬,年后最大群體110-120萬,畝穗數36-38萬。播種時,一般地塊畝基施優質土雜肥3000公斤,磷酸二銨15-20公斤,尿素15-20公斤,氯化鉀15公斤,硫酸鋅1-1.5公斤。最佳播期為10月1-5日。適時澆好越冬水,起身期前后適時追肥澆水,畝施尿素20公斤。5月底6月初適時澆好灌漿水。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5.煙農15號
    煙臺市農科院(原煙臺市農科所)選育而成,1982年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審定編號:(82)魯農審字第4號。                                 
    (1)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匍匐,葉色深綠,葉片中寬較長、挺直,株型緊湊。穗型圓錐,頂芒、白殼、白粒,籽粒短圓、硬質,分蘗力強,成穗率高,中高肥水條件下畝穗數可達50萬,穗粒數30個,千粒重35克。株高80厘米左右,莖桿粗壯抗倒伏。抗葉銹病,感條銹和白粉病。
    (2)產量表現
    該品種1979-1981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425.2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7.8%。
    (3)品質性狀
    1992年經農業廳推薦參加“中國首屆面包小麥品質鑒定”,該品種被評為全國十大優質小麥品種之一,同年參加全國第一屆農業博覽會,獲銀質獎章,測定結果:粗蛋白含量17.2%,,濕面筋37.4%,沉降值43.5ml,吸水率55.4%,形成時間4.5分鐘,穩定時間9.3分鐘,評價值59;面包加工體積727.5cm3,評分81.0。
    (4)栽培技術要點
    該品種目前主要在濰坊市和膠東地區種植。選擇土壤肥力較高地塊。施足基肥,精細整地。適宜播期9月28日至10月10日,適宜播量每畝基本苗10萬。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冬前平均氣溫7-8℃時澆冬水,因苗追冬肥。返青期適當控制春季分蘗,及時劃鋤、松土。起身前后肥水依長勢而定。結合澆挑旗水,追施穗粒肥。澆好灌漿水,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

    二、中筋類品種
    1.濟麥19號(原代號935031)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選育而成。2001年4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1]002號。2003年1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03014。
   (1)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匍匐,葉片深綠色,株型較緊湊,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1997—1999年山東省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生育期244天,畝有效穗39.3萬,有效分蘗率40%,株高82.9厘米,穗粒數35.1粒,千粒重39.4克,容重764.6克/升。穗型長方,長芒、白殼、白粒,硬質。熟相較好,籽粒橢圓、較飽滿。抗倒伏性中等。經抗病性鑒定:感條銹病,中感和中抗葉銹病(抗感并存),抗白粉病。
    (2)產量表現
    該品種1997—1999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乙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12.7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5.7%;1999—2000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8.63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7.46%。
    (3)品質性狀
    2000年生產試驗,山東省種子站統一取樣,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試結果:粗蛋白含量13.7%,濕面筋31.2%,沉降值32.8ml,吸水率59.3%,形成時間3.5分鐘,穩定時間3.9分鐘,軟化度62%,評價值52。
    2000年和2001年由主持單位抽樣,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分析國家區試黃淮北片混樣分析區試和生產試驗樣品,結果粗蛋白含量分別為13.8%和14%,濕面筋34.5%和31.2%,沉降值為36.7和38.1ml,吸水率62.3%和65.3%,穩定時間8.0分鐘和6.0分鐘。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在全省畝產400—500公斤地塊推廣種植。最佳播期范圍為10月1日-15日。魯西北及魯北地區適播期以10月1日~10日為宜;魯西南和魯南地區以10月5日~15日為宜;魯中地區多為丘陵山地,可根據不同地區氣候條件確定適宜的播期。高產栽培條件下要求基本苗10-12萬,冬前群體應控制在60-0萬,春季最大群體應控制在80-100萬,最終成穗40萬左右。高產地塊須水肥后移,酌情采取化控措施壯稈防倒。
    2.濟麥21(原代號988044)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選育而成,2004年8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4]022號;同年通過國家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04012。
    (1)特征特性
    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畝最大分蘗107.5萬個,畝有效穗42.8萬穗,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生育期241天,比對照晚熟1天,熟相較好;株高76.9厘米,穗粒數35.1粒,千粒重38.1克,容重769.7克/升;株型較緊湊,葉色淡綠,葉片細長,旗葉上沖,穗層整齊,較抗倒伏;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度中等,硬質。2003-2004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至高抗條銹病,中感葉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
    (2)產量表現
    該品種2001-2003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乙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15.17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5.97%;2003-2004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9.61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9.14%。
2002-2003年度國家黃淮北片冬小麥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4.47公斤,比對照增產6.1%。2003-2004年度國家黃淮北片冬小麥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98.6公斤,比對照增產4.65%。2003-2004年度國家黃淮北片冬小麥水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5.91公斤,比對照增產6.09%。
    (3)品質性狀
    2003-2004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試:粗蛋白含量(干基)14.30%、濕面筋32.3%、出粉率72%、沉降值30.6毫升、面粉白度93.8(aacc測試法)、吸水率59.8%、形成時間4.5分鐘、穩定時間3.5分鐘、軟化度104FU。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于在全省高肥水地塊推廣種植。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適期播種要求基本苗8~12萬,冬前適宜群體80萬左右,最大分蘗100萬,畝穗數40萬左右。施足基肥,足墑播種,澆好澆足越冬水。春季及時劃鋤,起身至拔節期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5-20公斤,揚花期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防御干熱風危害,提高千粒重。及時防治病蟲害。蠟熟至完熟期及時收獲。 
    3.煙農24號(原代號煙475)
    煙臺市農科院選育而成,2004年8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4]024號
    (1)特征特性
    半冬性,幼苗半直立,葉色淡綠,葉片大小適中。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畝最大分蘗106.6萬個,畝有效穗38.9萬穗,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生育期241天,比對照晚熟1天,熟相好;株高79.8厘米,穗粒數36.3粒,千粒重41.9克,容重776.1克/升;株型緊湊,較抗倒伏;穗紡錘形,頂芒、白殼、白粒,籽粒較飽滿,粉質。 
    (2)產量表現
該品種2001-2003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甲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20.14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8.45%;2003-2004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3.46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7.82%。
    (3)品質性狀
2003-2004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試:粗蛋白含量(干基)12.86%、濕面筋28.6%、出粉率69.0%、沉降值23.8毫升、面粉白度95.28(aacc測試法)、吸水率53.3%、形成時間2.7分鐘、穩定時間3.4分鐘、軟化度122FU。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于在全省中高肥水地塊推廣種植。適宜播期9月25日至10月5日,每畝基本苗10-15萬,冬前莖數80-90萬,年后最大莖數控制在90-100萬,成穗40-45萬。施足基肥,足墑播種,控制越冬肥、返青肥,重施、巧施拔節肥,澆好拔節水,在基部第一節間定長時,結合澆水畝施尿素15-20公斤。澆足澆透灌漿水。及時防治病蟲害。 
    4.濰麥8號(原代號濰62036)
    濰坊市農科院選育而成。2003年8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3]028號。
    (1)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直立,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低,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最大分蘗107.5萬個,畝有效穗27.0萬穗,成穗率25.1%;生育期238天,比對照晚熟2天,熟相較好;株高84.5厘米,穗粒數43粒,千粒重48.7克,容重780.2克/升。株型緊湊,葉片上沖,穗型長方,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度較好,半硬質。莖桿粗壯,抗倒伏。2002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性鑒定結果:中抗條銹病、葉銹病,高抗白粉病。
    (2)產量表現
    該品種2000-2002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甲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35.46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6.57%,2002-2003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1.28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12.48%。
    (3)品質性狀
    2002-2003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試:粗蛋白含量(干基)15.34%、濕面筋33.0%、沉降值34.1毫升、面粉白度94.9(aacc測試法)、吸水率58.3%、形成時間3.7分鐘、穩定時間3.5分鐘、軟化度109FU。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在全省高肥水條件推廣種植。選擇土壤肥沃,肥水條件較好地塊種植。施足基肥,多施有機肥及磷鉀肥。適宜播期9月23日10月10日,畝基本苗15-30萬,冬前莖數80-100萬,最大分蘗數90-120萬,畝穗數25-30萬。該品種穗大粒多,行距不宜過窄,以平均行距23-26厘米為宜。酌情澆好越冬水,早春及時劃鋤,早澆返青水,遲澆揚花水,防貪青晚熟。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5、泰山21(原代號泰山241)
    泰安市農科院選育而成,2002年9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2]020號。
    (1)特征特性
    半冬性,幼苗半直立,葉色濃綠,分蘗力較強,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最大分蘗99.1萬個,畝有效穗數43萬穗,成穗率42.8%;生育期238天,與對照相當,熟相中等;株高80厘米,穗粒數33粒,千粒重42.0克,容重783.6克/升。株型較緊湊,穗型紡錘,長芒、白殼、白粒,硬質,籽粒飽滿度較好,較抗倒伏。2001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性鑒定結果:高抗條銹病、感葉銹病、中抗白粉病。
     (2)產量表現
    1999—2001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乙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34.08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3.7%。2002—2003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1.15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6.8%。
    (3)品質性狀
2001-2002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中國農科院)測試:粗蛋白含量13.92%、濕面筋35.2%、沉降值26.4毫升、面粉白度73.0、吸水率62.14%、形成時間2.6分鐘、穩定時間3.0分鐘。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在全省中高肥水條件下推廣利用。施足基肥,尤其要增加磷、鉀肥用量。適宜播期10月5日—10日,畝基本苗8—12萬;立冬至小雪澆好越冬水,酌情施肥。早春適時劃鋤,起身至拔節期結合澆水追肥,畝追尿素15公斤左右。及時防治病蟲草害,蠟熟末期收獲。
    6.萊州95021(原代號95021)
    萊州市農科院選育而成,2001年4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1]003號。
    (1)特征特性
    半冬性,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244天,熟相較好;株高82.5厘米,穗粒數33.8粒,千粒重36.9克,容重761.6克/升。株型較緊湊,返青后起身、拔節較早,抽穗后葉片短、寬、挺、斜立。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較飽滿,硬質。抗倒伏性一般。經抗病性鑒定:感條銹病,中抗葉銹病,抗白粉病。
    (2)產量表現
    該品種1997-1999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乙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497.6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2.6%;1999-2000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6.46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4.89%。
    (3)品質性狀
    2000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測試:粗蛋白含量(干基)14.2%、濕面筋34.2%、沉降值32.8毫升、吸水率57.6%、形成時間3.5分鐘、穩定時間7.2分鐘、公差指數30B.U,弱化度46 B.U,評價值57。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于在全省400-500公斤地塊推廣種植。適宜播期10月上旬,高肥水地塊基本苗10萬左右,中產田基本苗15萬左右。該品種分蘗力強,抗倒性一般,全生育期氮肥用量不超過12公斤,合理增施磷、鉀肥。群體較大麥田,春季肥水后移至拔節期,生長過旺時可噴施壯豐安,增強抗倒伏能力。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 
    7、汶農5號
    泰安市大汶口農科所選育而成,2003年10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3]031號。
    (1)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直立,分蘗力較強,成穗率高,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最大分蘗99.1萬個,畝有效穗數40.7萬穗,成穗率41.1%;生育期238天,比對照晚熟2天,熟相好;株高72.8厘米,穗粒數36粒,千粒重39.7克,容重783.6克/升。株型緊湊,穗型長方,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度較好,粉質,較抗倒伏。2002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性鑒定結果:中抗條銹病、葉銹病和白粉病。
    (2)產量表現
2000—2001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乙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32.2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4.14%。2002—2003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7.88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7.52%。
    (3)品質性狀
    2002-2003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試:粗蛋白含量14.57%、濕面筋34.3%、沉降值39.3毫升、面粉白度94.76(aacc測試法)、吸水率59.5%、形成時間4.7分鐘、穩定時間4.1分鐘,軟化度73FU。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于全省中高肥水條件下推廣利用。施足基肥,多施有機肥及磷鉀肥,適宜播期9月28日—10月5日,畝基本苗10—12萬,畝穗數42萬左右,穗粒數在40粒左右,千粒重42克。該品種具有高分蘗、高成穗的特性,在栽培管理上,采取精播高產栽培技術,在深耕細耙、施足底肥的情況下,嚴禁大播量,靠分蘗成穗成大穗來獲得高產。春季追肥宜在起身期至拔節期,注意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8、聊麥16號(原代號聊9518)
    聊城市農科所選育而成,2003年8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3]032號
    (1)特征特性
    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分蘗力強,成穗率較低;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畝最大分蘗111.3萬個,畝有效穗33.2萬穗,成穗率29.8%,生育期240天,比對照晚熟4天,熟相中等;株高79.6厘米,穗粒數34粒,千粒重46.6克,容重748.7克/升;株型中等,穗型長方,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度較好,硬質。抗倒伏性中等。2002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性鑒定結果:中感條銹病、高抗葉銹病、感白粉病。
    (2)產量表現
    該品種2000-2002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乙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17.96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3.14%;2002-2003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19.57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10.0%。
    (3)品質性狀
2003-2004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試:粗蛋白含量15.02%、濕面筋33.1%、沉降值34.1毫升、面粉白度94.88(aacc測試法)、吸水率58.4%、形成時間4.7分鐘、穩定時間3.5分鐘、軟化度90FU。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于在魯中、魯南、魯西南、魯西北地區中高肥水地塊推廣種植。適宜播期10月5日至10月10日,每畝基本苗15萬,施足基肥,足墑播種,控制越冬肥、返青肥,重施、巧施拔節肥,澆好拔節水。澆足澆透灌漿水。及時防治病蟲害。 
    9、黑馬1號(原代號By6281)
    山東省濱州黑馬種業選育而成,2004年8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4]026號
    (1)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匍匐。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畝最大分蘗103.8萬個,畝有效穗29.8萬穗,分蘗力強,成穗率較低;生育期241天,比對照晚熟1天,熟相中等;株高68厘米,穗粒數43.7粒,千粒重41.1克,容重771.4克/升;株型較緊湊,葉色深綠,旗葉寬厚上舉,葉耳白色,植株矮,抗倒伏。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較飽滿,硬質。2003-2004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性鑒定結果:高抗條銹病、中抗至高抗葉銹病、中感白粉病,中抗紋枯病。 
    (2)產量表現
    該品種2001-2003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高肥甲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00.41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4.33%;2003-2004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9.59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4.85%。
    (3)品質性狀
     2003-2004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試:粗蛋白含量14.22%、濕面筋33.2%、出粉率72.2%、沉降值33.7毫升、面粉白度94.59(aacc測試法)、吸水率57.1%、形成時間2.8分鐘、穩定時間3.4分鐘、軟化度111FU。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于全省高肥水地塊推廣種植,在肥水條件中等或較差地塊種植,群體小,產量低。適宜播期10月上旬,每畝基本苗15萬,冬前群體達到80萬,春季最大分蘗120萬。施足基肥,足墑播種,澆好越冬水,重施、巧施拔節肥,澆好拔節水。澆足澆透灌漿水,及時防治病蟲害。 
    10、煙農21號(原代號煙96266)
    煙臺市農科院選育而成,2002年9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2]023號。2004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1)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匍匐,葉灰綠色,春季起身較晚,兩極分化快,,分蘗成穗率中等。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最大分蘗92.7萬個,畝有效穗數40.4萬穗,成穗率41%;生育期239天,與對照相當;株高72厘米,穗粒數31粒,千粒重40.1克,容重780.4克/升。株型較緊湊,抗倒伏中等,熟相較好;穗型長方,長芒、白殼、白粒,硬質,籽粒飽滿度好。區域試驗田間表現:中抗條銹病、葉銹病,輕感白粉病。抗旱性鑒定(洛陽市農科所):抗旱指數為0.9032—0.9589,抗旱性與對照種晉麥47相當。
    (2)產量表現
    1999-2001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旱地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380.64公斤,比對照魯麥21號增產3.14%。2001—2002年旱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2.3公斤,比對照魯麥21號增產6.8%。
    (3)品質性狀
    2001-2002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中國農科院)測試:粗蛋白含量13.51%、濕面筋31.7%、沉降值37.9毫升、吸水率63.28%、形成時間2.5分鐘、穩定時間4.4分鐘。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于全省旱肥地條件下推廣利用。適播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旱地、旱肥地基本苗以12萬/畝為宜,搶墑播種,隨著播期的推遲,適當增加播種量。施足底肥,提高N、P比例,春季肥水后移至拔節后期。翌春做好鎮壓耙耱,中耕松土等增溫保墑工作,后期做好病蟲害綜合防治。
    11、優麥2號(原代號PH920691)
    山東農業大學選育而成,2000年4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農審字0333號。
    (1)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匍匐,分蘗成穗率高,生育期243天,熟相中等;株高76.8厘米,穗粒數33粒,千粒重38.6克,容重781.1克/升。株型緊湊,葉片上沖,葉耳紫色,旗葉中長、挺直。穗型紡錘,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度較好,硬質,抗倒伏性中等。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感條銹、高抗葉銹病、感白粉病。
     (2)產量表現
    1996—1998年參加了山東省小麥旱地組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387.21公斤,比對照1魯麥19號增產16.8%,比對照2魯麥21號增產2.9%。1999年旱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3.3公斤,比對照魯麥21號增產1.4%。
    (3)品質性狀
    2000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試:粗蛋白含量13.3%、濕面筋32.4%、沉降值39.4毫升、吸水率62.4%、形成時間3.7分鐘、穩定時間4.2分鐘,軟化度71FU。
    (4)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于全省畝產300-400公斤旱地條件下推廣利用。施足基肥,深耕(25厘米以上),搶墑適時播種,適宜播期10月上旬,每畝播量7-8公斤,最高總莖數80萬左右。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春季盡早、多次劃鋤。拔節前后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5公斤,無水澆條件的開溝施肥。抽穗前后追施尿素5公斤,及時防治病蟲害。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