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種子品種 >> 正文
 

2005廣東省審(認)定通過品種簡介--蔬菜(二)

(發布日期:2005-4-11 9:50:47)
瀏覽人數:
48、冠華4號節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5007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01-2-4-2-3/E3-8-2-6-1-2-1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組合。早熟,播種至初收春植77天,秋植49天。生長勢旺,分枝力強,豐產性好。第一雌花著生節位10.8節,第一個瓜座瓜節位11.8節,單瓜重525克,瓜圓筒形,皮色深綠,瓜長16.5厘米,橫徑7.4厘米,肉厚1.5厘米,表皮星點少、無棱溝,商品瓜率93.1%,外形美觀。品質優,味甜,肉質脆嫩,風味和口感較好。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澇性均較強。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疫病、枯萎病感病輕。抗病性鑒定結果為高抗枯萎病,高感疫病。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省春季節瓜區試,平均畝產2586.9公斤,比對照種江心節瓜增產28.5%,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941.5公斤,比對照種增產40.2%,增產極顯著;2003年秋續試平均畝產2548.5公斤,比對照種增產37.98%,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1370.6公斤,比對照種增產84.53%,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1)春植12月下旬至翌年3月播種,秋植7~9月播種。春植以育苗移栽為宜,注意防寒,確保全苗。(2)每畝用種量:育苗80~100克,直播120~150克,雙行植,畝植1500~2200株。(3)施足基肥,該品種雌花多,結果能力強,要獲高產必須重施基肥,畝施腐熟豬糞1000-1500公斤,復合肥60公斤,毛肥50-75公斤。追肥針對不同生長期合理進行,營養生長期宜勤施薄施肥,以促進植株正常生長,開花結果重追肥,在畦中間或兩邊開溝培肥1-2次。滿足植株生長和開花結果需要,提高產量。(4)株高40厘米左右便引蔓上架,采用人字架或其它形式棚架栽培。(5)防治病蟲害,特別注意薊馬的防治。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冠華4號節瓜屬雜交一代組合。早熟,生長勢旺,分枝力強,豐產性好。商品瓜率高,外形美觀。風味甜,肉質脆嫩,風味和口感較好,品質優。抗病性鑒定結果為高抗枯萎病,高感疫病,在疫病容易發生地區要做好防治措施。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澇性均較強。適宜我省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49、夏冠一號節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5008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7213/1632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組合。中早熟,生長勢旺,分枝力強,豐產性好,主側蔓均可結瓜。春季從播種至始收78天,第一雌花著生節位10.5-11.3節。秋季從播種至始收51天,第一個瓜著生節位12.3節,瓜圓筒形,青綠色,有光澤,無棱溝,瓜長16-17.3厘米,橫徑5.5-7.2厘米,肉厚1.5-2.2厘米,單瓜重450-560克。商品瓜率92%以上,外形美觀。味微甜,肉質致嫩,風味甜,適口性好,品質優。田間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疫病、枯萎病感病輕。抗病性鑒定結果為高抗枯萎病、高感疫病。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澇性強。
產量表現:2003年參加省春季節瓜區試,平均畝產3324.7公斤,比對照種江心節瓜增產65.1%,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1144.1公斤,比對照種增產70%,增產極顯著;2003年秋季續試,平均畝產2817.89公斤,比對照種增產52.57%,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1193.49公斤,比對照種增產60.68%,增產極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⑴廣州地區適播期為1~8月;⑵施足基肥,畝施土雜肥2000公斤以上,毛肥50公斤,適時追肥,開花結果期施重肥;⑶人工輔助授粉,及時采收;⑷注意防治病蟲害,特別是薊馬危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夏冠一號節瓜屬雜交一代組合。中早熟,生長勢旺,分枝力強,豐產性好。商品瓜率高,外形美觀。味微甜,肉質致嫩,風味甜,適口性好,品質優。適應性和抗逆性強,在高溫條件下座瓜能力強。抗病性鑒定結果為高抗枯萎病、高感疫病,在疫病容易發生地區,要做好防治措施。田間表現耐熱性、耐寒性和耐澇性強。適宜我省春、夏、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50、碧綠3號苦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5009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78/913-1-5-2-3-0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組合。早熟,播種至始收春植55天,秋植45天。植株生長勢和分枝力強,結果力強。瓜長圓錐形,皮色油綠光滑,條瘤順直寬厚,商品瓜外形美觀。瓜長26-27厘米,橫徑5.5-5.6厘米,肉厚0.9-1.0厘米,單瓜重300-320克。肉質爽脆,苦味適中。田間表現中抗白粉病,感枯萎病。耐寒性較強,耐澇性和耐熱性中等。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白粉病,感枯萎病。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省秋季苦瓜區試,平均畝產1630.3公斤,比對照種綠寶石增產24.5%,增產極顯著,前期產量390.2公斤,比對照種增產40.0%,增產極顯著。2002年春復試,平均畝產1577.04公斤,比對照種增產2.62%,增產不顯著,前期產量476.2公斤,比對照種增產11.62%,增產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⑴廣州地區適播期1月至3月,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春植采用育苗移植,注意防寒;⑵施足基肥,結果期重施追肥,株行距50~60厘米×150~180厘米;摘除主蔓100厘米以下所有側蔓;⑶及時采收,以保證品質和增加座果。一般花后15~18天為商品瓜的適宜采收期;⑷綜合防治白粉病、枯萎病、瓜實蠅等病蟲害。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碧綠3號苦瓜屬雜交一代組合。早熟,植株生長勢和分枝力強,結果力強,豐產。瓜形美觀,商品性好。抗病性和抗逆性表現優于對照。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抗白粉病,感枯萎病。田間表現耐寒性較強,耐澇性和耐熱性中等。適宜我省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51、翠綠三號大頂苦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5010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江門大頂A11/南海大頂D12-3-1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組合。早中熟,播種至初收春植70天,秋植48天。植株生長勢和分枝力強,第一雌花著生節位13.8-14.4節,第一個瓜座瓜節位14.6-15.6節,瓜短圓錐形,圓、條瘤相間,瓜長13-14.7 厘米,橫徑7.1-7.6厘米,肉厚1-1.2厘米,單瓜重252-264克。質爽脆、苦味適中。田間表現輕感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疫病和枯萎病。抗病性鑒定結果為中抗枯萎病。耐寒性和耐澇性強,耐熱性中等。
產量表現:2002年參加省秋季苦瓜區試,平均畝產817.11公斤,比對照種翠綠一號大頂增產33.70%,前期產量282.75公斤,比對照種增產7.97%;2003年春復試,平均畝產1468.49公斤,比對照種增產0.13%,增產不顯著,前期產量402.88公斤,比對照種增產4.63%,增產不顯著。
栽培技術要點:⑴春植適宜播種期12~3月,宜采用育苗移植或催芽直播,早春播種要注意防寒;秋植宜7~8月播種,采用催芽直播;⑵選擇肥水充足,排灌方便,前作為非瓜類作物的田塊種植;(3)施足基肥,結果期重施追肥,并注意及時采收;(4)綜合防治病蟲害,及時摘除側芽,減少養分消耗。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翠綠三號大頂苦瓜屬雜交一代組合。早中熟,植株生長勢和分枝力強,產量、品質、抗病性、抗寒性比對照好。座果率高,結瓜節位低。質爽脆、苦味適中。抗病性鑒定結果為中抗枯萎病。田間表現耐寒性和耐澇性強,耐熱性中等。適宜我省春、秋季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52、白沙遲花晚蘿卜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5011
選育單位:汕頭市白沙蔬菜原種研究所
品種來源:組合92110A中的變異株經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常規品種。遲熟,播種至初收70~80天。植株半直立,開展度65厘米,葉色深綠有茸毛。肉質根長圓柱形,長33-38厘米,橫徑6.5-8厘米,單根重1-1.5公斤。皮、肉皆白色,不易空心,質脆,味甜,纖維少。品質測定結果:水分96%、碳水化合物2.70%、蛋白質0.36%、粗纖維0.57%、總抗壞血酸1.89mg/100g。抗逆性強,耐抽苔,田間表現較抗花葉病毒病和軟腐病。
產量表現:1996~1998年在潮州進行生產試驗,畝產4546公斤,比對照種南畔洲晚蘿卜增產35%。1999年至2000年在揭陽市進行多點試驗,畝產4377.7公斤,比對照種增產29%。2004年3月,由汕頭市科技局組織專家現場鑒定,實測畝產達5839.29公斤,比對照種增產45.77%。
栽培技術要點:(1)播種期:我省中南部地區為10月至翌年1月。(2)選擇地勢平坦的沙壤土或沙質土;(3)整地時深翻細耕,施足基肥,每畝施腐熟堆肥2000公斤,復合肥20公斤;(4)2~3片真葉展開時,應及時間去弱雜苗;4~5片真葉時應進行定苗,株行距25×30厘米;(5)破肚期應適當控肥控水,破肚后應重施追肥及均勻澆水;(6)全生育期應注意調查并防治蚜蟲、菜青蟲、小菜蛾;(7)播種后65天可采收,采收持續期30天以上。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白沙遲花晚蘿卜屬常規品種。遲熟,產量高。質脆,味甜,纖維少品質好。豐產、耐寒性強,耐抽苔,不易空心。田間表現較抗花葉病和軟腐病。適宜我省中南部地區冬季、早春播種,其他地區晚秋播種。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53、福康2號辣椒(原名富康2號)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5012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LW101/LW102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組合。中早熟。播種至初收春植90-100天,秋植60-70天。植株生長勢和分枝力強,易座果。前期產量,以及抗病性、抗逆性表現比較突出。株高49厘米,開展度50-64厘米,第一朵花著生節位8.8-9.3節,果實羊角形,果皮青綠色,果長15.7-17.4厘米,橫徑2.5-2.9厘米,果肉厚0.26-0.27厘米,單果重24.4-26.8克,果皮光滑,耐貯運。味辣,肉質脆,品質優。抗病性鑒定結果為抗疫病、耐青枯病。田間表現抗疫病。耐熱性、耐澇性、耐旱性強,耐寒性中等。
產量表現:2002年參加省秋季辣椒區試,平均畝產1584.1公斤,比對照種粵豐一號增產0.2%,增產不顯著;前期產量685.7公斤,比對照種增產13.5%,增產不顯著。2003年春季復試,平均畝產998.6公斤,比對照種增產1.04%,增產不顯著;前期產量447.7公斤,比對照種增產5.74%,增產不顯著。兩年區試平均畝產1291.35公斤,比對照種粵豐一號增產0.62%;前期產量566.7公斤,比對照種增產9.62%。
栽培技術要點:⑴春植11月至翌年1月播種,低溫期間薄膜覆蓋防寒,秋植7~10月播種,苗期春植60天,秋植28天;⑵注意輪作、施足基肥: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公斤,復合肥60公斤;⑶適宜密植。采用1.0~1.2米包溝,雙行植,株距28~30厘米,每畝種植4000~4500棵左右;⑷及時除草松土,開花結果初期,應結合中耕除草進行一次培土追肥,每畦施復合肥25公斤,尿素10公斤,采收盛期5~7天采收一次,每采收兩次追肥一次,每次每畝追施鉀肥7公斤,尿素6公斤。在花開放前及時摘除第1朵花以下的全部腋芽,以減少養分消耗;⑸注意防治病蟲害,病害主要有青枯病、疫病、病毒病;蟲害主要有螨類、蚜蟲和煙青蟲,發現病蟲害及時用藥劑防治。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福康2號辣椒屬雜交一代組合。中早熟,植株生長勢和分枝力強,易座果,前期產量比較突出。果皮光滑,硬度好,耐貯運。味辣,肉質脆,品質優。抗病性鑒定結果為抗疫病、耐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耐澇性、耐旱性強,耐寒性中等,適應性較廣。適宜我省各地春、秋季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54、廣辣二號

審定編號:粵審菜2005013
選育單位:廣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品種來源:1998-3號/1998-6號
特征特性:雜交一代組合。中早熟,播種至初收春植90天、秋植60天左右。植株生長勢較強,葉綠色,第一朵花著生節位9.4-11.5節。果實短牛角形,果皮綠色,果面光滑,果柄粗大,果長15.5-16厘米,橫徑3.25-3.7厘米,果肉厚0.27-0.35厘米,單果重43.9-47.9克,果實商品合格率96.4~97.2%。味辣。田間表現為輕感疫病,中抗青枯病。抗病性鑒定結果為中抗疫病,感青枯病。耐熱性和耐寒性較強。
產量表現:經兩個周期省辣椒區試驗,平均畝產為1184.25公斤,比對照種粵豐一號增產10.55%。其中,2003年參加省春季辣椒區試,平均畝產1166.7公斤,比對照種增產18.06%,增產不顯著。前期產量510.6公斤,比對照種增產20.6%,增產不顯著。總產量和前期產量分別在12個參試品種中排名第一;2003年秋復試,平均畝產1201.8公斤,比對照種增產3.04%,增產不顯著。總產量和前期產量在4個參試品種中排名分列第一和第二位。
栽培技術要點:(1)適宜的播種期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栽培方式等具體情況決定。一般春種11月至翌年2月,秋種7月中旬至8月中旬,我省粵西地區秋冬種8月至9月下旬;(2)春種需采用營養杯保護地育苗,秋種育苗要防暴雨和暴曬。育苗土采用基質或非菜園土,必要時進行消毒處理。播種前,種子最好采用溫燙浸種或10%磷酸氫鈉溶液浸10分鐘處理,冬春播種需對種子進行催芽;(3)種子出土后,需適當控水,并注意猝倒病和斜紋夜蛾的危害,一般春種苗期需追肥3次,秋種2次即可;(4)選前作非茄果類或花生地起畦,春種以1.7米包溝起畦,株行距為25厘米×30厘米;秋種以1.5米包溝起畦,株行距為20厘米×25厘米,在水肥條件較差的地區還可以適當密植,甚至是每穴種2株,定植后淋足定根水;(5)廣辣二號植株中等,但結果枝較軟,結果數多且果較大,種植時需加支架固定。春植的植株封行后注意適當控制水肥,秋植一定要注意促進前期生長,確保前期水肥充足。封行后要注意摘除門椒以下的側枝,保持通風,減少病蟲害發生。進入采收期后,每采收一次需重追肥一次。采收時注意避免折斷枝條;(6)苗期注意防治猝倒病、春種后期的青枯病、秋植的螨類及斜紋夜蛾危害等。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廣辣二號辣椒屬雜交一代組合。中早熟,植株生長勢較強。果肉厚,硬度好,耐貯運,綜合商品性狀優良。抗病性鑒定結果為中抗疫病,感青枯病。田間表現耐熱性和耐寒性較強,適應性廣。適宜我省各地春、秋植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