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關鍵字  
首頁 >> 科技頻道 >> 種子品種 >> 正文
 

2005廣東省審(認)定通過品種簡介--水稻(一)

(發布日期:2005-4-11 9:58:12)
瀏覽人數:
1、巴太香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5001
選育單位:增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Basmati370物理誘變后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108~113天,比粳秈89早熟4~5天。株型緊湊,劍葉較長,分蘗力較強,整齊度好,粒形小。株高100.2-101.6厘米,穗長20.4-21.4厘米,畝有效穗21.4萬,平均每穗總粒數129.4-138粒,結實率78.6%-95.1%,千粒重16.8克。晚造米質達國標優質3級,外觀品質鑒定為特一級至特二級,整精米率69.2%~69.3%,堊白粒率2%~6%,堊白度0.1%~0.6%,直鏈淀粉含量13.4%~15.0%,膠稠度80~86毫米,理化分60~62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97.4%、95.4%、94.4%,病圃鑒定葉瘟為1級,穗瘟為1.7級;感白葉枯病(7級)。缺點是耐寒性弱,有輕度早衰現象。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兩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327.46公斤、350.11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減產11.54%、15.84%,減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3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63.1公斤,比對照種減產12.65%。日產量2.89-3.24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已發過芽的種子一般浸種2~3小時即可撈起催芽,未發芽種子則浸種8小時催芽;⑵適時播拋,增城地區7月10~20日播種,立秋前拋秧;⑶注意防治卷葉蟲及稻飛虱,陰雨連綿或連續濃霧天氣注意防治腐線螨,臺風過后要特別注意防治白葉枯病,后期注意防寒。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巴太香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4~5天,米質達國標優質3級,外觀品質鑒定為晚造特一級至特二級,高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產量低,耐寒性弱。除白葉枯病常發區外,適宜我省各地晚造種植,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白葉枯病并注意防寒。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2、勝巴絲苗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5002
選育單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品種來源:勝泰1號/增巴絲苗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109~115天,比粳秈89早熟3天。株型好,生勢旺,劍葉窄、長、彎,穗大粒多,粒形小,鐮刀型,植株稍高,為106.7-109.8厘米,穗長22.5厘米,畝有效穗20.3萬,平均每穗總粒數137粒,結實率77%-85.9%,千粒重15.9-16.3克,抗倒性稍差,耐寒性弱。稻米外觀品質鑒定為晚造特一級至一級,整精米率66.5%~71.4%,堊白粒率6%~15%,堊白度0.6%~1.5%,直鏈淀粉含量13.8%~14.0%,膠稠度82~87毫米,理化分55~58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100%、95.4%、97.2%,病圃鑒定葉瘟為1級,穗瘟為1.7級;感白葉枯病(7級)。
產量表現:2002、2003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348.18公斤、354.92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減產5.94 %、4.68%,2002年減產不顯著,2003年減產顯著。2003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61.5公斤,比對照種減產13.02%。日產量3.04~3.24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早造2~3月播種,秧齡25~30天(拋秧15~20天),晚造7月上中旬播種,秧齡15~18天(拋秧7~10天);⑵適當稀植,畝插1.3~1.5萬穴,每穴3~4苗,拋秧每畝30盤左右為好;⑶施足基肥,以腐熟有機肥為好,早施重施追肥,適時排水曬田,巧施適施促花肥和保花肥;⑷齊穗期后可噴施磷酸二氫鉀、微量元素硼肥以及葉面肥等提高結實率,并延遲收獲,有利于提高產量;⑸注意防倒伏,特別注意防治白葉枯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勝巴絲苗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3天,產量相對較低,米質未達國家優質標準,外觀品質鑒定為晚造特一級至一級,高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抗倒性稍差,耐寒性弱。除白葉枯病常發區外,適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種植,但粵北稻作區早造根據生育期布局慎重選擇使用,栽培上要注意防倒伏,特別注意防治白葉枯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3、野秈占8號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5003
選育單位:惠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桂野占2號/特秈占13號//IR24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110~117天,與粳秈89相當。株型好,生勢旺,葉厚色濃,劍葉狹直,熟色好。株高98.5~102.6厘米,穗長19.8厘米,畝有效穗21.2萬,每穗總粒數127~133粒,結實率78%~87.2%,千粒重20.2克。晚造米質達國標優質3級,外觀品質鑒定為一級,整精米率59.7%~61.2%,堊白粒率7%~20%,堊白度0.7%~3.7%,直鏈淀粉含量23.60%~24.41%,膠稠度50~52毫米,理化分53~60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66.7%、40.9%、53.5%,病圃鑒定葉瘟為3級,穗瘟為3級;中感白葉枯病(5級)。抗倒力較強,耐寒性中等。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兩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05.91公斤、454.47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10.64%、9.25%,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3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6.7公斤,比對照種增產7.48%。日產量3.48~4.15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早造宜于2月底3月初播種,清明前后移植,秧齡30天,晚造7月中旬播種,立秋移植,秧齡20天;⑵作移植時畝用種量2公斤,作拋植時畝用種量1.7公斤;⑶施足基肥,早追肥,早管理,促進有效分蘗,要求畝施純氮9~11公斤,前期用肥量占75%、中期占15%、后期占10%,氮磷鉀比例以1:0.6:0.65為宜;⑷注意防治稻瘟病、螟蟲、稻縱卷葉蟲,臺風、洪澇災害過后要及時防治白葉枯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野秈占8號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與粳秈89相當,豐產性突出,米質達國標優質3級,外觀品質鑒定為晚造一級,中感稻瘟病和白葉枯病。抗倒力較強,耐寒性中等。適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種植,但粵北稻作區早造根據生育期布局慎重選擇使用,栽培上要重視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4、粵航1號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5004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長絲占空間誘變后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111~118天,與粳秈89相當。生勢強,谷麻殼,熟色一般。株高96.6~103.3厘米,穗長19.5~20.3厘米,畝有效穗21.6萬,每穗總粒數111.6~119粒,結實率74.7%~81.7%,千粒重20.4克。晚造米質達國標優質3級,外觀品質鑒定為一級,屬香稻品種,整精米率62.7%~64.7%,堊白粒率4%~17%,堊白度0.6%~1.7%,直鏈淀粉含量15.9%~23.8%,膠稠度54~85毫米,理化分59~60分。感稻瘟病,中B、中C群抗性頻率分別為25.6%、27.3%,總抗性頻率為25.4%,病圃穗頸瘟為7級,葉瘟4.5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耐寒性弱,遇不良氣候有穎花退化現象,抗倒性差。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兩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352.88公斤、395.69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減產3.81%、4.88%,2002年減產不顯著,2003年減產顯著。2003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1.8公斤,比對照種減產5.74%。日產量2.99~3.56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早造種植時,可在2月底至3月初播種,秧齡30天左右,晚造在7月中旬播種,秧齡20天左右;⑵施足基肥,早施促蘗肥,適時施中期肥,后期肥視禾苗生長狀況而定。早造盡量少施或不施后期肥,氮、磷、鉀肥科學搭配施用,其比例大致為1:0.5:1,視不同地區土壤肥力狀況而適當調整;⑶穗上少部分谷粒有谷殼脹裂現象,早造種植時雨水較多,容易滲入而影響質量,因而安排在晚造種植更佳;⑷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防倒伏和防寒。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航1號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與粳秈89相當,產量相對較低,米質達國標優質3級,外觀品質鑒定為晚造一級,屬香稻品種,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弱,抗倒性差。適宜我省非稻瘟病區早、晚造慎重選擇種植,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并注意防倒伏和防寒。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5、粵合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5005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粵香占/特粳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105~112天,比粳秈89早熟6~7天。植株矮,株型好,前期生長旺,分蘗力較強,葉厚色濃,后期熟色好。株高94.2~95.6厘米,穗長20.8~21.9厘米,畝有效穗20.8~21.2萬,每穗總粒數117~120粒,結實率79.6%~83.0%,千粒重21.3~21.9克。稻米外觀品質鑒定為晚造一級至二級,整精米率67.8%~69.0%,堊白粒率16%~23%,堊白度2.3%~3.2%,直鏈淀粉含量23.7%~26.1%,膠稠度30毫米,理化分44~52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抗性頻率分別為87.2%、86.4%,總抗性頻率為83.1%,病圃穗頸瘟為3.5級,葉瘟4.3級;中感白葉枯病(5級)。耐寒性中弱,整齊度和抗倒性稍差。
產量表現:2002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381.00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4.77%,增產不顯著;2003年晚造復試,平均畝產396.82公斤,比對照種減產4.61%,減產顯著。2003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7.1公斤,比對照種增產0.35%。日產量3.42~3.79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在肥力較足和臺風雨較多的地方要增施鉀肥,慎防過氮,曬好田以防倒伏;⑵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并注意防雜保純。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粵合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6~7天,產量與對照相當,米質未達國家優質標準,外觀品質鑒定為晚造一級至二級,中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弱,整齊度和抗倒性稍差。適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并注意防倒伏和防雜保純。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6、桂農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5006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廣農占/新澳占//金桂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111~118天,與粳秈89相當。植株矮壯,葉色中濃,葉片呈倒三角形,穗短,著粒密,前期生長旺,后期熟色好,抗倒力強,耐寒性弱。株高90.5~95厘米,穗長19.5~20.4厘米,畝有效穗20.6~21.2萬,每穗總粒數121粒,結實率79.7%~86%,千粒重22.3克。稻米外觀品質鑒定為晚造二級,整精米率61.4%~63.4%,堊白粒率10%~37%,堊白度1.5%~3.7%,直鏈淀粉含量25.5%~26.1%,膠稠度30毫米,理化分38~48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53.8%、81.8%、60.6%,病圃鑒定葉瘟為5.5級,穗瘟為5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
產量表現:2002、2003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24.07公斤、446.33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15.6%和7.29%,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03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4.9公斤,比對照種增產7.05%。日產量3.59~4.01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適時播植,培育壯秧;⑵合理密植,畝插足8~10萬基本苗;⑶高度耐肥抗倒,選擇中等或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區種植,施足基肥,早施重施促蘗肥;⑷重視防治稻瘟病和防寒。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桂農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與粳秈89相當,豐產性突出,米質未達國家優質標準,外觀品質鑒定為晚造二級,中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抗倒力強,耐寒性弱。適宜我省各地晚造種植和粵北以外地區早造種植,栽培上要重視防治稻瘟病和防寒。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7、豐美占

審定編號:粵審稻2005007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新廣美/中二占
特征特性: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108~116天,比粳秈89早熟2~4天。株型好,植株矮,長勢繁茂,穗較短,粒多,著粒密,后期轉色好,耐寒性弱。株高93.1~94.3厘米,穗長19.9~21.0厘米,畝有效穗20.8萬,每穗總粒數123.7~127粒,結實率80.3%~84.5%,千粒重20.3克。晚造米質達國標優質3級,外觀品質鑒定為特二級至一級,整精米率63.2%~64.3%,堊白粒率8%~23%,堊白度0.8%~2.3%,直鏈淀粉含量15.3%~17.3%,膠稠度74~86毫米,理化分63分。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51.3%、95.4%、66.2%,病圃鑒定葉瘟為5級,穗瘟為6.3級;中抗白葉枯病(3級)。
產量表現:2002、2003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00.64公斤、424.84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9.21%、4.16%,2002年增產顯著,2003年增產不顯著。2003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00.0公斤,比對照種減產3.76%。日產量3.46~3.94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適時播植,培育壯秧;⑵合理密植;⑶耐肥抗倒性強,選擇中等或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區種植,早施重施促蘗肥;⑷做好病蟲防治,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豐美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比粳秈89早熟2~4天,豐產性好,米質達國標優質3級,外觀品質鑒定為晚造特二級至一級,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弱。適宜我省各地晚造種植和粵北以外地區早造種植,栽培上要特別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相關信息

版權聲明

 1.本欄目為純公益性欄目,無任何商業目的。因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若單位或個人不同意刊載您的信息請速與本站聯系, 我們將盡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刪除。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農資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為資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證為向用戶提供便利而設置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聯系電話:0371-63563137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