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栽培管理是指通過人為地創造符合蔬菜生物學特性要求的生產環境,使蔬菜植物茁壯成長,從而達到抗逆性強躲避過病蟲害的危害,最終達到優質豐產的目的。 
 
1、選用優良品種 
 
在蔬菜栽培實踐中,通常把各種播種材料都籠統地稱為種子。 
(1)要有針對性地選擇良種。當前市場上蔬菜優良品種很多,但是每一個優良品種都有局限性,不可能十全十美。以造反番茄良種不例,福建省許多地方市場暢銷大紅大果的番茄商品,如果作商品供應這些市場,那么你就不能選用粉紅色的良種強力米壽品種;如果當地青枯病嚴重,則要選擇抗青枯病品種,如抗青19(廣東省農科院育成)、雜優3號(華南農大育成);如果當地煙草花葉病嚴重,則要選擇抗煙草花葉病毒品種,如長齡(江蘇省農科院育成)浙雜805(浙江省農科院育成);如果你要春季提早上市,則要選擇有限生長型的早熟耐寒番茄品種,如霞粉(江蘇省農科院育成)。 
(2)種苗必須經過檢疫。從外地引進品種,特別是國外引進品種,均應按植物檢疫部門的規定進行檢查,杜絕惡性病蟲草害傳入。 
(3)引進品種先試驗后推廣。如上所述各種良種種都有局限性,它們的生育習性有差異,為了避免因技術不配套而造成損失,都應經過小區(小面積)試驗的步驟,然后大面積推開。 
(4)有性繁殖用的種子(如種芋、種姜等)都應從無毀滅性病害和一般病蟲害很輕的田塊中選擇品種純正的植株,選留下作種子。 
(5)任何來源的種子,都必須品種純正、無破損,防止病蟲害的二次傳染。 
 
2、種子消毒 
 
種子消毒是預防蔬菜病蟲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之一。種子消毒可選下面任何一種方法: 
(1)買有種子包衣的種子。當前市場上有許多蔬菜種子,產商在出售前,已用藥劑消毒處理過,叫做包衣種子。這類種子不必再行消毒了,買回來可以直接播種。 
(2)藥粉拌種。一般藥粉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1%~0.5%把蔬菜種子和藥粉放入玻璃內,搖動5~6分鐘,使藥粉與種子混合均勻后播種。常用殺菌劑是70%福美雙,70%托布津;常用殺蟲劑是90%敵百蟲。 
(3)藥水浸種的常用藥劑及方法有: 
[福爾馬林]先用其100倍水溶液浸種子15~20分鐘,然后撈出種子,密閉熏蒸2~3小時,最后用清水沖洗干凈。 
[1%硫酸銅水溶液]浸種子5分鐘后撈出,用清水沖洗。 
[此外],對于番茄花葉病毒,可用10%磷酸三鈉或2%氫氧化鈉的水溶液,浸種15分鐘后撈出洗凈,此法有鈍化該病毒效果。 
(4)溫湯浸種。用種子量5~6倍的55度水溫浸種。浸種時,要不斷攪拌種子,并隨時補給溫水,保持55度水溫。經10分鐘后,使水溫降低(喜冷涼蔬菜為20~22度,喜溫暖和耐熱類蔬菜為25~28度)。然后洗凈附著在種子上的粘質,再摧芽播種。 
此外,有些種子必須采取獨特的消毒方法。 
生姜種子剔除肉質變色、有水漬狀、表皮容易脫落或干縮的姜塊,用20%草木灰水浸種10分鐘消毒,或噴300倍姜瘟凈,用麻袋覆蓋悶種3~6小時后再催芽。 
馬鈴薯種薯塊時,若刀具誤切病薯,則應把刀具放入70%酒精的溶液中消毒一下,再切新的薯塊。 
 
3、適時播種 
 
各種蔬菜的生產栽培的時間都是相對穩定在一定范圍內,即具有一定季節性。在這個季節性范圍內,蔬菜生長健壯、抗逆性強。 
但是,市場上需要反季節的蔬菜商品,要解決這個矛盾,地方隨心所欲把一個品種提前或延后播種,其結果不是生產失敗,就是植株生長衰弱,病蟲害嚴重,需要花費許多農藥來保護。 
(1)根據園藝設施的性能確定提早種植的時間。一般地說,地膜栽培可比無地膜覆蓋的露地栽培提早10~15天;小拱棚塑料薄膜覆蓋栽培可比露地栽培提早10~20天;地膜加小拱棚覆蓋可比露地栽培提早30天左右;地膜加塑料大棚可比露地栽培提早60~70天。 
(2)高山反季節蔬菜的播種期,按照平原到山區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約降低0.55度來計算。或按照季節延遲來計算,春季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回暖過程比當地平原遲3天;初秋轉涼過程比當地平原提前4天. 
(3)沿海秋季反季節菜的播種期,按照當地霜凍及其最低溫度來臨的時間來計算。秋季延后種植番茄、菜椒等喜溫暖蔬菜,福建省一般7月播種,福州以北沿海7月上中旬,福州以南沿海7月中下旬播種。 
(4)對播種期幅度較寬的蔬菜品種,可調整播種季節,躲過當地毀滅性病蟲害發生盛期,就可以減輕病蟲害。例如:春季茄果類提早前一年冬季播種,育過冬苗,可以早熟豐產又可以躲過青枯病盛發期;易罹病毒病的甜瓜的播種期,避過當地有翅蚜蟲遷飛的盛期再播種,可以減輕病毒病的發病率。秋季馬鈴薯在它生育后期不受霜凍為害的前提下,盡量推遲播種,可以有效預防青枯病的為害。 
 
4、培育無病蟲的壯苗 
 
蔬菜育苗移植是蔬菜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蔬菜育苗移植是爭取季節、經濟利用土地和實現早熟高產的重要升措施,也是預防和減輕蔬菜大田病蟲害的重要技術措施。 
(1)苗床土壤進行徹底消毒或用無土栽培的基質育苗。苗床土壤充分翻犁曬白,澆施50%多菌靈800倍液,然后播種;或將谷殼灰與鋸木屑按3:1的比例混合堆積,經發酵后作基質,采取無土栽培育苗;用石灰調節苗床土壤的pH值至5.5~6.5,培育易患青桔病和根腫病的蔬菜苗床的pH值要調至6.5~7。 
(2)應用塑料育苗盤或塑料營養缽培育大蔬菜苗并帶土移植。該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菜苗在移栽時傷根,防止土壤傳播的病害感染,又不緩苗,還可搶季節、省工。 
(3)覆蓋銀灰色的遮陽或防蟲網育苗。對易患病毒病的大頭菜、榨菜、秋番茄、秋大白菜、黃瓜和甜瓜等,在育苗床搭不拱架覆蓋銀灰色的遮陽網可驅蚜蟲。 
(4)嫁接育苗。若土壤傳播有毀滅性又難治的病害,可用嫁接法預防。例如:為預防西瓜和冬瓜、黃瓜的枯萎病,可用腰形或大腿葫蘆瓠為砧木,西瓜或冬瓜、黃瓜作接穗,采用頂插育苗番茄的青枯病預防,番茄的青枯病預防,可用茄子作砧木,番茄作接穗嫁接育苗 
 
5、精細整地種植 
 
(1)深溝高畦。菜田除三溝配套外,整菜畦時要求整成高20厘米以上、寬帶畦溝1.5米、長度約30米的高畦。要求畦溝中間高,兩頭低,雨后畦溝不積水。畦面中間稍高、兩邊稍低,呈馬路形。每畦種植蔬菜二行或梅花形種三行。 
在上述標準菜畦基礎上,土壤質地不同,整畦的高度也應有所不同:粘質土壤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要整更高的畦;砂質土壤可整稍低的畦。洼地整比較高的畦;高地整比較低的畦。 
不同蔬菜品種不同,整畦的高度和寬度也應有所差異:綠葉菜類、蔥類在田間排水和土質結構好的情況下,可整成寬1.8~2米的高畦,多行種植;對水分要求嚴格的蔬菜和根類菜如豆類、薯芋類、瓜類蔬菜可整成高40厘米以上、寬帶溝1.1米的脊畦,每畦種一行;水生蔬菜,整平畦,菜田四周筑田埂,蓄水栽培。 
(2)合理密植。根據不同蔬菜品種的特性做到合理密植,保持菜;無間有良好的通透性。 
(3)定植穴要與畦面平,不凹陷。定植深度以澆灌定根水,土壤下沉后根莖部與畦面平為準,不能超過子葉節。 
(4)晴天定植,定植后立即澆透定根水。春季多雨季節,土壤濕時定植,定植穴加干土后再種植,使菜苗塊緩苗,避免死苗、呆苗。 
 
6、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的目的是改善蔬菜根系通氣狀況、除草、保墑降低園間濕度,減輕病蟲害了生條件,促進蔬菜生長。 
(1)手工操作。深中耕宜用中耕(又叫三齒鋤,專供蔬菜中耕用,鋤打成三個長齒),鋤頭僅宜刮破土表淺中耕。土壤傳播病害的盛發期限,不宜深中耕。例如夏番茄是5~8月份青枯病盛發期,這時中耕易傷根感病,可用地面覆蓋、化學除草等方法。 
(2)地面覆蓋。秋冬和春季推廣塑料地膜覆蓋栽培。生長期長的蔬菜(如草莓)和雜草比較多的地塊,應用黑色地膜覆蓋。黑色地膜會除草,但提高土溫效果差;無色或白色地膜,可提高土溫和除草效果均佳,但成本高。 
水稻的稿稈是十分良好的菜地覆蓋材料,既可保墑、防病除草又不污染土壤,還會增加菜田有機質。有稿稈地區應大量推廣使用。菜地可以全年各季用稿稈覆蓋,夏季覆蓋尤佳。 
 
7、蔬菜植株調整 
 
通過蔬菜的引蔓、整枝、剝葉、摘心等植株調整操作,目的是改變菜田蔬菜群體結構的生態環境,使之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以避免病蟲害的發生。植株高速應注意以下事項: 
(1)瓜類、茄果類的番茄、豆類(除矮性品種外)和薯芋類的薯蕷、淮山、豆薯等藤蔓類的蔬菜,在植株拔節時,應及時搭架引蔓。 
(2)整枝等田間操作,健壯株先進行病株后進行。若先對病株整枝后,要再進行健壯枝整枝,則手及工具要消毒。常用70%酒精溶液擦洗一遍,以免為傳染病害。 
(3)植株調整要選擇晴天進行。陰雨天禁止操作,以免傷口愈合慢,反而感染病害。 
(4)植株調整的重點工作是,摘除病葉、老葉、無效側枝和病果及蟲柱心果實等。 
(5)所有植株高速下來的廢物,都必須帶到園外統一燒毀,如果將植株調整下來的廢物作堆肥或放糞坑中作漚肥,一定要達到做堆肥或漚肥的標準后,才能使用。 
 
8、小拱棚、大棚的管理 
 
小拱棚和大棚因塑料覆蓋,形成了與露地不同的相對封閉的特殊小氣候環境,因而田間有所不同。 
(1)小拱棚和大棚的建造,按南北方向建造的,棚內水平方向可獲得均勻的光明照,水平光差僅約定俗成1%。適合種植高稈和爬藤蔓類型的蔬菜,如番茄、黃瓜、四季豆等。按東西方向生長建造,南北側光照差異較大,南北側光差20%。適合種植矮類型的蔬菜,如芹菜、短四季豆、西葫蘆等。 
(2) 棚上覆蓋的塑料薄膜,一般無色透明新膜的透光率為90%-93.1%,但膜內附著水滴后,透光率下降到73%-78%。福建省冬春季一般日照強度和時間不足,因而大棚最好選用透明無滴塑料薄膜 。若用去年用過的舊塑料薄膜,一定要把膜清洗干凈,以免透光率再度下降,引起蔬菜徒長。 
(3)棚的四周要挖深溝排水,棚內的菜畦最好再覆蓋商行料地膜。若有管道微噴灌,把管道放置在地膜內灌溉,以減輕棚內的空氣濕度。 
(4)大棚比小拱棚的棚內增溫效果好。棚內的溫度變化一般大棚比露地的溫度高3~20度。白天光照充足,如果薄膜密閉,棚內氣溫升高很大,可比棚外高40~60度。陰雨天和夜間增溫效果差,一般比棚外高1~3度。 
田間管理上,晴天要注意揭膜通風降溫,防止高溫澆苗;在寒冷的晴天,宜上午9點至下午3點進行通風或入棚田間操作,下午3點后閉棚保溫,以免晚上溫度過底。 
(5)棚內中央比兩側的土壤濕度小,需要多澆水。棚內空氣相對濕度經常處于80%-90%,夜間可達100%。需要經常通風降濕。在寒冷的天氣,為避免通風降濕的同時降溫過度,宜在棚的兩側邊裙的上部通風降溫,避免從棚腳將塑料江膜掀起通風。 
(6)用棚培育蔬菜苗的,要在菜苗快出圃的前7天,開始逐步加大通風降溫的力度,鍛煉蔬菜的適應性。先從一天通風數小時開始,逐步加大至種前1-2天,全天候通風煉苗。 
 
9、水的管理 
 
菜園水管理的目的是保持菜園土壤有一定的濕潤狀態,主要是解決土壤的干旱或土壤的過濕問題。 
福建省的年降雨量大,分布極不均勻,而過量的水又容易造成蔬菜病蟲害,特別是病害的發生、發展。科學地管理好水,可以使蔬菜生長健壯,減少許多病的發生。 
(1)看地管水。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保水與容水力強,粘土次之,砂土最差。砂質土壤脫漏水性好,要多施有機質肥、土雜肥,并采取地面覆蓋,以增強水力;可用溝灌去灌水,相反 ,粘質土壤要多摻沙,要嚴格掌握灌水量,不過頭。一般水淹7~8成畦溝,經0.2-0.5小時即排干水。 
(2)看天管水。晴天、熱天要多灌水,短期綠葉類蔬菜一般每天早晚各澆灌水一次。冷天少灌,陰天不灌蹲苗,以防“久陰漚根”。 
暑夏澆水必須在早晨9點鐘前,或傍晚5點鐘之后,避免中午澆水。但是小菜苗或初定植未成活的菜苗,除早晚澆灌水外,在中午10點和下午2點,還要補澆灌2次,使土壤始終保持濕潤狀態,才不會死苗。 
若暑夏炎熱中午雨量很少的小雷陣雨,雨后必須立即進行補澆灌透水。否則會因為小雨到炎熱的土壤上,水分立即蒸發成溫度很高的水蒸氣,使蔬菜葉片產生生理病害。福州地區菜農俗稱的“粗紙葉”,就是小雨后沒補澆水所致。 
(3)看菜管水。小白菜、菠菜等短期綠葉蔬菜,進行“小水勤澆”。一般在夏秋季晴好的天氣,一天多早晚各澆灌一次。短期綠葉類的空心菜、豆瓣菜需水量更多,有水生菜習性,可以水生栽培。旱栽時,澆水不足,不但影響產量和品質,而且易發生病害。 
大白菜、結球甘藍等大型葉菜,蘿卜、馬鈴薯等根莖菜和冬瓜、菜豆等果菜類,必須首先培養強大的根群、茁壯的秧苗和碩大的外葉,才能獲得產品。這類蔬菜的初播種出苗前和初定植成活前,要勤灌,始終保持土壤呈濕潤狀態。幼苗期要勤灌、少灌。營養生長期,需水量多,要多灌;但不過頭,有時甚至還要適當控制水分供應,蹲苗,以防止徒長,促根系往下扎,促進發育。大型葉菜包心結球初期或花蕾出現初期(花椰菜),根莖類的根莖膨大期,瓜果類菜的開花結果盛期需要多灌,使土壤始終保持濕潤狀況。 
對于需要遠運、貯藏的大型葉菜、根莖類、瓜果類和蔥蒜類中的洋蔥和大蒜頭、薯芋類(除水芋外)等蔬菜,在臨近采收前7~15天要禁止灌溉。 
(4)看苗管水。葉片有較多蠟粉的蔬菜,如花椰菜、結球甘藍、芥藍菜和洋蔥、大蒜等,如果葉面蠟粉增多,葉色灰藍而脆硬,說明水分不足,需澆灌。相反,葉色淡,中午葉片不萎蔫,莖節拔長,即水分過多,必須排水或晾地。 
冬瓜、黃瓜、早熟瓠瓜等的莖端(龍頭)上翹,中午葉甚至下垂,中午葉片萎蔫,則水分不足,需澆灌。 
草莓葉片邊緣早上有小水珠、韭菜順尖有小水珠(吐水現象),說明水分已足。 
番茄、胡蘿卜、蘿卜等,葉色發暗、中年略呈萎蔫,說明水分不足,需要澆灌水了。 
(5)當播種時,菜畦要澆足底水潤畦。定植前菜苗要打水起苗,定植時要澆透定根水,定植成活后澆催苗肥后,又要解水鋤地控水蹲苗。進入營養生長發育盛期的初期,要“追肥開水(溝灌)”。 
對于一般喜濕性的蔬菜,每次施肥后,次日要進行灌溉,謂“解水”。 
對于喜濕性不高的蔬菜種類,講究澆過就鋤(中耕)、雨后也鋤,“少澆勤鋤”。如豆類蔬菜,它需水量少,地下根系上的根瘤菌發育需要大量的空氣,澆施或雨后,土壤容易板結,影響通透性,所以必須澆過就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