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企業喊賠本生產,經銷商說沒利可賺,種田農民抱怨價格太高”。目前,農資價格特別是化肥價格從生產到銷售到使用似乎形成了一個怪圈,沒有一家高興滿意的。雖然眼下陜西省農田用肥高峰期已過,但陜西省化肥市場價格總體仍在高位震蕩。
據省物價局價格監測中心近日對陜西省大荔縣、興平市、鳳翔縣、勉縣、漢濱區5個農資監測點的部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監測顯示:與前期比較,尿素價格每噸比24日上漲10元,目前全省均價每噸為1880元;農膜價格較為平穩,高壓聚乙烯棚膜、地膜價格均與24日基本持平,目前全省均價每噸分別為12400元、11900元;農藥價格則穩中有降,敵敵畏降幅1.00%,氧化樂果降幅0.98%。
農資漲價的“直接受害者”是農民,記者從省物價局成本隊了解到,因種子費、化肥費、農藥費、機械作業費等都較上年有所上漲,以致陜西省今年小麥、玉米、中秈稻、烤煙、棉花的總成本分別較去年上漲3.55%、8.47%、4.74%、5.85%、1.21%,“糧食直補和糧價上漲帶來的好處全被高價化肥吃掉了”的說法代表了許多農民的心聲。
按說,農資漲價最直接的“得利者”非農資生產企業和經銷商莫屬。而事實上——生產企業和經銷商也“叫苦”
農資價格上漲,“受傷害”的不只是農民,一些正規的化肥生產廠家和經銷商也紛紛聲稱,他們的利潤不僅沒有增加,反而下降了。一方面,農資生產的原材料、能源價格居高不下,農資價格不確定性增多,一些生產企業不敢或不愿開足馬力生產;另一方面,農資價格漲而不跌,農民“持幣待購”,經銷商也成為“受害者”。
記者從省物價局了解到,農資價格過快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上游產品漲價。石油、天然氣、煤炭是農資產品的主要原材料。自去年以來,國際原油市場波動劇烈,導致化工產品普遍漲價。國際化肥市場需求旺盛,一定程度上拉升了國內價格。在國際油價頻繁波動的態勢下,國外一些大型化肥廠被迫停產、轉產或停產,導致國際市場價格整體趨漲。同時,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也是拉升農資價格的重要因素。隨著糧食價格上漲和“一號文件”等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種糧面積擴大,農資需求也相應增加。
記者在陜西亨通連鎖店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采訪時,公司副總裁劉平華談到漲價對企業經營的影響顯得很無奈。他說,因為化肥漲價,土地吃不起“細糧”而改吃“粗糧”,農民開始選擇較便宜的碳銨與磷肥,今年亨通連鎖的高效肥銷售量比往年減少1/3多,而有些偏遠地區今年春季高效肥用量甚至減少了2/3。同時,化肥生產企業因原料煤炭緊俏,運輸上鐵路車皮計劃難要,加之國際原油、天然氣價格不斷上漲,致使一些生產企業不能也不敢滿負荷生產。有些企業從去年開始采取“饑餓療法”,有效控制市場。
“最高限價”擋不住農資漲價
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從國家到省上接連出臺對化肥市場的調控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尿素進行嚴格限價。但是化肥的價格還是一路飆升。為何“最高限價”等措施擋不住農資價格上漲的勢頭?
在限價令下,企業“變通”的方法五花八門。亨通集團副總裁劉平華說,價格根本不可能限制住,因為原料的價格限不住,國家不可能像計劃經濟時代一樣靠行政手段控制煤、電、油、運的價格。因為限價,省內大的生產企業將化肥出到省外賣,外省企業因限價低又不愿進來,以致陜西省化肥需求旺盛,庫存量小,化肥緊缺,必然造成價格只升不跌。另外,生產企業因車皮緊,經銷商因化肥資源緊而競相花高價,企業把這些花費計入成本,變成價格,最終受害的還是農民。目前化肥經營的市場風險正在積聚。
農資價格調控應兼顧各方利益
化肥價格事關各方利益,必須統籌兼顧。當前農民對農資漲價的抱怨很多,為了落實中央政策,照顧農民利益,國家及省上出臺調控政策,充分體現了對“三農”工作的重視。但化肥價格是把“雙刃劍”,適當控制化肥價格維護農民利益是正確的,但也要考慮生產企業的合法權益,否則會影響生產,反過來影響農業生產。在煤炭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鐵路運力緊張、公路運價上漲的情況下,生產企業也面臨巨大的壓力,如何兼顧生產者、經營者和廣大農民的利益,既保證化肥企業正常生產,增加供給,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同時又能把化肥零售價格控制在一個合理價位,防止價格過快上漲,是擺在宏觀調控部門面前的“兩難”問題。
省物價局有關人士說,化肥價格的監管單純靠一項“限價政策”來“堵”化肥價格,其作用是有限的,必須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將國家優惠扶持政策共同發揮作用,既“堵”又“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