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首頁 >> 信息中心 >> 宏觀經濟 >> 正文
國內化肥市場每日走勢評述
國內尿素市場動態簡報
困惑大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剖析
//chinaqfs.com 2004-10-27 11:55:46 瀏覽:

    ——印度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對發展中大國印度農業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糧食、土地、失業、貧困、地區差距、城鄉差別等問題進行分析,發現中國也存在與印度相似的許多問題。兩個國家在對待這些問題的處理方式上雖有一些差異,總體而言多數處理方式都很相似。印度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樣也是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因此,兩國之間需要相互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 印度 中國 農業問題

  作為世界人口第二的發展中大國印度, 自1947 年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之后,經過30 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在20 世紀80 年代初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但印度廣大農民依然貧困,農業始終制約著印度社會經濟發展。1991 年印度政府對傳統的農業政策進行了調整,但政策效力微乎其微,長期以來困惑印度社會經濟發展的農業問題依然嚴重。如何使印度農業走出困境,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是擺在現任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務。

  一、人口問題、糧食及食物問題

  (一) 由于人口增加導致對糧食及食物需求擴大 印度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人口方面的壓力,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國。根據印度2001 年人口普查的初步統計結果,截止2001 年3 月1 日零時,印度人口總數為10. 27 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6. 7 %。由于人口基數大,增長率高,因而對糧食和其他各類農產品的需求增大。農業增長的大部分被人口增長所抵消,如果農業出現波動,印度的國民經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印度既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 %。保證糧食和食物供給是印度政府的首要任務。

  (二) 印度政府用以解決糧食和食物供給的辦法 印度在獨立之前,經常鬧饑荒。獨立之后,印度政府十分重視糧食生產。為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 印度從20 世紀60 年代中期起發起了“綠色革命”,選擇自然條件較好的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及北方邦西部等地, 推廣高產品種, 增施化肥, 擴大灌溉, 加強植保, 提高機械化程度,從而增加了糧食產量,在20 世紀80 年代初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印度注重從西方科技中吸收營養,繼“綠色革命”后,印度為了保障國民的食物供給,又先后發起了“白色革命”(奶牛產業)和“藍色革命”(漁業產業) 。這不但從根本上解決了印度的糧食危機,還使印度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牛奶生產大國”,魚類與水產品的出口也給印度帶來了大量的外匯。實踐證明,印度的“三次革命”是成功的,它在農業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一個主要成效是促進了印度農業技術水平的顯著提高。

  二、土地問題、失業問題、貧困問題

  (一) 由于土地改革不徹底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印度獨立后, 從1949 年開始,印度實施了以廢除“柴明達爾”地主為中心的土地改革。改革的內容有三項:一是廢除中間人即柴明達爾土地所有制;二是改革租佃制度;三是實行土地持有最高限額法。土地改革廢除了柴明達爾“中間人”地權制,改變了土地占有結構,加速了封建租佃關系向資本主義經營的轉化。印度政府在農村進行過數次土地改革。由于多種原因, 土地改革并不徹底, 無地和少地農民仍然大量存在。這些無地和少地農民約占農村人口的3/4。

  由于土地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致使無地的印度農民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當“契約勞工”,另一種是流入城市尋找工作。農民一旦成為“契約勞工”,生活是貧困的;而規模龐大的民工潮則給印度的社會生活帶來了許多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由于土地改革不成功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很多,其中以失業問題和貧困問題最為突出。據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印度人口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有3 億多。印度農村貧困人口約占農村人口總數的70 %以上。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如果以印度經濟增長較慢和政策對窮人較為不利的情況為基礎,則印度窮人的數字還將增加1 億左右。在貧苦農民中又以無地少地的農民占絕大多數。如何解決約占人口一半的窮人問題,已成為印度經濟發展中一個巨大難題。

  (二) 印度政府在解決土地問題、失業問題、貧困問題等方面的對策 印度政府意識到,印度農業的經營模式以及土地制度已越來越難以適應自身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土地制度改革與使用權的創新已勢在必行。新的改革內容中主要一項就是在無地農民和農村失業青年中重新分配限額剩余土地和廢棄土地,并提供農業生產啟動資本。印度政府還在1983 年8 月實施了農村無地人口就業保證計劃(RLEGP) ①。實施該計劃主要有兩個目標:一是擴大鄉村無地人口的就業機會,每個無地家庭至少有一個成員一年能獲得100 個工作日;二是為加強社區基礎設施以滿足鄉村經濟日益增長的需要而創造持久耐用的資產。該計劃規定,實施的各項工程只在有大量無地勞動者的落后地區或低工資區展開。

  針對農村失業問題,印度采取了國家鄉村就業計劃(NREP) ②。此計劃由印度中央政府發起,從1981年4 月起執行。實施該計劃主要有三個目標:一是在鄉村地區創造帶來大量收入的額外就業機會目標是每年達到3 —4 億個勞動日;二是創造持久耐用的社區資產;三是改善窮人的營養狀況和生活標準。同時規定,實施該計劃還有三項優先:無業和非充分就業的鄉村窮人優先;無地勞動者和無地窮人優先;殘疾人和疾病患者優先。

  幾十年來,特別是從20 世紀70 年代后期開始, 印度政府為了改善落后地區的狀況和面貌、緩解農村貧困, 曾先后實施了旨在幫助落后地區解困的鄉村綜合開發計劃( IRDP) ③計劃。此計劃始于1978 —1979年。最初選擇了2300 個社區,到1980 年10 月,又擴展為5011 個社區作為該計劃的開發區。它也是印度政府實施的最大的幫助落后地區的計劃之一。實施此計劃的對象均屬于貧困線以下的人,按1979 —1980年價格計算,5 口之家年收入低于3500 盧比,后來貧困線又提高為6400 盧比。實施此計劃主要有兩個目標:一是為鄉村窮人提供能產生收入的資產,二是創造就業機會。該計劃一般由各邦政府批準,而具體實施則是通過地區(Districts) 層次的鄉村開發機構進行。

  總之, 印度政府把擴大就業和扶貧解困作為自己的社會目標。印度政府在解決農民失業和扶貧方面雖然采取了若干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如鄉村地區就業計劃的擴展不均勻,過分集中在少數地區;承包人和中間人卷入了解困計劃,致使資金出現滲漏;在選擇工程類型上缺少輕重緩急的計劃;約有10 %的受益者屬于誤定等等(熊坤新,2001) 。這些問題的存在,大大沖減了扶貧解困效應。

  三、地區差距、城鄉差別

  (一) 由于歷史、政策、區位等因素導致的地區差距、城鄉差別 地區差距、城鄉差別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且是一個影響很大的問題。如果這兩個問題長期得不到改善和改變,甚至惡化,將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影響社會穩定。印度地區差距、城鄉差別由來已久,與城鄉差別相比,印度的地區差距表現得更明顯。造成印度地區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①: (1) 英國殖民統治的后果。(2) 政府資金投放和政策傾斜的結果。(3) 地理區位的影響。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印度南北地區和城鄉分化日益加劇。南方發展明顯快于北部,城市發展明顯快于農村。占印度總人口25 %的兩個大邦———北方邦與比哈爾邦(均在北方) 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據印度計劃委員會統計,這兩個邦是印度人均收入增長最慢的,年增長率分別僅為1. 24 %和1. 1 % ,而增長最快的古吉拉特邦則為7. 6 %。印度南部月均工資在514 —700 美元之間,而廣大北部地區則不到這個數字的1/6 ;同樣,城市中產階級年收入達2000 —4000 美元,而一名農民工辛苦一年也只能掙60 美元左右,相差約60 倍。

  (二) 印度政府在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別方面的主要措施 地區差距、城鄉差別不僅阻礙著印度經濟發展, 而且影響中央和各邦的關系,危及國家安全和穩定,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獨立后印度政府非常重視地區差距和城鄉差別問題,為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 重點扶持落后地區。(2) 建立援助落后地區的咨詢機構。(3) 重視對落后地區的資金援助。(4) 實施落后地區發展計劃。(5) 促進向落后地區投資。(6) 把綠色革命引向深入。過去, 綠色革命主要集中在旁遮普邦等西北少數地區和小麥等少數作物品種, 使旁遮普邦等與其他各邦經濟差距擴大。雖然經過艱苦努力,但印度的地區差距和城鄉差別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印度徹底解決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還要走很長的路。

  四、印度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

  印度和中國在農業改革和發展過程中, 兩國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業,都采取了許多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推進和保護農業生產。這些政策和措施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大的不同②。其相似之處在于: (1) 在農業發展中重視糧食生產,在糧食產量能夠滿足國內基本需求時,開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注重畜牧業和漁業生產。(2) 在農村實行土地改革;積極實施反貧困計劃,擴大農民就業渠道或合理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幫助農民脫貧致富。(3) 重視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注重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和農村技術投入。(4) 兩國都在為縮小本國地區差距、城鄉差別進行積極探索,尋找有效途徑。兩國農業政策及措施的不同之處在于: (1) 農業政策的效力和結果不同。由于中國政府把解決農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所以農業政策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政策執行比較徹底,成效比較顯著。而印度的農業政策,并沒有體現廣大農民的利益,其政策受益群體是大農和富農,因而廣大農民參與的熱情不高,政策執行往往半途而廢,收效較差。(2) 20 世紀90 年代以后,中國農業發展在糧食產量完全能夠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下,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農業生產由追求量的增加轉向質的提高,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業發展深層次的問題。印度農業則主要停留在追求量的增加階段,因而采取的農業政策主要是滿足國內的基本需求(于中琴,2001) 。換句話說,兩國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農業今天碰到的問題很可能就是印度農業明天將要碰到的問題。

  通過對印度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分析,我們從中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 要特別重視農村的土地問題 從印度土地改革不成功引發出的一系列問題可以看出,土地問題事關全局。由于印度土地改革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無地少地問題,致使無地少地的農民不得不流入城市或給地主當“契約工”。中國的土地問題雖說解決得較好,但農民工流動、失業等問題依然存在。若土地問題解決不好,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土地問題上決不可掉以輕心。要特別重視農村的土地問題,保護好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要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體制,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農民有土地,農業才穩;農村穩,全局就穩,這一點已被歷史經驗所反復證明。

  (二) 要逐步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印度是南亞首屈一指的大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南北之間、東西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印度存在地區差距、城鄉差別,中國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地區差距、城鄉差別,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自然、歷史、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國地區差距、城鄉差別逐步擴大。我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重視中國現已存在的地區差距和城鄉差別問題。在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的同時,全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步伐。要調整宏觀經濟政策,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從多方面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真正重視農業,加快城市發展速度,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農業經濟問題2004年08期)

參考文獻

  1. 文富德1 印度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初探1 南亞研究季刊,1998 (4)

  2. 文富德1 印度農業新政策出臺的背景1 南亞研究季刊,1999 (3)

  3. 王曉丹1 印度貧困農民的狀況及政府的努力1 當代亞太,2001 (4)

  4. T.哈克(印度農業成本與價格委員會主席,國家農業經濟政策中心前研究員) 1 印度農民工的權益保護,http :PPwww. chinareform. org. cn

  5. 殷永林1 印度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特征和原因1 南亞研究季刊,1999 (3)

  6. 于中琴1 中國和印度農業比較研究1 蘭州商學院學報,2001 (10)

  作者: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 譚晶榮 杭州 310032

【發表評論】 打印本文】 【關閉本頁】 【

相關信息
·中國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必須面對并跨過四道坎 (2006-9-22)
·專家認為中國應該大力發展液化天然氣以緩解能源緊張 (2006-9-22)
·山西省實施煤炭資源整合 壓減和關閉824座煤礦 (2006-9-20)
·國際油價為何越來越難以預測 (2006-9-4)
·石化行業07年將進入行業“周期低迷”? (2006-9-4)
·磷化工 行業面臨向上拐點 (2006-8-29)
·山西煤化工的五項競爭優勢 (2006-8-23)
·山西省將在2010年前降低煤炭和焦炭產量年增長 (2006-8-15)
·中國生產資料價格結束連續上漲局面 (2006-8-10)
·煤炭生產向百強企業集中 (2006-8-9)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