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10月30日,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4年年會上,中外專家重點討論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并指出我國農民濫用化肥和農藥(尤其是造成的氮污染)已嚴重危害到人體健康和環境質量,其非點源污染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表示我國水污染中,工業、生活和農業面源污染各占三分之一,工業污染可以通過上治污設備等解決,建污水處理廠解決生活污水問題,但如何在短期內解決農業污染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拿大教授斯謬爾指出,我國有著不到世界10%的耕地,但是氮肥使用量卻占世界的近30%。國際合作委員會農業面源污染控制課題組研究得出:我國氮肥施用量的一半在被農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氣體形態逸失到大氣中或從排水溝渠流失到水體環境中,造成巨大危害:首先是累積于飲用水源特別是井水中的化肥和農藥對至少13個省份數以百萬計的居民的健康構成威脅。其次是引起湖泊、河流的富營養化(我國近一半的湖泊處于嚴重富營養化狀態),水藻瘋長,魚類等水生動物因缺氧數量減少甚至全部死亡,引發赤潮。降低了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化肥和農藥投入及伴隨的勞力成本是我國糧食生產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化肥和農藥的過量使用導致成本不必要的增加,而且農藥殘留使農產品質量下降。農民收入減少,不但是生產成本的增加,而且化肥和農藥的過量使用使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屬性退化,最終農田將成為不生產的化學地。課題組還指出,蔬菜所利用的養分只占氮肥施用量的10—20%%,蔬菜集約化縣過量施肥和施藥情況尤為嚴重,而蔬菜生產地大多是城市水源所在地,城市人群的身體健康受到危險。
課題組建議,在各級政府的農業發展規劃中引入農業環境評價體系和循環經濟的概念和方法;加強非點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的宣傳,增強全民生態環境意識與參與意識;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和促進農業環境治理工程的建設。
全國人大環資委原主任委員曲格平認為,我國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已到極限,應該盡快進行相關的環境立法,尤其是我國還沒有管理有毒化學品的法律、法規。
外國專家強調對(dui)農民普及(ji)化(hua)肥和(he)農藥的相關知(zhi)識,使(shi)他們能夠合理(li)、適量使(shi)用。努力研發和(he)推廣生(sheng)物化(hua)肥、物種(zhong)工程(cheng)學等替代技術、產品,減少對(dui)化(hua)肥和(he)農藥的依賴(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