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已有化肥類上市公司陸續刊登2004年三季度業績大幅預增公告,如湖北宜化(000422)三季度凈利預增約100%、華魯恒升(600426)三季度凈利預增50%以上、等等。事實上,進入2004年以來,化肥品種的價格上漲是帶動相關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原因。 市場趨旺帶動行業利潤大幅增長 據《中國石油和化工經濟分析》的統計數據,全國尿素市場價格于2002年、2003年及2004年前7個月的平均水平分別為:1252元/噸,1384元/噸與1557元/噸。值得注意的是,尿素市場在2004年上半年的政府限價政策下得以短期平穩后,遂于7月份又出現明顯的價格上漲之勢。2004年7月份全國平均尿素價格較6月份的1510元/噸環比上漲至1700元/噸,8月、9月分別達到1725元/噸、1765元/噸。在尿素不斷漲價的帶動下,其他化肥品種如碳銨、氯化銨、磷酸二銨、鉀肥、復合肥等也全面漲價。 化肥品種價格的普遍上揚帶動了化肥行業收入、利潤的雙雙增長。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1-8月份,肥料制造業累計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067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5%,其中氮肥、磷肥、鉀肥及復合肥的同比增長幅度分別達到33%、27%、25%與42%。值得一提的是,化肥行業的利潤同比增幅明顯超過其收入的同比增幅,2004年前8個月累計利潤總額達51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24%,其中氮肥行業的這一數字也在108%之巨。 我們知道,產品價格上漲的最直接效應就在于提高了相關企業的產銷率及應收帳款凈額的同比下降。事實上,2004年上半年化肥(折100%)產銷率達到97%以上,其中合成氨這一數字更是達到99%以上,而化肥行業2004年前8個月的累計應收帳款凈額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反映在財務指標上,則行業期間費用得到明顯改善:2004年前8個月化肥行業累計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及財務費用指標同比增長幅度僅22%、19%與13%,明顯低于相應的化肥產品銷售收入同比35%的增幅,結果使行業利潤水平同比得到大幅提高。 價格主導未來行業趨勢 據《中國石油和化工經濟分析》的統計數據,2004年以來全國化肥產量同比兩位數增長的情況下,從3月份至7月份的月產量同比增幅呈下降趨勢,分別為:15%、14.1%、12.6%、12.6%、12.3%,這一期間正是化肥市場對國家限價政策的反應期;而自7月份取消限價政策后,8月份的化肥產量同比增幅又上升至14%。可以看出,6月份以來化肥價格迅速上漲主要源于自3月份開始的產量同比增幅的下降,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在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所支撐的對化肥需求呈現穩中增長的特征下,市場規律將主要反映為價格與供給的關系。因此從純市場角度(不考慮政府干預),對行業未來供給量的判斷是對整體化肥經營狀況作出合理預期的重要依據。然而,由于化肥行業的政策性特征使其供給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價格的變動趨勢。因此,對化肥行業供給量的趨勢判斷必然伴隨對其市場價格的走勢預期。 可以說,化肥未來供給量與價格間的互動辯證關系與近期不斷上升的原料成本表現了極強的相關性。事實上,近期淡季不淡的氮肥市場很大程度就是出于成本因素的推動結果。我們知道,國內氮肥企業多為煤炭原料,而國際同類企業多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國內煤炭的不斷上漲提升了國內煤頭企業的生產成本;與此同時,國際石油及天然氣的高價格無形中擠壓了國外部分氮肥廠商的生存空降,從而抬升了氮肥品種的國際市場價格。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國際油價屢創新高,作為與石油高關聯的天然氣價格也不斷上漲。資料顯示,國際布倫特市場原油自2003年平均價格恢復至28.85美元/桶(與2000年的28.42美元/桶基本相當)后,進入2004年逐月上漲,并已一路上升至7月份的每桶37.02美元。某種意義上,化肥原料的成本上漲已具有了明顯的全球性特征,而且國際原料價格上升對化肥產品價格的推動作用更加顯現。由此,出口的大幅增長(2004年上半年出口量與出口金額同比增幅分別196%與238%)進一步拉升了國內的化肥價格。 展望未來,如果不考慮政策限價因素,以目前的原料價格水平及產成品市場價格水平,則2004年下半年化肥產量的同比增幅仍會增加,由此2005年的化肥市場將高位徘徊。如果全球(包括國內)原料價格仍呈上升態勢,而化肥產品價格不能同時得到應有的上漲,則2005年的化肥產品價格仍將看高。對此,我們的判斷是,國際原料價格水平將于2004年下半年維持高位,而與此同時的國內化肥產量同比增長幅度呈現放大態勢,2004年化肥產品價格達到階段性高位,進入2005年產品整體價格將面臨高位的小幅回調。當然,如果其中考慮到可能的政策性因素,則化肥市場的變化又將呈現另一番特征。不過,由于上半年限價政策的效果應該說并不理想,預期未來的政策性因素很可能側重于優惠稅收方面的考慮。 原料優勢企業利潤空間大 應該說,上市公司作為化肥行業的龍頭企業,整體享受到了全行業持續景氣帶來的業績增長。不過,避開行業的共性因素,則化肥類上市公司的差別性特征相當明顯。上已闡述,本輪化肥產品價格的上漲很大程度上出于成本推動的結果,因此成本的控制差異將是造成相關上市公司業績分化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化肥企業生產中,原料成本約占70%,其余為動力及電力等成本,而從流通的角度還存在運輸的銷售成本。在某種意義上,運輸及動力、電力因素具有行業的普遍性特征,由此則高成本比例的原料差異事實上成為了相關上市公司業績不同表現的核心因素。從定性角度看,擁有天然氣資源的氮肥企業在享受優惠原料氣價的條件下、磷肥及鉀肥企業中擁有相關化學礦的企業無疑使原料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而成為此輪化肥價格上漲中的最大受益者。從定量角度看,則毛利率是反映相關上市公司成本因素與產成品市場因素的最好指標。另一方面,在產品價格不斷上漲甚至有價無貨的行業背景下,實際化肥產量同比明顯得以提高的企業無疑也將使利潤空間得到大幅上升。因此,具有高業務毛利率與產量同比明顯增長的上市公司的未來業績值得投資者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