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前,中國加入WTO的談判正緊鑼密鼓。面對連續幾年進口化肥急劇增長,國產化肥幾乎只有招架之力。那段時間,‘狼來了‘不絕于耳,讓人感覺一旦加入WTO,中國化肥更沒有活路了。 中國正式加入WTO后,‘狼‘卻沒有來,人們預想的那種外國化肥大舉‘入侵‘中國市場的局面并未出現。相反,進口化肥呈萎縮趨勢,中國化肥出口逐年增加。以今年為例,1~4月進口化肥下降4.6%,其中尿素下降89%;化肥出口卻增長96%,尿素增長2.3倍。于是,整個化肥界,從下到上對外國化肥都松了一口氣:‘狼‘不會來了。有的甚至露出鄙夷之色:它們是不是狼還說不準哩! ‘狼‘真的不會來了嗎?或者說,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中國化肥真的處于絕對優勢了嗎?不是。 與發達國家比,我國化肥工業仍然處于劣勢。一是規摸較小,美、俄、印氮肥廠合成氨產能至少在30萬噸以上,多的甚至超過百萬噸,而我國氮肥廠上千家,合成氨產能達到30萬噸的僅30余家;二是管理差,30萬噸合成氨的企業,發達國家用人最多不過千人,而我們一般都要三四千人以上;三是結構不合理,我國化肥產量中氮肥較大,而高濃度的磷復肥嚴重不足,仍需大量進口;四是農化服務不夠,發達國家已基本做到因地、因作物、因季、因需配方施肥,我國還遠未做到;此外在技術、消耗上也有較大差距。目前,中國僅可以說是個化肥大國,而不能說是化肥強國。真的要撇開一些特殊條件競爭,我們還不是發達國家的對手。 近幾年化肥進口減少、出口強勁,主要得益于三點:第一,1997年以后連續五六年的市場低迷。以尿素為例,出廠價格由1996年1450元/噸下降到2000年的920元/噸,4年累計下降36%。這種價格,國外化肥也沒有了利潤,進口自然越來越少。而國產化肥還得生存,惟一出路是節能降耗,降低成本。于是,千方百計擴大規模,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在連續幾年的市場低谷中,中國化肥工業非但沒倒下,反而健體強身,生產成本大幅降低。第二,國際原油天然氣大幅漲價,主要以油氣為頭的國外化肥成本上升過快,而我國化肥主要以煤為原料,價格雖同樣上漲較大,但比起油氣還是差得多,競爭自然處于強勢。比如在越南,我國尿素到岸價170美元/噸,而俄羅斯產品為176美元/噸,其他國家價格更高。第三,同WTO的‘刺激‘分不開。1997年前后,在一片‘狼來了‘的震動下,我國化肥企業奮起直追,調整產品結構,擴大企業規模,加速技術改造。經過僅僅四五年努力,主要肥種,特別是氮肥,就基本具備了與進口肥比高低的實力,遏止了化肥進口,擴大了化肥出口。 但應該看到,WTO是一把雙刃劍。隨著我國化肥市場價格的持續走高,進口化肥會不會卷土重來,再度大規摸進軍中國市場?中國化肥成本過低,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強,國外會不會也舉起反傾銷進行反擊?還有環保問題,等等。 此外,市場是動態的。現在,關稅由15.3%調到12%。幾年后,這12%也沒有了,我們還能不能競爭過人家?眼下,國內有些肥種還有種種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壁壘徹底取消后,競爭的籌碼會不會向國外企業傾斜? 既然加入了WTO,市場的大門就已經打開。中國化肥生產者和經營者要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凡事、隨時著眼世界大市場,時時考慮WTO規則給中國企業和市場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