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對三農問題越來越重視,農民對農業投入越來越多,商家對農資流通越來越看中,于是,現有的農資流通企業繼續攻城略地,擴大地盤;未涉足農資流通的企業也開始招兵買馬,虎視眈眈。流通行業的競爭日趨殘酷。與此同時,有不少流通企業老板在現有的基礎上,為企業的發展謀劃二次創業,或向上游拓展,或將觸角伸向其他領域和行業,成功的有之,失敗的也難免。
從流通企業轉型為生產企業。這些企業主要是經銷農藥、化肥的農資公司,長期的銷售工作聚集了許多客戶,市場已經趨于穩定,慢慢將注意力轉向生產。熟悉農藥行業的企業建廠配制農藥,熟悉化肥行業的企業建立復混肥廠,生產配方肥。單從這些復混肥企業來看,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的化肥工作重點就是產品結構的調整,要求小化肥企業逐步退出基礎肥料生產,轉到農化服務和化肥的二次加工上來。流通企業能夠利用自己的銷售優勢,建立復混肥廠,做好區域農化服務,符合國情,順應政策。今年農業部為2億畝耕地進行“營養配餐”,這對于這些轉型后的企業是很大的鼓舞。
從農資流通轉型為日用百貨流通。有些農資流通企業在多年的經營后已經厭煩了農資銷售存在的賒欠、季節性強等問題,逐步進入煙、酒、日用品的批發業務。其便利之處在于,農村農資零售店幾乎都在銷售煙、酒、日用百貨等產品,也算是資源的有效利用。
從農資流通轉型為農資生產廠家倉儲。某些縣級農資經銷商疲于處理二級批發商的討價還價等問題,干脆利用現在的客戶資源,與大型農資供應企業合作,作為農資生產廠家的倉儲中心。這種做法節約了成本,利潤雖少,但是穩定。
從農資流通轉型為農化服務專業公司。從表面看,很多企業的命名都喜歡和農化服務沾邊,但是實際做農化服務的并不多。筆者的意思指,專門以農化服務帶動銷售的公司,把服務作為龍頭,同時提供優質的產品。打個比方來說,現在的農資經銷商基本屬于“藥店”,他們轉變的目標是做成“醫院”,在某一個區域內,以農化服務代替廣告宣傳,對產品進行銷售。
從傳統的農資流通企業轉變農資連鎖企業。我國農資行業已經發展到了成熟期。面對這樣的市場現狀,有三種對應的策略: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和開發新業態。其中業態的變革最為深入,所以很多經銷商開始從事農資連鎖經營業態的探索。市場也出現了很多農資連鎖的店鋪。不過,很多經銷商只是意識到應該做了,但具體做什么、怎么做不是很清楚。
從農資流通轉變成為進出口貿易公司。有些農資經銷商在做大做強之后,不滿足于現狀,開始擴大自己的業務范圍,操作農資或者相關領域的進出口貿易。
從農資流通領域消失。某些農資流通企業,領導者目光短淺,意識落后或者販賣假貨,欺騙農民。終究被社會拋棄,曾經的輝煌成為歷史。
無論對于哪一種轉變,不能以一個“對”字或者“錯”字簡單總結。不管企業如何轉變,前提要認清形勢,認真分析其優勢和劣勢,確定的發展方向適合自身發展需要,冷靜對待,抓住機遇,不要跟風,否則的話,企業的轉變可能就轉進死胡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