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消費,但在許多本應增添生活樂趣的消費行為中,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煩惱。今年“3·15”之際,本報繼前兩年成功開展幫助消費者維權活動之后,再次與有關方面聯合,舉辦相關活動,幫助消費者維權。
作為幫助消費者維權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本報將圍繞今年“3·15”年主 題“消費與環境”,就我們所處的消費環境、消費者投訴熱點、消費者維權新問題等,進行多方位、深層次的報道,幫助廣大消費者了解相關知識、增強維權意識,同時歡迎廣大消費者提供報道線索,反映自己消費維權中遇到的困難,我們將盡己所能為您排憂解難。
春耕在即,農資質量又引起了農民群眾的關注。記者多方面采訪,發現當前農資市場產品質量仍令人擔憂。
農資投訴增加
去年8月初,莘縣河店鎮趙丙海村84戶村民從鎮上一種子門市部購買了西紅柿種子320袋,全部播種于100個大棚中。當時種子包裝袋上標明:該品種個大(單果重180—220克)、皮厚肉實、易貯運。然而收獲季節到了,村民們卻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西紅柿結出的果實個小(單果僅重50克左右)、皮薄、易爛,直接經濟損失達20余萬元。專家檢測后認定,村民們購買的西紅柿種子為劣質產品。
與他們相比,沂源縣農民老劉的遭遇更讓人后怕。去年12月25日,老劉駕駛自家的農用車,在某加油站加滿油,行駛一段路程后發現油箱漏油,立即趕到大修廠進行修理。誰知道在修理過程中,油箱突然爆炸,幸虧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后經當地質監部門檢測,發現老劉加的0#柴油為劣質產品,其閃點僅為5℃(國家標準規定0#柴油閃點至少應不小于45℃,低于該標準,柴油極易引起自燃或爆炸)。
2005年底,省工商、質監等部門相繼開展了對制售假冒偽劣農資違法行為的專項打假行動,僅工商部門就查處農資違法案件2083件,查獲假冒偽劣農資產品貨值3591萬元,查貨假劣種子、化肥、農藥、農膜、農機及零配件等數宗。
來自省消協的統計資料,也證明了農資市場產品質量不容樂觀。2005年,全省消協受理農用生產資料投訴7797件,占總投訴量的11.0%,比2004年上升了16.16%。據相關人士透露,目前我省農民每年使用的農藥、化肥等產品,假冒偽劣貨的比例已高達17%以上。
假貨緣何屢禁不止
據省工商局市場處執法人員介紹,目前全省農資市場上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對農資產品進行夸大宣傳,擅自擴大使用范圍。一些不法農資經營者動不動就把產品冠以某某肥王、高效、長效等等,誤導農民。二是以次充好。比如2005年8月13日,工商部門從濟寧梁山縣某肥業公司查獲一批標注總養分為45%的復合肥,經檢驗,總養分實際僅為26.78%。三是在標簽上做手腳,以假亂真。以化肥為例,有些廠家生產的明明是復混肥,外包裝上卻標注為復合肥;不少標注為硫酸鉀型復混肥的產品,實際上是以氯化物為基礎肥,氯含量高達30%以上。
執法人員分析,農資市場假冒偽劣產品屢打不絕,主要原因還是暴利的誘惑。比如,將每噸化肥總養分的含量降低一半,生產總成本就可下降60%以上,而且靠肉眼根本辨別不出來。許多不法化肥生產商就是通過減少養分瞞天過海,快速獲得高額利潤。
由于缺少農資產品基本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農民常常聽信售假者的話。比如農藥“敵殺死”應為藍色藥劑,一些人卻被誤導認為黃色的藥劑才是真品。因為貪圖便宜,很多農戶不到正規專營部門購買農資產品,無形中也為假冒偽劣產品銷售提供了渠道。
再者,農產品使用周期長,很多農民不注意保存購貨憑證,使用前又沒留存樣品,一旦出現問題缺乏憑據,使造假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
維權重在把關
假劣農資的存在,增加了農民的投入,阻礙了農民增收。使用了假冒偽劣化肥、農藥的農產品,還可能導致農藥殘留或者其他有害成分超標,影響消費者身體健康。
記者了解到,我省工商部門今年“紅盾護農”行動的重點,已從“打假”轉向“把關”。今年春耕期間,工商部門將對肥料、農藥、種子、獸藥、飼料等農資產品廣告進行專項監督審查。如果農資產品廣告中出現夸大功能、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的文字、語言、畫面,工商部門將依照《廣告法》的規定予以經濟處罰。同時,各級工商部門對本地區農資專業市場和農資產品集散地進行清查,督促農資經營單位對種子、農藥、獸藥等農資產品做到進出有臺賬,產品流向清楚、責任明確,售前檢驗、售后留樣備查,把住農資經營關。
消費者自我保護也很重要。有關方面提醒農民消費者,購買農資要向經營者索要發票,發票內容要詳細具體,莫忘加蓋印章或要求經營者簽名,而且要保留農資樣品和包裝標識。對于標簽上標有某某質檢所認可產品、國家農業部推薦產品、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等“頭銜”的農資商品,也不要輕信,最好向有關政府部門咨詢后再購買使用。(記者 王菁華 通訊員 曹國恩 劉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