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3年開始,每年一到十月下旬,各地的經銷商都會儲備大量化肥,于是年末關于化肥冬儲中價格、資金、風險等因素話題總是少不了。今年也不例外,但由于受國家眾多明朗或未明朗化肥政策和原料等因素,加上截至目前各地經銷商的儲備只是往年的1/2甚至更少的影響。今年的話題透露出少有的樂觀。現在有些經銷商樂觀估計,明年春耕尿素的價格不會低于2100元/噸。這個預期的價位,是近年來從未出現過的天價,明春真正是什么價還要等明年才能知道。但如何解讀當前撲朔迷離化肥冬儲形勢?當今化肥市場中關于價格、資金、風險等因素出現了什么新的形態?持幣觀望會有什么風險?這要從近十年的冬儲歷史說起。 政策輪回 據中國化工供銷總公司辦公室雷主任介紹,在1993年之前國家有專門資金撥付給商業部的農資公司,由其在淡季發揮“蓄水池”作用。但真正成立我國化肥冬儲資金是在1993年。1993年化肥生產處于低潮,原化工部就冬儲資金的問題向國務院提出申請。國家根據化肥生產和使用的特殊性,設立了“化肥淡季儲備基金”,直接儲肥于生產企業。由中國工商銀行每年提供20-25億元貸款,中國工商銀行和原化工部共同落實貸款的發放工作,中國化工供銷總公司負責具體的運作。據了解,貸款發放的企業由原化工部、各省化工廳以及中國工商銀行共同決定,范圍涵蓋了大化肥、中型化肥及小化肥企業。 直至1997年,化肥冬儲資金的發放和返還都很順利。在冬儲資金的支持下,部分化肥企業擺脫了困境,企業在化肥使用淡季也能正常開工,其間化肥產品的價格趨于合理。這一措施在化肥市場不景氣的形勢下對于保證化肥生產的正常進行和化肥行業的平穩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到了1998年,由于機構改革,原化工部撤銷。沒有了主管部門,一些化肥生產和流通企業心態發生變化,沒有及時返還貸款,造成大量的壞賬。而且從1998年起,化肥市場又一次不太景氣,再加上國家開始對銀行業進行整頓,銀行在貸款的審批和投向上都作了嚴格的規定,這就使化肥冬儲資金于1999年被取消。 從1999年起,化肥市場在低迷中走了整整四個年頭。一時間,紅火的化肥儲備因資金問題也和化肥市場一樣遭遇寒流。也正是化肥行業在走過四個年頭低迷后,迎來新的市場轉機時,因為沒有冬儲的國家機制,化肥市場變得難以控制。金融機構由于化肥生產和經營企業虧損大、費用高、投資風險大而“有錢不敢貸”;農資公司因為無錢儲肥,到銷肥旺季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農民的錢流進別人的腰包;而生產企業面對漫長的用肥淡季,化肥庫存積壓,有些甚至因資金周轉不靈而停產。有市場人士認為,國家應重樹起冬儲機制。
主體轉換 國家不再統一對化肥冬儲提供貸款后的幾年,冬儲主體一度由生產、流通、消費者三方構成。其中,對冬儲最早感興趣的是農資部門。農資流通體制改革后,離開了國家這個“保姆”的農資公司依靠自有資金、倉儲和銷售網絡優勢,在化肥淡季,以較低價格買進化肥,到了化肥銷售旺季,再以較高價格賣出。一些有實力的化肥企業,在化肥銷售淡季不再吃“探頭糧”,甩賣化肥,而是嘗試自己尋找資金,淡季儲肥。但在農村的農民增產不增收問題出現后,冬儲的主體開始逐漸演變為化肥生產企業和流通部門。 化肥生產企業主要是以“自儲”和“聯儲”居多。近兩三年,化肥形勢好轉,加之經過市場的歷練,幸存下來的實力較為雄厚的生產企業有一半以上都會有自儲,只是量多量少而已。但由于和復合肥企業不同,大多數尿素企業并沒有真正構建起自有的營銷網絡,只能依托經銷商的網絡打市場,如果不時時鞏固并拓展網絡,在保證傳統市場供應的基礎上開辟新市場,只能在將來的市場競爭中居于下風。所以一些規模較小的生產企業多是與經銷商進行“聯儲”。 作為流通管道的經銷商多選擇“聯儲”和“買斷”。一些有實力的大經銷商,網絡健全,資金雄厚,有較強的市場判斷能力和主宰能力,紛紛采取了“買斷”的方式。當然,“買斷”的前提多是采取階段性進貨,適時根據市場形勢對價格和進購量做出調整。而中小經銷商一般都是與生產企業采取“聯儲聯銷”的方式。 與此同時,銀行也與企業和經銷商也聯合起來。生產企業獲資金支持,銀行得到利潤,可謂各有所獲,皆大歡喜,實現“多贏”。職能化化肥冬儲傾向也在市場中出現,流通企業回到自己的本位上來,即建網絡、占市場。并以與生產企業建立起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職能化傾向正是儲肥方式的變革。前幾年,經銷商將冬儲肥購進后,一般都是儲在集散地,待季節來臨時,再層層下調,而現在則是一儲到底,直接將化肥儲到網點,這樣不僅大大節約了倉儲成本和運輸成本,而且使產品走向更加明確,網絡設置更加透明合理。
未來格局 每次化肥政策的調整,都是對行業的一次洗牌。化肥冬儲資金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化肥生產企業和流通部門的熱情,但也由于冬儲資金的取消,化肥生產企業有關冬儲的困難也變得突出。比如,一些企業無力進行儲備,但生產也不能停止,為了維持生產和資金周轉,只好在淡季時降價銷售,想盡辦法將產品轉移,但這既助長了不正當競爭,也加劇了企業的虧損。 行業中的人士認為,國家還應給化肥企業冬儲貸款,也有的更表示,冬儲并不是企業應當承擔的責任,國家還是要擔負起冬儲的職責。鑒于春耕的重要性,許多專家和生產企業多次呼吁,國家應發放貼息或低息貸款,直接貸給企業,專款專用,封閉運行,保證最大效率。或者建立類似糧食儲備的化肥儲備機制,淡季時由國家出資儲備化肥;旺季時動用儲備,彌補市場不足。這些建議國家并不是不了解,但進入市場經濟后,再由國家發放冬儲資金已經不可能。 據資料顯示,我國化肥每年的需求量大概在4000萬噸左右,而春耕時節的化肥消費量大概占到全年消費量的60%。所以,每年春耕用肥數量儲備多少,不僅關系到來年化肥市場的價格,廣大農民的利益,更是經銷商每年收入的晴雨表。從計劃經濟時代的“蓄水池”式的政策性儲備,到現在作為一種市場投資行為的經營性儲備,冬儲發展到今天,已完全成為市場上的一種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