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農資服務三農”聯系采訪活動圓滿結束
為了讓農民買到放心可靠的農資商品,打造重點農資流通企業的誠信品牌,中國農資流通協會響應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領導小組的要求,配合新農村建設的熱潮,繼今年3月13日在全行業發起“2006中國農資誠信助農暨重點農資流通企業聯合簽署誠信宣言”活動后,5月22日至6月2日,中國農資流通協會組織中央電視臺七套、農民日報、經濟日報農村版、中華合作時報等媒體記者組成聯合采訪組,遠赴四川、安徽和山東,采訪了四川開元集團、四川農業生產資料集團有限公司、安徽輝隆農資集團有限公司、煙臺市農業生產資料總公司、山東省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等5家企業。此次采訪中,記者通過了解農資流通企業的誠信助農之路,尋找著企業誠信品牌之源――低成本運轉,高效益服務,整鏈條提升。我們看到,中國農資流通企業,緊跟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加快改革與創新步伐,正努力將自己可持續地定位于中國農資流通的主渠道上。
我國重點農資流通企業是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有著完整的網絡和穩定的模式,即按省市縣鄉設置經營機構,層層計劃分配貨源。隨著農資市場的逐步放開,經營主體多樣化,假冒偽劣農資開始充斥市場。究其原因在于農資產品價值低而分量重,加上其化學特性,使得農資產品的流通與保存成本高,風險大,利潤低,非專業流通企業往往虧損經營,制假售假便成為他們減少虧損的“慣例”。
農資流通現狀叩問農資流通企業的責任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供銷社系統的網絡、人員資源,發揮農資流通企業的運輸、倉儲以及資金優勢,建立新的流通秩序,使農資流通企業重新回到農資流通主渠道上,成為業內共識。如何邁出第一步?企業通過改制與市場環境相對接,其核心內容是通過建立自有的網絡,形成穩定的利潤鏈條。農資流通企業是“渠”,上要有水源,下要有水田。新的農資流通業態努力建立自營水源地,通過品牌、資金的運做,掌握品牌產品,又通過品牌產品的經營,打造農資流通企業的連鎖經營品牌。 四川省農資公司經過改組改制,成為省供銷合作總社控股、經營管理層參股的四川省農資集團有限公司,形成了立足三農服務的五大經營板塊。2002年,由集團控股的四川邦力達農資連鎖有限公司成立,邦力達又控股了16個營銷公司,成為四川最大的流通企業,整個網絡年銷售化肥300萬噸,比改制前增加一倍,企業規模、效益大副上升。為了培育貨源基地。農資集團除了鞏固和發展農資商品的總代理、總經銷,還采取收購、租賃、參股等方式,低成本發展化工實業。于2004年組建了化工集團,現有化肥廠4個,今年化肥生產總量將達60萬噸,計劃3年實現百萬噸生產能力。
趙思儉2004年從四川省農資公司走出來,創辦了以化肥產供銷綜合經營于一體的大型股份制企業――四川開元集團。去年集團銷售化肥130萬噸,近50%的產品是“自家”貨源。與此同時,集團成立了四川開元農資連鎖公司,在經營品牌產品的過程中打造連鎖品牌。在川北低山丘陵深處的南部縣,記者采訪了集團控股的開元南部農資連鎖有限公司經營的幾個加盟店。建興鎮農資連鎖店是開元農資連鎖的第1號店,覆蓋60多個自然村。店長周雄原是縣農資公司的職工,今年初加盟了開元農資連鎖。由于配送、價格、質量都有保證,加盟后的銷量有顯著增長。他主要經銷川龍化工的碳酸氫銨等4個化肥品種。他說,連鎖經營降低了成本,去年25公斤碳酸氫銨賣16.5元,今年賣13.5元。
2003年9月,安徽省農資公司按照現代產權制度要求,實行全員身份置換,重新整合原有網點和存量資產,整體改制為輝隆農資集團有限公司。集團整個構架設置打破省市縣鄉四級傳統模式,按照經濟區域、物資流向和現代企業理念,下設14個控股公司,分控全省6大市場板塊和進出口貿易。三年來,集團年均銷售額增長近10億元。2005年,集團實現銷售近30億元,同比增長31%;銷售化肥140萬噸,同比增長10%。實業化是輝隆集團的發展方向,2005年,桐城肥業和阜陽肥業公司相繼投產運營,生產輝隆牌復合肥、BB肥;集團分別參股資源大省山西豐喜華瑞、晉城二化,增強掌控上游名牌資源的能力。目前,集團通過貼牌生產、自主生產和參股生產,實施縱向一體化。輝隆集團改制后變單一銷售為專業分銷與綜合服務相結合。輝隆怎樣創建自己的品牌模式?一是開展組合供應、綜合服務,滿足農民“一站式”消費需求。各連鎖店實行化肥、農藥、種子、農膜等綜合經營,有的還嘗試著農產品收購和日用雜品經營。二是開展售前、售中、售后系列化服務,讓農民種上“稱心田”。連鎖店都配有信息公告板、送貨車和農戶檔案。三是開展技術服務,指導農民科學種田。集團設立8008689977免費農技咨詢電話,聘請知名農業專家,解答農民施肥用藥難題。自開通以來,年接聽農民來電上萬個。
山東省農資有限責任公司2003年第一次改制形成了“省社控股,經營者持大股,職工自愿入股”的股本構成和專為經營者設置的期股和配股,2005年,省供銷社又開始醞釀調整公司股東持股比例的第二次改制,由省社控股改為經營者控股(34%),省社退居第二大股東(22%),公司領導班子成員持股20%,公司中層及職工持股24%。這樣的體制,更能適應當今農資市場激烈競爭的局面。改制以來,公司實施“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廣泛聯合,規模發展”的經營戰略,通過與國內最大農資經銷商——中農集團合作,掌握進口貨源;通過代理國產磷酸二銨名牌“宏福”、“金福瑞”、“紅磷”、“黃麥嶺”,突出品牌運作;通過包銷齊魯一化生產的尿素,買斷“齊魯”名牌;通過將廣東湛化的復合肥生產線改為磷酸二銨生產線,推出自有品牌――“省農”。記者在山農的基層配送中心看到:這里的化肥盡名牌。同時,山東省農資有限責任公司業已形成完整的連鎖模式和思路,全省設立連鎖公司30多家、中心庫40多處,發展加盟店1000多家,單一品牌經銷商1000多家。設置品牌、專業、連鎖三類經營公司,建立以品牌、專業公司帶動連鎖公司、加盟商銷售的銷售模式。品牌公司和專業公司以利潤指標為主,占分配利潤的70%,連鎖公司以銷量指標為主,占分配利潤的60%。在省重點農業區設立配送中心,配合連鎖公司開展連鎖配送服務,方便基層經銷商提貨。
煙臺市農資總公司是山東省大型農資流通企業,化肥年經銷量100萬噸左右,銷售額連續8年超過15億元人民幣。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煙農”發展模式。首先通過引進優質貨源,降低經營成本。其次就是探索新型流通模式,開展營銷網絡建設。一個層次是在全國的6個目標區域市場建成區域配送中心76個,加盟店3800多個,經營品牌產品;另一個層次是通過與縣市區供銷社聯合,在省內建立區域配送中心4個,直營連鎖店10個,加盟連鎖店390多個,推廣“煙農”連鎖品牌。煙臺市農業生產資料總公司結合當地蘋果、葡萄、櫻桃和萊陽梨等產業帶的發展,調整了化肥經營品種,改變了氮肥一統天下的局面,提高磷肥、鉀肥、復合肥的經營比例,引進了小麥專用肥、玉米專用肥和一些小品種化肥。公司還根據當地的土壤和種植情況,開發生產出氮、磷、鉀比例不同各類BB肥。自2000年開始,公司利用化肥銷售淡季,與縣市區供銷社和各級農資協會溝通,聘請農業專家組織培訓農村中的種田骨干。記者來到福山區紫埠村的加盟店和櫻桃園,看到這里的農民施肥用肥無擔憂,大櫻桃的單產品質穩步提高。
記者所到之處,看到流通企業在銷售品牌產品的同時都在通過質量信息服務和農化技術服務樹立連鎖品牌的形象。比如免費咨詢和舉報電話,比如通過測土配方調整產品銷售結構和生產專用肥等等措施最為普遍。
壯大專業農資流通企業,使它走上可持續經營之路,這是農民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