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意見
全省夏秋季農作物病蟲發生趨勢會商會議分析,今年我省大秋作物病蟲發生面積約9100萬畝次,總體發生程度中等。其中水稻常發性病蟲發生面積約6800萬畝次,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兩遷”害蟲發生趨重,棉花、旱雜糧害蟲中等偏輕至中等發生,發生面積分別為1400萬畝次和900萬畝次。
根據全省夏秋季農作物主要病蟲發生趨勢會商會分析結果,提出如下防治技術意見。
一、防治策略
樹立綠色植保理念,以節本增效為中心,以維護農田生物多樣性為目標,注重發揮農田生態調控作用和農作物自身生理補償功能,抓住作物敏感生育期和多種病蟲發生危害高峰期,推行夏秋季農作物病蟲總體防治。突出水稻“兩遷”害蟲,堅持“治上壓下”、“治前控后”,實行區域治理。規范應急防治技術,推廣與環境相容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降低面源污染,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畜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總體防治任務
全省夏秋季農作物病蟲防治總面積約為8500萬畝次,其中水稻6000萬畝次,棉花1500萬畝次,玉米500萬畝次,大豆及其他病蟲500萬畝次,努力降低化學農藥用量20%以上,將病蟲危害總體損失控制在3~5%。
三、關鍵技術措施
1、加強蟲(病)情監測,明確防治重點。實行蟲(病)情監測三結合,即系統調查與大田普查相結合,燈下調查與田間調查相結合,查蟲與查卵相結合。今年夏秋季要以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螟蟲、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棉葉螨、棉盲蝽、棉薊馬、玉米螟等10種病蟲為重點監控對象,按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不同病蟲發生程度,有針對性地科學指導區域防治。
2、掌握蟲情、苗情,一役防治“主次病蟲”兼治。
(1)水稻病蟲:一季稻于近期至7月底,推行稻飛虱“治上壓下”策略,主治稻飛虱及南部稻區稻縱卷葉螟,同時兼治部分稻區二代二化螟、紋枯病、山區及老病區稻瘟病;8月中下旬,在突出稻飛虱、稻縱卷葉螟防治的同時,抓好破口期前穗期病害的預防及三代三化螟(沿江局部混栽稻區)的防治。雙季晚稻于8月中旬推行“治前控后”策略,主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兼治三代三化螟,開展第一次總體防治;于9月上中旬,主治稻飛虱、穗期病害、紋枯病,兼治三代二化螟、稻縱卷葉螟,開展第二次總體防治。
(2)棉花病蟲: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棉葉螨、棉盲蝽、棉鈴蟲(非抗蟲棉)為主,兼顧沿江棉區棉薊馬、斜紋夜蛾,開展第一次總體防治;于8月中下旬,以棉薊馬、棉盲蝽、棉葉螨、斜紋夜蛾為主治對象,開展第二次總體防治,沿江棉區同時要抓好棉鈴蟲的兼治。
(3)旱雜糧病蟲:7月下旬重點打好花生蠐螬、玉米螟等病蟲防治硬仗。
3、掌握防治標準,實行達標防治。夏秋季農作物病蟲發生程度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和田塊差異,按照不同病蟲防治指標,該普治的則普治,該挑治的則挑治,防止一刀切。主要病蟲防治指標:稻飛虱,百叢蟲量1000頭(孕、抽穗期)~1500頭(分蘗期);稻縱卷葉螟,百叢1~2齡幼蟲60頭(分蘗期)、40頭(孕穗期);二化螟,每畝枯鞘團80個;三化螟,每畝卵量120塊;紋枯病,病叢率20%以上;稻瘟病,穗瘟破口前3~5天噴藥預防;棉薊馬,有蟲株率30%(試行);棉葉螨,有螨株率15%;棉鈴蟲,抗蟲棉百株3齡幼蟲15頭;棉盲蝽,百株10頭;花生蠐螬,每平方米有4頭幼蟲;斜紋夜蛾,百株有初孵群集幼蟲3窩;玉米螟,花葉株率10%。
4、實施規范用藥,提高防治效果。各地要針對不同防治對象,從選擇高效、對路藥劑入手,大力指導農民規范用藥,科學防治,提高效果。特別是在稻田用藥的選擇上,根據近年來稻田用藥利弊分析,要對今年防治稻飛虱的用藥品種作出一定調整,即在稻飛虱卵孵盛期藥劑宜選用噻嗪酮,低齡若蟲宜選用銳勁特、毒死蜱、敵敵畏、噻蟲嗪(阿克泰)等農藥;防治稻縱卷葉螟宜選用毒死蜱、銳勁特、阿維菌素等;防治稻螟蟲選用殺蟲單+Bt、銳勁特、阿維菌素復配劑等。水稻病蟲防治不得使用菊酯類農藥和高毒有機磷農藥,慎用三唑磷,以防止刺激褐飛虱產卵增殖。稻田使用銳勁特要注意對水生生物安全性的影響。
( 來源:安徽省植保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