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生趨勢 根據夏殘蝗基數調查,結合氣象,生態和歷年資料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今年秋蝗在我省將中等偏輕發生,發生面積43萬畝,主要發生地在永濟市蒲州、臨猗縣南趙和萬榮寶井等蝗區;出土盛期在八月中旬,防治適期在八月下旬。土蝗仍維持中等、局部偏重態勢,全省發生面積600萬畝,主要發生地在北部朔州洪濤山沿線和大同火山群一帶。 二、預報依據 1、夏殘蝗面積大,密度低 據各蝗區測報站近期調查,夏殘蝗面積為40.5萬畝,其中每公頃90~150頭的面積21.3萬畝;151~450頭的面積15.15萬畝;451~1500頭的3.9萬畝,1500.1頭以上的0.15萬畝。殘蝗面積比2005年增加近5萬畝,1500.1頭以上的高密度殘蝗面積比上年減少近2.85萬畝。土蝗一般每平方米有蟲20~30頭,最高80余頭。 2、氣候因素 7~8月份,全省降水量170~295毫米,大同市、忻州市、呂梁市中南部、太原市、運城市等較常年偏多1~2成,其余地區偏少1~2成。氣溫正常,較常年略偏高。降雨偏多對秋蝗的出土有利,氣溫正常至略偏高有利于其生長發育。 3、生態條件 近年來的退耕還林還草使我省南部飛蝗區和北部丘陵山區的植被有所改變。6月下旬以來我省出現了大范圍降水天氣,南部和北部大部、中部部分地區的旱情得到了有效緩解,目前大田作物玉米、谷子、馬鈴薯等作物長勢良好,為蝗蟲提供了充足的食料來源,對秋蝗的發生無不利影響。 三、防治建議 1、各地植保部門要加強對秋蝗的監測,及時準確掌握蝗情發生動態,因地制宜制定秋蝗防治技術方案。同時要積極籌措治蝗資金、物資,做好防治前的準備工作。 2、在發現高密度蝗區后,要實行賭窩防治和面上防治相結合,生物防治與化學應急防治相結合,專業防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的辦法,在確保“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為害”的基礎上,實施災害治理與環境保護并重,加強生物防治和生態改造力度,促進防治工作協調發展,建立長效監控機制。 3、利用蝗蟲微孢子蟲進行防治。在東亞飛蝗為密度中等或偏低時,施用蝗蟲微孢子蟲進行噴霧防治,使用劑量為2×109孢子/畝;在蝗蟲密度高時,用蝗蟲微孢子蟲與昆蟲蛻皮抑制劑(卡死克等)按1:1條帶式交替使用,不重復施藥,微孢子蟲用量為2×109孢子/畝,5%卡死克水劑為10ml/畝。
山(shan)西省農作物病蟲測報(bao)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