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價格有所回落,但今年鉀肥銷量起碼減少50%,部分香蕉種植戶尤其散戶,基本不施氯化鉀了。”6月1日,高州市農資經銷商區明耀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而來自官方的統計數據基本印證了這種說法:今年1-4月,進口氯化鉀總量只有142.92萬噸;平均進口金額為610.59美金/噸,比去年同期下降25.35%。
究其原因,主要是下游復合肥生產企業開工率低,農民減少施用,近期國內氯化鉀成交清淡,俄紅鉀多報在3000元/噸左右,進口白鉀在3200元/噸上下浮動,價格比前期下降10%左右。不過,讓人費解的是,最近在上海舉行的第77屆IFA會議透露,世界幾大鉀肥供應商仍不愿下調價格,而中國方面提出今年進口氯化鉀合同價在400-420美元/噸,比去年下降170美元左右。
俄紅鉀報價低至2800元/噸
雖然今年進口氯化鉀減少四分之一,但由于去年國內庫存較大,目前國內鉀肥供應充裕。來自湛江港氯化鉀港存快報稱,5月27日,湛江港進口氯化鉀港存在82.9萬噸左右,其中加紅鉀為40萬噸、加白鉀為1.7萬噸、加拿大大顆粒紅鉀為2.4萬噸、俄紅鉀為17萬噸、俄白鉀為6.5萬噸、俄羅斯大顆粒紅鉀為1萬噸、約旦白鉀為8萬噸、德國氯化鉀為6.3萬噸;赤灣港進口氯化鉀港存在12萬噸左右,其中俄紅鉀為7萬噸、加紅鉀為2萬噸、以色列白鉀為3萬噸。
5月下旬以來,國內港口的氯化鉀報價出現回落。目前,國內港口俄紅鉀報價在2900-3100元/噸左右,約旦白鉀在3200-3300元/噸,比早前下降了50-150元/噸。盡管如此,但廣州經銷商陳經理表示,4-5月,國內復合肥生產廠家開工率不足,鉀肥需求很有限,出貨并不理想,經銷商在價格上均有讓步。如華東港口氯化鉀市場報價,俄紅鉀在實際操作中有2850元/噸的價位,甚至出現2800元/噸的低端價位。
這種交易低迷的局面,直接導致進口量減少。今年4月,中國氯化鉀進口量15.39萬噸,進口平均金額639.9美元/噸,比去年4月下降3.68%;1-4月進口總量為142.92萬噸,平均進口金額為610.59美金/噸,比去年同期下降25.35%。
中國談判底線價420美元/噸
然而,中國鉀肥市場交易低迷,并未能觸動世界鉀肥巨頭的神經。作為全球最大的鉀肥供應商之一的加拿大薩斯喀徹溫鉀肥公司(PCS)近日表示,寧愿減產或關閉一段時間,也要等到中國鉀肥進口需求出現增長。他們甚至還高調稱,如果中國不決定進口鉀肥,他們不會恢復生產。據介紹,今年世界各大鉀肥生產商已大幅減產,減產計劃多達1500萬噸。
PCS公司負責人認為,中國有望在6月底與全球鉀肥生產商之間達成價格協議。但最近在上海召開的第77屆IFA會議上透露出的信息,這個期望似乎還比較遙遠。參會的巴西與印度等國代表表示,今年多個國家鉀肥采購量依然不減,世界鉀肥巨頭BPC向他們國家的報價,維持在每噸750美元/噸;Canpotex也鎖定在750美元/噸不降價。有傳言說,今年印度曾提出420美元/噸的合同價,但遭鉀肥巨頭的拒絕。在IFA會議上,Canpotex已與泰國、印尼達成協議,紅鉀價格為735美元/噸。
鑒于當前國內鉀肥庫存大、價格下滑、邊貿鉀肥沖擊和市場疲軟等因素,在今年與鉀肥巨頭談判中,中國企業強烈要求他們下調價格,但至今仍未能沒達成一致協議。據了解,中國方面提出的進口氯化鉀合同價為400-420美元/噸,而BPC等供應商則要背道而馳,表示將在去年576美元/噸合同價中,再上升50美元/噸,判斷陷入僵局。
國產低價鉀肥沖擊進口產品
世界鉀肥巨頭要挾中國企業不降價的原因似乎很簡單:如果農民短期內不施鉀肥影響不大,但長期減少或不施鉀肥,糧食會減產,農產品品質會下降,因為中國是缺鉀的農業大國,不可能長期不進口和施用鉀肥。鑒于中國當前鉀肥的庫存量大,他們寧可繼續減產或停產,也不要撕破降價的口子。
這種拉鋸戰究竟能維系多久?青海濱地鉀肥股份有限公司營銷副總經理余東升認為,隨著近年國內青海、新疆等地鉀礦資源探明量不斷增多,開發力度加大,國產鉀肥供應填補了部分鉀肥需求缺口。他說,目前國內各種鉀礦探明儲量超過5億噸,大型的有青海鹽湖鉀肥、羅布泊鉀肥和濱地鉀肥等,擁有量均超億噸。“雖然儲量比不上加拿大和俄羅斯,但其必然會對進口鉀肥產生一定沖擊。”
余東升說,與進口鉀肥相比,國內鉀肥在價格上有著巨大優勢,目前國產57%含量的氯化鉀,批發價在3000元/噸,比進口鉀肥576美元/噸便宜1000元/噸,部分小鉀肥企業的報價更是低至2400-2500元/噸。“即使價格這樣低,國內鉀肥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還相當可觀,因為其成本均在1000元/噸以下。”
據介紹,目前,國內鉀礦多數是硫酸鉀鎂和氯化鉀鎂等,但轉化成硫酸鉀和氯化鉀產品的技術較為成熟,年產量超過200萬噸,大大緩解了市場需求矛盾。余東升表示,盡管國產鉀肥供應數量暫不能完全替代進口鉀肥,但其低價必然對進口鉀肥很大的沖擊,為中國進口鉀肥談判增加了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