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行業不同,我國磷肥行業遭受國際金融危機重創的不是小型企業和落后產能,恰恰是擁有先進技術和資源利用充分的大型骨干企業。目前這些企業舉步維艱,如果再不救助,就有破產倒閉的危險。屆時,倒下的絕不僅僅是幾家磷肥企業,而是中國磷肥工業。”近日,中國磷肥工業協會會長武希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呼吁:國家應盡快通過“限價損失補償”和實施出口配額管理的辦法,幫助大型骨干磷復肥企業恢復元氣,拯救深陷泥淖的磷復肥行業。
據武希彥介紹,我國磷復肥行業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嚴重。2008年,該行業巨虧156億元。今年1~5月,受產能過剩和下游需求萎縮、產品價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響,行業性虧損仍在蔓延和加劇。一些大型骨干磷復肥企業的虧損額高達數億元,生產經營難以為繼。如果任其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型磷肥企業被迫減產、停產甚至破產,影響國內磷復肥供應和農業生產與國家糧食安全。
武希彥說,之所以吁請國家給予重點磷復肥企業“限價損失補償”,是因為我國磷肥生產所需的原料硫黃90%依賴進口,與國際市場關聯度極高。去年,當國際硫黃價格在歷史高位運行時,國內大型骨干磷復肥企業為了維持正常生產,保證國內磷肥供應,大量購進了高價硫黃。根據當時的市場行情,這些高價原料轉變為磷復肥后,通過國際市場高價出售,企業完全可以獲得高額利潤。但國內卻限制磷肥出口,使大型骨干磷復肥企業喪失了在國際市場獲利的良機。而當國內外磷肥價格一路狂泄時,國內又沒有及時給予握有大量高價原料的磷復肥企業扶持政策,導致大型骨干磷復肥企業被高價原料所困,流動資金捉襟見肘,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已經到了非通過注資或其他方式“輸血”才能恢復元氣的地步。給予企業一定的“限制出口損失補償”,無疑是最合理、最有效的“輸血”方式。
“現行的淡旺季出口關稅制度弊大于利,改為出口配額管理對國家和企業更為有利。”武希彥提出了第二個建議。
他說,磷肥屬于資源類產品,無論從保護農民利益、保證國內化肥供應,還是從控制資源類產品出口,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國家限制化肥出口的大方向都是正確的,企業和協會都堅決擁護。但目前我國磷復肥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的事實,又迫使我們必須出口一部分產品,才能緩解國內企業銷售壓力,破解化肥企業乃至化肥行業的困局。國家實施淡旺季有別的出口關稅政策的目的,也正是為了在保證國內化肥需求的前提下,讓企業通過出口,減輕存儲和銷售壓力,維持正常生產經營。但由于國內外化肥市場總體供大于求,買方市場特征明顯,而中國的磷肥產能過剩又最為嚴重,企業借淡季關稅下調之機出口化肥的意愿強烈,容易讓國際買家借機打壓化肥價格,使國內化肥要么無法出口,要么低價出口。這樣既不利于通過出口緩解國內化肥銷售壓力,又使企業無法在國際市場獲得應有的利潤。
但如果將現行的化肥淡旺季出口關稅政策,改為出口配額管理制度,即在保證國內化肥供應的前提下,給予大型骨干磷肥企業出口配額,由他們擇機出口,就能克服上述弊端。一方面,擁有出口配額的骨干磷肥企業,可以根據國際市場行情,靈活出口化肥,實現出口盈利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淡季時國內化肥集中出口、低價出口甚至難以出口的現象發生;此外,企業擇機靈活出口后,國際買家由于無法準確掌握國內化肥出口信息,聯手打壓化肥價格的企圖便會落空。有助于企業跑贏國際市場,借助國際市場盡快擺脫當前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