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化肥行情是近六年來最差的,除3月有過短暫的上揚外,半年來尿素價格總體呈持續下跌態勢。即便眼下已經到了傳統銷售最火爆的7月,國內化肥價格依然跌跌不休。”7月14日,剛剛完成對蘇浙滬等地化肥市場調研的陜西渭化集團運銷與市場部部長薛三省,一見面就與記者聊起了化肥市場量“旺”價“淡”的反常變化。
薛三省說,按照以往經驗,六七月份,隨著北方玉米追肥期的到來和南方夏播備肥期的展開,國內氮肥尤其尿素和碳酸氫銨兩大品種,都會出現量增價揚的上漲行情,甚至會創下年度最高銷售價格。但今年情況正好相反,4月下旬以來,各地尿素價格開始緩慢下跌,到了傳統需肥最旺的六七月份,更一反常態地加速下跌。目前,河南、河北等地尿素出廠價普遍只有1500~1580元(噸價,下同);華東、華南等地尿素出廠價在1750~1800元;由于春玉米追肥已經結束,東北地區氮肥需求減少,價格失去支撐,尿素出廠價由此前的1750元左右跌至1650元以下;西北地區尿素出廠價也從6月上中旬的1700元跌至1550~1600元;四川、山西等地化肥價格更低,部分企業尿素出廠價甚至只有1400元,創去年以來新低。而碳酸氫銨出廠價跌至450~580元,更是低于大多數企業成本,使不少此前備足原料,擬在用肥旺季打“翻身仗”的中小氮肥企業,再遭打擊。
“龍頭品種尿素價格的下行,帶動磷復肥價格持續走低。”陜西農科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科成也向記者抱怨。他說,今年的磷復肥生意是“逢做必賠”。二三月份,持續上漲的鉀肥價格抬高了復合肥企業成本,使復合肥出廠價居高不下。但經歷了3月份的“小陽春”后,包括鉀肥在內的所有化肥價格開始陰跌。尤其國產鉀肥出廠價,由3月最高時4200元一路下跌至目前的2500~2600元。受此影響,45%三元復合肥出廠價格跌至目前的2000元,且成交十分清淡。尿素、鉀肥、復合肥市場的走弱,對磷復肥市場形成反壓。6月以來,國內磷酸一銨始終有價無市,64%磷酸二銨出廠價則跌至2400元,僅相當于去年同期的一半。
分析化肥市場旺季價跌的原因,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是化肥市場供大于求與國內化肥營銷主體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受近幾年化肥產能持續增加和去年下半年以來需求急劇萎縮影響,國際氮、磷、鉀肥總體供大于求,打壓國際化肥價格持續走低。由于中國氮肥和磷肥產能分別過剩20%和60%,是全球化肥供大于求最嚴重的國家,加之受國際化肥市場低迷,以及中國限制化肥出口政策影響,國內過剩的化肥產能難以通過出口消化,加劇了國內化肥供大于求的矛盾,使得化肥價格的上漲缺乏動力和支撐。
另一方面,在經歷了去年“過山車”行情后,我國化肥營銷格局悄然改變:往年存儲化肥的主體是經銷商與生產企業,備肥及銷售的的主體是經銷商。大中型經銷商通常會在用肥旺季到來前一兩個月甚至更早就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購肥備肥,在減輕生產企業庫存壓力和流動資金壓力的同時,推動化肥價格緩慢攀升;并在用肥季節到來時,借農民集中采購之機,順勢將化肥價格推至年度最高點;隨后,經銷商與生產廠家聯手控制化肥投放量,使得化肥牛市格局得以維持和延續。
但經歷去年“過山車”行情的經銷商,今年存儲化肥與提前備肥的積極性和能力明顯不足,90%以上的化肥由生產企業自己存儲。雖然少數農民也嘗試著提前備肥,但提前量和備肥量都很少,絕大多數農民還是習慣于等到用肥季節到來時,再集中采購化肥。缺少大中型經銷商的參與,化肥生產企業的倉儲壓力、資金壓力和經營風險陡然增大,迫使其在用肥淡季時,為了回籠資金,不得不持續降價,甚至不惜賠本銷售。而當用肥旺季到來時,雖然農民集中采購會推動化肥價格短時間內突然上漲(如今年3月中下旬的行情),但急于消化庫存的化肥企業,根本不敢像往年那樣有計劃地逐步提高肥價,而是“見好就收”地盡可能多地銷售化肥。為了搶奪客戶,擴大化肥銷量,許多企業甚至采取明漲暗降或明穩暗降的營銷策略,使化肥價格中樞不斷下移,在傳統用肥旺季到來時,出現銷量“旺”而價格“淡”的反常現象。
業內人士指出,受中國政府適時延長磷銨、尿素等化肥品種淡季時間,并從7月1日起,大幅提高了化肥鐵路運價,以及資源稅征收標準可能提高,引發煤炭、天然氣價格再度上漲,繼而抬高化肥生產成本等因素支撐,經過近期大幅下跌并已經觸底的化肥市場,在即將到來的用肥淡季,又可能反其道而行之,呈現銷量“淡”而價格“旺”的背離走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