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采取的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惠農政策,其力度之大, 農民受惠之多,為多年來少有。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以上,成為近幾年增長最快的 一年。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隨著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普遍上漲,在一定程 度上抵消了種糧直接補貼、減免農業稅等國家優惠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影響了農民的種 糧積極性。如何不讓惠農政策打折扣,又成為今年政協會上委員們關注的熱點。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段應碧委員擔心,隨著去年糧食增產,供給增加,2005年農 產品價格上漲的余地不大,價格對農民增收的貢獻會有所下降。如果農資價格持續上漲,農 產品價格又缺乏增長空間,無疑對今年農業生產是雪上加霜。 中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吳明熹委員建議,加強對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生產、流通、零售 各環節的全面檢查,查處利用運力緊張之機亂加價、亂收費問題;維護正常的糧食價格秩序, 也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政協農業組委員們在小組討論上談到農資問題時,發言十分熱烈。國家去年就及時出臺 了限價政策,但由于各部門協調等問題,成效不大。廠家漲價的理由是:原材料漲價,成本 增加。再說,有錢賺時搞最高限價,賠本時有最低限價嗎?水、電、天然氣、運輸部門則反 映:市場經濟,國有企業也自負盈虧,欠賬多,負擔重,總不能賠本經營。流通環節說,高 進高出,這是市場原則。農資漲價傷農,問題到底出在了哪兒? 委員們說,對于產、供、銷環節來說,要有大局意識,要認識到自己在經商的同時,是 在為農民服務,是在支援“三農”建設。農不穩,國不興。利潤要有,但不能“暴利”。對 于那些(xie)趁人之危,哄抬物價的個別企(qi)業和個人,國家有(you)關部(bu)門(men)一(yi)定要堅(jian)決打擊(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