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首頁 >> 信息中心 >> 植保資訊 >> 正文
國內化肥市場每日走勢評述
國內尿素市場動態簡報
上海市今年病蟲防治及2005年病蟲發生態勢分析
//chinaqfs.com 2005-3-19 14:53:34 瀏覽:

2004年,本市郊區種植水稻面積167.7萬畝、大小麥42萬畝、油菜45萬畝,病蟲的自然發生程度總體為大發生。其中水稻縱卷葉螟大發生;白背飛虱、稻惡苗病偏重發生;褐飛虱、二化螟、大螟中等局部偏重發生;稻紋枯病、麥類赤霉、麥蚜、油菜菌核病中等發生;條紋葉枯病、稻曲病、三化螟、稻象甲、麥類白粉病為偏輕發生;稻瘟病為輕發生。農田雜草中等偏重至大發生。全市病蟲草發生面積為2700萬畝次,適期防治3000.0萬畝次,得到了較好控制,共計挽回糧食損失23.01萬噸。為郊區奪取豐收作出了積極貢獻。現將本年度糧油作物病蟲發生和防治,以及2005年病蟲發生趨勢簡述如下。
  一、糧油作物病蟲鼠發生概況與原因簡析
  (一)、水稻病蟲發生情況與原因簡析
   1、稻縱卷葉螟
  發生特點:遷入期早、發生量高、為近10年來第二個重發年,達大發生程度,發生面積為503萬畝次。其中四(2)代(遷入代)始見期在6月16日(燈下),稻田始見6月20日,始見期與常年相仿,但蛾峰比常年提早了8天左右。峰期日每畝蛾量一般地區為1200~2500頭,高發地區3800頭以上,田間卵量一般地區平均每畝1.35~3.02萬,最高10.8萬粒(崇明中興鎮),與大發生的2003年(2.1~3.8萬粒)基本相近。五(3)代稻縱卷葉螟于7月20日開始上升,主峰出現在7月23-27日,一般地畝蛾量在1630—3950頭(常年1800—3200頭),重發區達5000頭以上,每畝卵量為7.5-9.2萬粒,高發區在18.6-61.0萬粒,高發區的畝卵量接近特大發生的2003年。六(4)代四代縱卷葉螟蛾峰于8月16日上升,8月19日進入高峰,大部地區日畝蛾量在1800~2800頭,沿江、沿海地區達5000頭以上,最高達1.8萬頭(南匯航頭鎮),平均畝蟲量為2.13萬頭,每畝卵量一般為5.2~7.8萬粒,高發區12~20萬粒,最高田塊畝卵量為94.4萬粒(寶山區羅店監測點)。
  今年稻縱卷葉螟的遷入量和田間發生量如此之高僅次于2003年,分析認為主要有二個方面:一是前期發生量高,殘蟲基數絕對量增高,后期危害加重。2004年遷入代,即四(2)代為1993年以來第二個重發年,雖進行了狠治,由于蟲量高,絕對殘留量要比常年高出3~5倍。據奉賢、崇明等區(縣)調查,一般防治田的每畝殘蟲量仍在1500~4000,防治效果差的田殘蟲量達5000頭以上,再加上五(3)代發生期又有蟲源遷入,使五(3)代和六(4)代自然危害更重。二是防治稻縱卷葉螟主藥防效降低。根據寶山、南匯、崇明等區(縣)2003年對四(2)代和五(3)代縱卷葉螟防治效果測定,每畝用90%殺蟲單50克或18%殺蟲雙250ml常規用量下,防效為70%左右,加50%用量防效為90%左右。今年由于發生量大,在加倍用量下,局部地區仍有1-2%縱卷葉螟的白葉率。
   2、螟蟲
  發生特點:越冬基數高、發生期早,危害程度比前三年減輕,發生面積約860萬畝次。其中三化螟110萬、二化螟420萬、大螟330萬畝。冬前調查,三螟總量為6345.8,為1990年以來第二個高殘留年。冬后4月中旬調查,有效殘蟲量平均每畝為4848.3頭(幅度361—8283.6頭),其中三化螟299.7頭、二化螟3382.5頭、大螟1166.1頭。田間有效越冬蟲量雖然比2002年和2003年減少,但為1990年以來第三個高發年。通過農業防治和科學化學防治,分蘗期枯心率普查結果,重發區枯心率在為0.1~0.3%,一般地區無查見枯心苗;穗期定案考查結果,重發區白穗率為0.03~0.09%,一般發生區為0.03以下。但防治不到位的田塊一代二化螟危害枯鞘株率4%,幅度2.5~6.7%,穗期漏防田和視察圃內白穗率達3~5%。
  二化螟:中等發生,局部偏重。今年一代二化螟燈下始見期為4月18日,與常年的發生期提早了二天。至6月21日已出現五個明顯蛾峰,時間分別在5月15~17日、5月20~23日、6月3~5日、6月10~12日、6月19~21日,峰期日單燈誘蟲量為80頭,幅度47~132頭,卵孵期在5月下旬至6月20日。6月2—12日調查,全市水稻秧田和早播直播稻卵塊平均每畝4~8塊,比2003年每畝25~35塊,減少了80%左右,比常年(1998~2003年)每畝60塊明顯減少,晚播秧田和大面積直播稻田見卵塊。二代二化螟燈下出現了四個蛾峰,分別在7月11~14日、7月21~25日、7月28~29日、8月17~20日,峰日蛾量一般為25頭(幅度15~36頭),與前四年的發生期和發生量相仿。三代二化螟蛾峰于9月14~20日,峰日蛾量一般為60頭(幅度29~137頭),比常年的41頭明顯增加。
  三化螟:中等偏輕發生。發生區主要集中在崇明、浦東和南匯的沿江幾個鄉(鎮),程度為偏輕發生。今年一代三化螟燈下始見期為5月15日(南匯),主峰期在5月18~26日,與常年的5月13~31日偏晚約5天,峰期日單燈誘蟲量為28頭,與常年的43頭明顯減少。卵孵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也與前四年偏晚5天左右。三代三化螟蛾峰出現于8月19~21日,發生期與前三年基本相同,至8月20日,發生區單燈累計誘蟲量為61頭,比2002年和2003年同期的736頭和112頭明顯減少,卵孵期在8月25~29日。
  大螟: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程度重于前5年同期。一代始見期為4月20日,與歷年相仿,燈下蛾峰出現在4月29~5月11日,比去年早7天,峰日蛾量為63頭。據寶山區4月20日至8月20日燈下監測,2004年的誘蟲總量為920頭,是前五年(385.5頭)的2.39倍。三代大螟發蛾始期在8月9日,高峰期在8月16~20日,峰期累計蛾量71頭,是2002、2003年發生量的二倍左右。
  今年冬前螟蟲基數雖然較高,但危害程度很輕分析認為:第一、今年由于各地區狠抓了農業防治措施,采取了春季耕翻和推遲播種等措施,植保部們還積極采取狠治一代螟蟲的化學防治策略,有效地壓低了一代有效蟲量。二代、三代螟蟲發生時,各地也決不松懈,狠狠抓住了適期防治,使二、三化螟的危害程度比前三年明顯減輕。而大螟由于目前沒篩選出較理想的藥劑,發生程度逐年加重。
   3、稻褐飛虱
  發生特點:遷入峰多、遷入量高,中期發生量高,發生程度中等,局部偏重,發生面積為320萬畝次。四(2)代褐飛虱燈下始見期為5月16日(寶山站),始見期與常年相仿,至7月13日已出現三個明顯峰,峰期日單燈誘蟲為124頭,單燈累計誘蟲量一般為450頭左右,最高頭527(南匯站),比前五年同期的505頭略高。峰期(7月8日)田間調查,平均每畝卵量3.8萬粒,最高24.75萬粒,比前五年平均值的3.2萬粒略高。五(3)代和六(4)代褐飛虱由于在7月上旬防治白飛虱時進行了兼治,以及在8月中旬進行了防治,大面積水稻田發生量少,一般畝蟲量為2.8~5.2萬頭,控制在防治指標(五(3)代15萬頭/畝和六(4)代20萬頭/畝)以內。但四代褐飛虱發生期的9月上中旬普查,在崇明、南匯、奉賢部分鄉鎮的漏防田,畝蟲量達120~200萬頭,并在10月中旬出現了枯死點,全市折實枯死點面積300m2。
   4、白背飛虱
  發生特點為:遷入期早、遷入量高、田間蟲卵量與前五年明顯提高,程度為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為167萬畝。據各測報點燈下監測,今年二代白背飛虱燈下始見期為5月17日(南匯站),至6月28日已有二個明顯的遷入峰,時間在6月17~20日、6月25~28日,峰期日單燈誘蟲為40頭左右。6月28日-7月1日調查,田間平均畝卵量為122.3萬粒,幅度58.80~236.5萬,燈下蟲量與前五年相仿,田間蟲卵量比前五年略高。
   5、稻紋枯病
  發生特點:始見期早,前期上升慢,后期上升速快,田塊之間差異大,發生程度為中等,發生面積167萬畝。發病中心于7月13日始見,比常年早4天,7月中旬平均病穴率為3%,病株率為 0.69%,重發田病穴率為8%,病株率為1.33%。。8月中旬起病情開始迅速上升,到8月下旬田間病穴率在12~16%,最高36%,病株率在6~9%。9月后病穴率和病株率分別在23%和12.5%。最終自然病穴率、病株率、病情指數分別為24.5%、12.2%和3.8。比前8年的病穴率31.5%、病株率15.2%和病情指數4.2明顯減輕。今年水稻紋枯病發生程度比前8年輕的原因主要是7月上旬至8月下旬總雨量在196.5毫米,比常年的318.4毫米少了38.3%,加上6月下旬至7月下旬病情擴展階段,超過35℃的高溫日有18天,氣候干燥,氣溫較高,抑制了病情發展。8月中旬后雖然受臺風外圍影響,有多次降雨過程,但持續時間較短,田間也沒有澇、漬發生。
   6、條紋葉枯病
  條紋葉枯病為突性病害,全郊區抽查7133畝水稻田,發生面積為2873畝,占總調查面積的42.88%,發生程度為中等偏輕。其中,病株率50%以上面積為2.5 畝,最嚴重田病株率達95%;病株率30~50%的面積為4.5 畝;病株率10~30%面積為36.3畝;病株率5~10%面積為71.8 畝;零星發生面積為2757.9畝。而2003年調查時,僅為局部地區零星發生,也末造成產量損失,上升速度之快為歷史罕見。
  根據調查初步分析,本市載種的水稻品種幾乎均感病,但品種間發生程度有一定差異。發生較重大部份為早熟品種,如蘇滬香粳(2369)、閔優香粳;發生程度一般的為普通常規品種,如嘉花一號、申優四號、98110等品種,發生特別嚴重是一些試種品種,如99983、9934、9964、9915等,發病株率達10%以上,發生較輕的品種為寒優湘晴。
   7、稻瘟病和稻曲病
   (1)穗頸瘟為輕發生,為近8年來較輕一年。僅在局部地區一些農戶由于不注意施肥和種植了感病品種,有零星發生,發生面積約20萬畝。據各區(縣)定案考查,常規稻田穗頸瘟的自然發病株率一般為0.2%以下,雜交稻的穗頸瘟自然病株率為0.4%以下,最重發生田自然穗頸瘟病株率不到2%。分析認為,今年9月上中旬雖然雨日(11天和雨量143.5毫米)比常年(8天和113.5毫米)偏多,但以過陣性下雨為主,沒出現24小時以上連續降雨過程。
   (2)稻曲病的自然發生程度與前六年平均明顯減輕,程度為中等偏輕,發生面積為50萬畝。據定案考查,一般地區自然病穗率在0.3~0.8%,雜交稻為0.6~1.1%,后期穗肥重施田塊發生較重,病穗率2%左右。
   8、惡苗病和稻象甲
  (1)惡苗病:自然發生程度為偏重,發生面積為150萬畝。一般常規品種自然病株率在10~16%,感病品種自然發病率20%以上。大面積上經種子處理后,發生很輕,病株率在0.5%以下。感病品種經種子處理后,防效雖達90%以上,但株發病率仍在1-3%,嚴重田達5%左右。
  (2)稻象甲:發生期偏早、發生量比前三年略低、發生程度為偏輕,發生面積為120萬畝,占全市水稻總面積的80%。平均每畝活蟲數為1.13萬頭,比常年(1990-2003年)2.58萬頭減少了一半,幅度為0.2-3.68萬頭,最高田塊為5.16萬頭,發生區通過推遲播種和藥劑有效防治,無出現斷苗現象。
  (二)、麥類病蟲
   1、赤霉病:中等發生,發生面積42萬畝。平均病株率為26.00%,幅度16~41%。
   2、白粉病:偏輕發生,發生面積為35萬畝。平均病株率14.1%,幅度5.2~53.0%。
   3、麥蚜:中等發生,發生面積為42萬畝。平均有蚜株率42.5%,百株蚜量為320頭,幅度56~620頭。
  (三)、油菜菌核病:中等發生,發生面積45萬畝。平均病株率18.6%,幅度11.2-30.1%。
  今年麥類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發生中等主要原因是麥子揚花期至灌漿期,以及油菜開花至結夾期,降水量比常年稍多。據氣象部門監測,4月1-30日平均氣溫16.1℃,比常年高出1.4℃。雨量98.1mm,較常年偏多9.6 mm,較利于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的發生。
  (四)、草害發生與防治情況
  全市二麥、油菜播種面積97.0萬畝,雜草自然發生程度為4~5級,草相以日本看麥娘、硬草、網草、棒頭草、大巢菜、豬殃殃六大惡性雜草為優勢種。麥田和油菜田化除約占播種面積的76.2%,化除后田間殘留的禾本科雜草以日本看麥娘、網草、硬草為主,雙子葉以豬殃殃、大巢菜為主。水稻種植面積167萬畝,雜草自然發生程度直播稻為4~5級,拋秧、移栽田為3~4級,主要雜草以稗草、千金子、鴨舌草、陌上菜、矮慈菇等。化除后田間殘留雜草以矮茲菇為主。化除面積占率98.3%,通過化除,有效地解決稻田的草害,使重草田比例控制在1%以下。共計挽回糧食損失7.53萬噸,其中挽回稻谷損失6.57萬噸,麥子0.96萬噸。
  二、病蟲預報程度與實發情況原因分析
   1、病蟲預報程度與實發情況2、預報程度與實際發生情況誤差的原因分析
  今年稻、麥、油病蟲的預報準確率為94.0%,比往年的92-93%,提高了了約1~2個百分點。雖然準確率比往年提高,但有4個病蟲誤差了1個級,3個病蟲吳差了0.5個級。即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稻象甲水稻的三病一蟲,實際發生情況比預報程度降低了1個級。分析結果,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發生程度與天氣密切相關。根據氣象資料分析,今年7月上旬至8月下旬總雨量在196.5毫米,比常年的318.4毫米少了38.3%,加上6月下旬至7月下旬病情擴展階段,超過35℃的高溫日有18天,氣候干燥,氣溫較高,抑制了病情發展。8月中旬后雖然受臺風外圍影響,有多次降雨過程,但持續時間較短,田間也沒有澇、漬發生。因此,紋枯病發生比預計減輕。水稻抽穗期的8月下旬以晴好天氣為主,溫高氣候干燥,在9月上中旬雖然雨日(11天和雨量143.5毫米)比常年(8天和113.5毫米)偏多,但以過陣性下雨為主,沒出現12小時以上連續降雨過程,使稻瘟病和稻曲病菌的侵入機率降低。因此,稻瘟病、稻曲病也比預計的減輕。稻象甲由于大部地區推遲了播種,避開了危害高峰期,自然危害減輕。
  三、病蟲防治情況
   (一)、領導重視,保證了病蟲鼠防治措施落實
  多年來市農委和市農林局領導非常重視植保工作,特別是2001年螟蟲大發生后,經常詢問病蟲發生和防治情況,在病蟲防治關鍵階段以市農委或市農林局發文、發明傳電報等方式發布病蟲防治工作。為了做好2004年病蟲鼠監測和防治工作,市農技中心年初專門召開全市植保工作會議,強調了植保工作在農業中的作用和任務,并制訂了2004年度工作計劃。為了提高郊區鄉級植保員的技術水平,以及農民的種糧技術,2004年市、區(縣)二級共同舉辦水稻病蟲草發生與防治技術培訓班16期,參加人數700人次以上。為整體提高全市的植保技術工作和病蟲防治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二)、認真制訂防治策略、措施到位
  針對本市水稻栽培以直播、拋秧稻為主,以及水稻縱卷葉螟、飛虱、螟蟲(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猛增的情況,本市在年初就水稻病蟲發生趨勢和防治策略進行了研討。并制定了一套以防治水稻螟蟲為主的整體綜合治理方案,使防治病蟲工作能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同時根據多年來對新農藥試驗、示范結果,推存了24個農藥新品種為本市主用產品,使防治效果好、毒性低、殘留少的好藥劑在本市得到了很快推廣。
  今年水稻病蟲防治進行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農業防治螟蟲。主要包括春季對稻樁田耕翻和推遲水稻播種期。各區(縣)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了耕翻,消滅了大部份越冬蟲源。同時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均采取了適當推遲播種,達到了避螟目的。
  第二階段對秧田和早播直播稻防治螟蟲。時間在6月初至6月中旬,對移栽稻秧田和早播直播稻田的一代三化螟和一代二化螟前峰進行防治,防治面積約22萬畝。
  第三階段對四(2)代縱卷葉螟防治。防治四(2)代前峰時間在7月5~7日,兼治稻薊馬、白背飛虱,防治面積150萬畝。防治四(2)代后峰時間在7月18~22日,面積155萬畝。
  第四階段防治五(3)代稻縱卷葉螟為主,挑治三代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紋枯病。第一次7月30日~8月3日進行普治,防治面積為167萬畝。第二次對五(3)代稻縱卷葉螟后峰于8月18~22日進行,兼治二代螟蟲和紋枯病,防治面積約167萬畝。
  第五階段為水稻破口期總體防治。防治時間在8月底至9月上旬,對六(4)代稻縱卷葉螟、二代二化螟后峰、三代三化螟主峰、紋枯病防治,由于今年六(4)代縱卷葉螟發生重、峰期長,基本上防治了二次,防治面積310萬畝次。在三代二化螟發蛾量較高地區在9月20~25日進行防治,面積約45萬畝。通過這五次關鍵性防治,全郊區病蟲危害均控制在經濟損失水平以下。
   (三)、防治效益分析
  從今年水稻全生育期防治病蟲的用藥情況統計,每畝投入農藥費為41.75元,防治用工19.65元,合計每畝費用61.40元。通過控制病蟲草后每畝挽回稻谷130.22公斤,以稻谷每公斤商品收購價1.80元計,折合人民幣為234.39元,按全市167萬畝單季晚稻統計,共挽回糧食21.75萬噸,折款3.91億元。麥子1.26萬噸,折款1764萬元,投入與產出比(經濟效益)為1:3.82。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2005年病蟲發生趨勢
  根據冬前越冬基數調查,結合氣象資料及我市的耕作制度綜合分析,預計2005年本市糧油作物病蟲害總體發生趨勢為偏重程度。其中水稻縱卷葉螟大發生;白背飛虱、紋枯病中等偏重發生;二化螟、大螟、惡苗病、麥類赤霉病中等發生,局部偏重;褐飛虱、稻曲病、條紋葉枯病、油菜菌核病中等發生;稻象甲、稻瘟病、小麥白粉病中等偏輕發生;三化螟輕發。
   (一)水稻病蟲
   1、稻縱卷葉螟:自1990年以來,稻縱卷葉螟每年均達中等以上發生程度,其中大發生的概率超過50%。2003年起由于防治縱卷葉螟的主藥殺蟲單防效降低,南方早稻面積擴大,使縱卷葉螟遷入量大。預計2005年四(2)代為偏重等發生,五(3)代為大發生,六(4)代為偏重發生,發生面積165萬畝。
   2、稻飛虱:主要是白背飛虱和褐飛虱。其中,白背飛虱:近年有加大遷入量和加重危害的趨勢,1999—2004的六年中均達偏重至大發生程度,預計2005年白背飛虱尚處在遷入高峰時段,發生程度為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約150萬畝。褐飛虱:近幾年由于吡蟲啉類藥劑的推廣,加上雜交稻及粗桿型水稻面積的擴種,褐飛虱的自然發生程度在中等,局部偏重。預計2005年褐飛虱的發生程度為中等,沿江、沿海為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約165萬畝。
   3、稻螟蟲:主要是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根據12月上旬調查,三種螟蟲的平均越冬基數為3627.42頭(其中二化螟2004.06頭、三化螟166.98頭、大螟1456.38頭),幅度92.12~6606.0(青浦)頭,比去年的6345.3頭,減少了42.83%,但比常年(1990-2004年)的1695.66頭,增加了2.1倍,其越冬有效蟲量為1990年以來第五位。預計2005年三化螟輕發生,局部中等,二化螟、大螟為中等,局部偏重發生,三種螟蟲發生面積分別為60、165、165萬畝。三化螟呈下降趨勢,二化螟發生量波動性大,大螟呈上升趨勢。
   4、紋枯病:近年本市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和拋秧稻,其栽培以稀植方式,對推遲紋枯病發生起有一定的作用。預計發生程度為中等偏重,發生面積為165萬畝。
   5、稻象甲:預計2005年發生程度為偏輕發生,發生面積為130萬畝。
   6、稻瘟病:目前我市大面積推廣的水稻品種,對稻瘟病抗性較強,但有一些品種經多年種植已表現出抗性減弱。預計2005年發生程度為中等偏輕程度,發生面積約30萬畝。
   7、稻曲病:2005年本市將繼續推廣對稻曲病抗病均較弱的寒優湘晴、嘉花一號、98110等優質品種,預計2005年的自然發生程度中等,感病品種為中等偏重發生,發生程度重于2004年。
   8、條紋葉枯病:近年呈突增態勢,根據2004年全市抽查,已有40.28%水稻田發生條紋葉枯病,個別田塊發病株率達30%以上,而2003年調查時,僅為局部地區零星發生,也末造成產量損失,上升速度之快為歷史罕見。預計2005年發生將明顯重于2004年,發生程度為中等。
   9、水稻種傳病害:惡苗病是上海地區水稻主要種傳病害,常年自然發生株率15-30%。預計2005年水稻惡苗病的自然發生程度為中等,部分感病品種為偏重發生,自然株發病率在15-25%,發生面積為130萬畝。
   (二)麥類病蟲
   1、小麥赤霉病:上海地區主栽的小麥品種,對赤霉病的抗性均較差,再加上小麥抽穗揚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上中旬,而這一時期降雨概率在70%左右,且常有連續2天以上的暖濕天氣出現。預計2005年小麥赤霉病為中等發生,沿海地區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為40萬畝。
   2、小麥白粉病:預計2005年發生程度將與2004年基本相等,發生程度為中等偏輕,發生面積為30萬畝。
   (三)油菜菌核病
  目前本市主栽油菜品種為滬油15、匯油50、92-13,2004年秋播種植面積約45萬畝。在1995-2004的十年中,大發生二年,偏重發生二年,中等發生四年,偏輕發生二年,中等和中等以上發生機率大于80%。預計2005年油菜菌核病的發生程度為中等,感病品種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約45萬畝。

【發表評論】 打印本文】 【關閉本頁】 【

相關信息
·植物病害病原物與防治藥劑 (2006-9-29)
·農藥越打越多 病蟲害未減 農業生產急需綠色植保 (2006-9-28)
·防治稻飛虱 專家提建議 (2006-9-27)
·湖北秋季蔬菜煙粉虱發生動態 (2006-9-27)
·烏魯木齊市2006年草原滅蝗工作順利結束 (2006-9-26)
·苯氧威防治儲糧害蟲的概況 (2006-9-26)
·硫氟磺酰胺、氟蟲腈和苯氧威3種餌劑對紅火蟻的防效初探 (2006-9-26)
·紅火蟻防控基本知識 (2006-9-26)
·康壯素在大棚草莓上的應用效果 (2006-9-26)
·紅火蟻的藥劑防治 (2006-9-26)

2004-2009©版權所有:農資網,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