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漲價,碳酸氫氨漲價,氯化鉀漲價……從去年底至今,農資價格持續不斷的漲勢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農民抱怨價格上漲太快,生產銷售部門也大倒苦水——

在昌北貨場,工人正在正在抓緊時間卸貨 本報記者周霖攝
價格:借勢而上
在經濟學中,供給和需求是決定市場價格的關鍵因素。2005年的農資市場價格上漲,是受到這兩股力量撞擊的結果。
大眾化的氮肥、磷肥和鉀肥,主要原料是天然氣、石油、煤炭、磷礦和鉀礦。然而,去年以來,國際市場上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的價格全面上揚,讓化肥生產企業如坐針氈。此外,磷礦價格上漲了30%,鉀礦價格每噸也上漲200元。
化肥生產成本大幅增長,企業又因為政府的限價政策,不能隨意通過市場的價格調節機制使之得到充分化解,生產積極性受到制約。業內人士認為:利潤是決定商品供給量的關鍵,生產企業無利可圖,直接影響到農資的供給量。運輸能力緊張也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供給。貴溪化肥有限責任公司黃光明總經理憂心地說:“我們的磷礦石主要來自云南和貴州,浙贛鐵路電氣化提速改造后,運輸能力十分緊張。由于原材料運不進來,企業一季度停產了20多天。目前,磷礦石儲備量也僅夠用一個星期。”
而在需求方面,受中央和省內一系列惠農政策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對農資的需求水漲船高。按照養分折算,今年我省化肥總需求將達100萬噸,而省內化肥生產能力僅有50萬噸,加上我省化肥淡季冬儲量很小,無法彌補供求之間的差距。
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加上其它因素,農資價格上漲不可避免。
政府:調價護農
價值決定價格,但有關部門擔心:如果完全任由市場機制來決定農資價格,農民無法承受;如果政府維持原有限價水平,企業不愿生產,供求之間出現巨大的缺口,又怕到時價格反而上漲更快,農民吃虧更大。
不漲不行,漲多了也不行。在市場機制之外,政府運行調控杠桿適當上調限價,在刺激供給的同時,抑制部分不合理需求,以避免供求缺口過大引發價格飚升,就成為當前有效維護農民利益的惟一選擇。
去年底,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五部委對年產合成氨30萬噸以上的生產企業上調出廠指導價;其中,尿素出廠中準價從每噸1400元上調到1500元,并允許上浮10%。部分化解生產企業的成本壓力,就是促成此次化肥出廠指導價調整的關鍵因素。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此基礎上,江氨和二化兩家省管企業尿素出廠中準價還可增加50元,出廠最高限價為1705元,比去年4月的每噸1540元高出165元。”
“去年4月,尿素市場零售價為每噸1620元;目前,已漲到1860元,高出240元。其中,出廠價的提升就達165元,占漲幅的絕大部分”,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從數字比較可以看出,今年的農資價格上漲,主要是國家為化解企業成本壓力,刺激市場供給,而上調了出廠中準價。但調價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盡可能維護農民利益”。
措施:多管齊下
除了政府調控因素,剩余的上漲部分從何而來?
“一部分是運費上漲帶來的,另一部分則是不規范的市場因素,如批發環節過多造成的”,這位負責人說:“對政府而言,農資價格調控要盡量抑制這些不規范因素;同時,從多方面入手,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避免成本負擔過多地轉嫁到農民身上。”
有關測算顯示:2004年,因農資價格上漲,我省農民早稻生產每畝增支14元,而來自各方面的補貼、稅費減免以及糧價上漲帶來的利益有172.19元之多。農資漲價對農民增收影響不大。但今年,隨著農資價格繼續攀高,對農民增收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3月21日,省發改委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大價格檢查力度穩定化肥等農資價格的公告》,宣布將在全省派出5個督導組,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價格檢查。之后,省發改委又發出了《進一步加強化肥價格管理的通知》。
在這一系列措施中,我省對農資價格的調控出現了兩個新變化。
變化之一:對農資價格實行分級管理。省級價格部門管理國務院價格部門管理范圍之外的尿素、磷酸二銨出廠指導價,省內有進口資格企業進口化肥的港口交貨價格及浮動幅度,全省化肥流通環節的經營差率;市、縣價格主管部門按分級管理原則對其它化肥品種出廠價格實行指導價管理,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公布當地的最高零售價。
變化之二:規定國產和進口化肥從出廠或從港口到零售,均不得超過兩道環節;超過的,其經營差率也只能從規定的差率內解決;只經過一道環節的,綜合差率最高不超過3.5%。流通環節發生的直接運雜費按照正常、合理的流向據實計算。此外,商家投機取巧不開票據,造成無法判斷其所處或所經過的流通環節,視為違規,并嚴肅查處。
此外,政府還在電價、運價等多方面對生產企業給予優惠政策,并對農資產品價格采取了更為嚴密的監管和監測措施,對價格違法行為高壓打擊。
令人欣慰的是,通過這一系列合理的調控手段,既刺激了有效供給,又保護了農民利益,實現了農資產品供求的基本平衡。目前,我省農資價格已出現穩中有降的走勢,在全國乃至周邊各省份中也屬于中等偏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