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興庭
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最近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隨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吉林省農民2005年擴大再生產的欲望指數下降了近4.2個百分點。
吉林省去年農民人均增加收入200余元,再加上糧價上漲,兩項合計,全省農民的非物質保證性增收達到了623.76元。但是,值得玩味的是,《吉林省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全省農民人均增收469.6元,這樣比較,2004年吉林農民不但沒有增收,反而減收154.16元。自國務院去年相繼出臺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和降低農業稅稅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來,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也使得去年糧食生產扭轉了自2000年以來連續4年減產的局面。但是,現在看來,糧食增產了,農民卻沒有增收。
糧食是一個國家正常運行的基礎性物質,事關國民的生存和國家的經濟安全,糧食問題可以說是一個戰略性的問題。而且糧食在經濟學上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供給彈性大但需求彈性卻很小。糧食價格的下降會引起供給的大幅減少,反之亦然。但是,十三億人民都要吃飽飯,價格再怎么上漲或下跌,國人對糧食的消費總會保持一個均衡的數量。正因為如此,糧食產量必須保持在一個穩定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國家必須長期保持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然而,這得依靠利益杠桿,只有讓農民有利可圖,農民才有種糧的積極性。可是面對這種“農民增產不增收”的“豐收悖論”,正因為糧食“供給彈性大而需求彈性很小”,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按道理說,去年糧食價格上漲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應該上升才是。是的,糧食價格是上漲了,但糧價走著漲,農資卻跑著漲。據報道,在吉林省長春市,種子價格上漲了50%,尿素價格上漲了23.2%,國產二銨價格上漲了16%,進口二銨價格上漲了20%,復合肥價格上漲了31.2%。不僅如此,在新一輪糧價上漲的背后,最終獲利最大的不是糧農,而是糧商,“種糧的喝湯,倒糧的吃肉”。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一家一戶式的分散經營使得其在市場中“話語權”極其微弱,甚至無權選擇糧食到底賣給誰。博弈角色的缺席,再加農民信息不靈通,又急于回收資金以備來年生產之需,使得農民在整個糧食流通環節中分得的利潤最少。
新華社早前曾播發了一篇調查《化肥漲價,到底肥了誰》。報道披露,化肥價格節節攀升,不但農民受損,而且化肥廠商也沒有真正獲利。原來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被一些中間環節“截留”,成為地方、部門利益。農資上漲背后是原來是“有形之手”在與民爭利。其實,筆者以為,對于農民來說,他們需要的倒不是國家能給多少補貼,能給多少優惠,這些不僅是暫時的,攤到九億農民身上,其實也少得可憐。農民更需要的是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這樣的要求本無可厚非,然而,他們卻遭遇來自四面八方的盤剝。在這種情況,農民的“生產性努力”一旦遭到其他“分配性努力”的化解,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焉有不降之理。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僅靠補貼,、優惠是不夠的,政府更重要責任的是營造一個“好的市場經濟”。三農專家溫鐵軍曾提出,“汝果欲支農,則功夫在農外”,誠哉斯言。(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