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農業部將馬鈴薯定為繼稻米、小麥、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糧作物至今,馬鈴薯的種植一直備受關注,而與之密切相關的土壤修復、科學施肥也是業界聚焦的重點。 6月9日到10日,“2017馬鈴薯高(gao)效種植與土傳病害防治(zhi)”研(yan)(yan)討會將(jiang)(jiang)在內蒙古(gu)烏蘭(lan)察布(bu)召開,烏蘭(lan)察布(bu)市農(nong)牧業局、內蒙古(gu)沃豐農(nong)業發展(zhan)有限公司(si)(簡稱“沃豐農(nong)業”)等單(dan)位以及業界專家代(dai)表(biao)將(jiang)(jiang)圍繞(rao)土壤改(gai)良、科(ke)學(xue)施(shi)肥、土傳病害生物防治(zhi)等話題展(zhan)開研(yan)(yan)討與對話。
“第四主糧”馬鈴薯種植面臨啥問題? 自2015年,中國正式啟動馬鈴薯主食化戰略以來,國家對馬鈴薯越來越重視。但在另一方面,近年來,由于過量施肥和不合理用藥造成土傳病害瀕發,土壤肥力下降,板結、酸化、鹽漬化和重金屬污染等因素直接影響馬鈴薯的品質,依靠傳統的施肥與種植模式來提升馬鈴薯單產已難以為繼。 業界專家也表示,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逐步擴大,優良品種與配套科學的栽培、施肥、病害防治、田間管理技術,是其優質高產的重要保證。 內蒙古馬鈴薯種植面積 1000 萬畝,其中烏蘭察布被譽為“中國薯都”,持續穩定的種植面積達 400 萬畝,“寒”和“旱”是制約內蒙馬鈴薯生產的兩大主要環境因素。 這種形勢之下,烏蘭察布市農牧業局聯合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定于 6 月 9 日~10 日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召開“2017馬鈴薯高產高效種植技術與病害防治”研討會,沃豐農業等企業、專家代表將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有效方法,推進馬鈴薯種植化肥農藥用量“雙減”目標的實現。 作為專門從事土壤改良、高產高效種植技術與產品研發的企業代表,沃豐農業方面對此次研討會有著極高的期待,“我們相信,會議的舉辦,必將為我國馬鈴薯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產品與技術支撐”。 據介紹,本次研(yan)討會企業代表與專家(jia)們將(jiang)圍繞土壤修復改良、科學(xue)施肥、病蟲(chong)害防治等(deng)馬(ma)鈴薯高產高效種植(zhi)技(ji)術(shu)等(deng)話題(ti)展開研(yan)討與對話交流(liu),為馬(ma)鈴薯產、供、銷與高效種植(zhi)搭建交流(liu)平(ping)臺,會期還將(jiang)邀請農業主管(guan)部門(men)、農業科研(yan)院所長期從事土壤改良、馬(ma)鈴薯高產高效種植(zhi)技(ji)術(shu)、病蟲(chong)害防治的知(zhi)名專家(jia)作專題(ti)報告。
研討會劃重點:土壤修復與科學施肥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當下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市場規模極為龐大,在各類土地資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狀況,耕地中更是有大約十分之一的面積為中度、重度污染。 而從整個農業發展角度來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又將土壤修復與科學施肥并列提升到更高層次,成為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助力。 隨著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不斷推進,針對馬鈴薯產地的土壤修復與科學施肥迫在眉睫,業界專家分析指出,國家這兩大戰略的同時并進給整個化肥行業帶來的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要求化肥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沃豐農業總經理頡紅濤對此深有體會,致力于成為“高端生物發酵菌肥領導者”的沃豐農業創造性地研發出了“四維增效”模式,并在此基礎上,于今年3月推出了新品——生物發酵菌肥系列“金豐樂”、氨基酸水溶肥系列“施旺寶”。 頡(jie)紅濤指出(chu),“‘四(si)維(wei)增效’模式是通過有機質、增效包、生物刺激素和菌種為土壤補充能量(liang),提供有益營(ying)養(yang)元素,讓作(zuo)物‘吃飽’還‘吃好’,還原農(nong)產(chan)品原生態味(wei)道。”

“微生物菌肥的研發推廣,有利于提升肥料利用率、促進作物根系生長、增加土壤有益菌群數量,可謂一舉三得。”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對沃豐新產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滿足種植戶需求,金豐樂系列產品包括加菌土壤調理劑,有機-無機復混肥、微生物菌劑,多種產品共同組成了一個最佳的“土壤解決方案”。 在頡紅濤看來,“不論是馬鈴薯,還是其他農作物,土壤修復與科學施肥必須同步進行”。 根據作物、土壤特性,沃豐農業遵循的是“營養+調理+修復的黃金比例”施肥理念,并研究出相同區域的不同作物黃金比例不同,即“四維增效”模式的黃金比例。概括來說就是:復合肥+有機肥+生物肥應搭配使用;速效+長效+功能肥料組合是有黃金比例的。 據悉,在(zai)本次“2017馬(ma)鈴薯高(gao)產高(gao)效(xiao)種(zhong)植(zhi)技(ji)術與病害(hai)防(fang)治”研(yan)討會上,沃豐農業將攜(xie)新產品(pin)以及土壤(rang)修復相關技(ji)術亮相,為推進馬(ma)鈴薯高(gao)產高(gao)效(xiao)種(zhong)植(zhi)建言獻策。
統計數據顯示,未來,馬鈴薯種植面積將逐步擴大到 1.5 億畝,年產鮮薯增加 2 億噸左右,圍繞馬鈴薯種植的土地修復與科學施肥問題也將一直存在,影響著我國農業的未來發展。 沃(wo)豐農業(ye)頡(jie)紅濤表示,作為(wei)一(yi)家(jia)肥料企業(ye),需(xu)要做(zuo)的(de)就(jiu)是(shi)要積(ji)極參與到國家(jia)的(de)土壤修(xiu)復(fu)(fu)、減(jian)肥增效方針中,借助(zhu)公(gong)司(si)的(de)創新(xin)(xin)技術,承擔(dan)起(qi)變(bian)鹽堿地為(wei)耕地、農戶耕地修(xiu)復(fu)(fu)等責任。關于土壤修(xiu)復(fu)(fu)、科(ke)學施肥,“2017馬鈴(ling)(ling)薯高(gao)產高(gao)效種植技術與病害防(fang)治(zhi)”研討會上(shang),沃(wo)豐農業(ye)等企業(ye)的(de)探(tan)索經驗或為(wei)馬鈴(ling)(ling)薯種植帶來(lai)全(quan)新(xin)(xin)的(de)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