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植物蟲害和土壤肥力是影響作物產量的兩個外在誘因。農藥的使用有效預防、摧毀、控制了“害蟲”;化肥,尤其是氮肥的使用,提升了土壤肥力,是亞洲糧食產量在綠色革命時期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0年,全世界的農藥銷售額預計超過400億美元,除草劑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此外,1961至2002年間,世界礦物肥料產量增加了近350%。近40年來,無機肥使用帶來了大約40%的糧食增產記錄。
敵人
2011年,由化肥流失造成的有毒赤潮覆蓋了三分之一的北美洲伊利湖。
由于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我們面臨著一系列最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包括土壤和水質酸化,地表和地下水資源污染,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加。通常,實際上只有不到1%的施用農藥能夠進入目標害蟲體內,剩余的則會造成空氣、土壤和水源污染。目前在中國,水稻、小麥、玉米的氮吸收有效率只有大約26%到28%,而蔬菜作物的吸收率不足20%,剩余部分則完全散失到環境中。
對農藥的過度依賴既損害了生態系統的平衡,也加劇了害蟲抗藥性的惡性循環。這又導致農藥開發利用的投資進一步增加,但蟲害造成的作物損失幾乎沒有改觀,目前基本與50年前相當,估計在30%到40%左右。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由于農藥使用不當而引起蟲災爆發次數增加。
此外,食物中的農藥殘留問題也令人擔憂。
前進之路
美國賓夕法尼亞的一個農場,雞的排泄物被作為肥料。移動的雞籠會載著雞把它們送到農場的每個角落,這樣可以防止糞肥滲透到附近的切薩皮克灣。
目前面臨的(de)挑戰(zhan)是(shi),要放棄現有(you)不(bu)可(ke)持續的(de)生產方(fang)式,轉向(xiang)土地營育的(de)生產方(fang)式,并利用(yong)生態系統方(fang)法來解(jie)決蟲害(hai)問題,為作物生產可(ke)持續集約(yue)化(hua)提供堅實的(de)基礎。這也(ye)正是(shi)糧農組(zu)織(zhi)努力的(de)方(fang)向(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