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穗期是赤霉病、白粉病、蚜蟲等多種病蟲集中危害的重要時期。據4月2日全省植保系統網絡會商及4月7日專家會商,預計我省小麥穗期病蟲總體中等至偏重發生,其中小麥赤霉病有偏重流行威脅。各地務必強化監測預警,堅持科學防治策略,強化宣傳發動和技術指導,全面主動打好以赤霉病、白粉病、蚜蟲為重點的穗期病蟲防治攻堅戰,全力控制病蟲危害,確保夏糧豐產豐收。
一、發生趨勢分析
綜合分析小麥品種布局與抗性、病蟲發生基數、小麥生育進程及天氣趨勢等因素,預計全省小麥穗期病蟲將中等偏重發生,其中,赤霉病有偏重流行威脅,白粉病中等至偏重發生,蚜蟲中等、局部偏重發生,灰飛虱偏輕發生,一代粘蟲在沿江、沿海偏重發生,其它地區輕發生。
1、赤霉病。預計全省將偏重流行,蘇南、沿江、里下河、沿海及沿淮地區局部大流行,流行程度將重于去年。主要預報依據:一是感病品種面積大。目前我省小麥主栽品種普遍不抗病,高感病品種種植面積大。二是田間菌源充足。據各地3月底至4月初田間赤霉病菌源調查,蘇南、沿江、里下河、沿海部分地區普遍高于10%,通州、溧陽、宜興、靖江均超過50%,其中通州高達65.8%,稻樁子囊殼叢帶菌率大多為近10年來最高;4月8日,通州調查,子囊孢子成熟度指數為62.5,其發育進度與小麥生育進程較為吻合,菌源條件滿足大流行條件。三是生育進程不一。受去年秋季各地小麥播期差異大、晚播比例高,以及部分地區播后遇雨導致出苗不整齊等因素影響,在田小麥生育進程差異較大。從全省看,南北生育進程差異大,抽穗揚花期持續時間長,大面積抽穗揚花期生育期相差20天以上;從同一地區看,不同品種、不同播期的田塊小麥生育期極不整齊,丘陵部分地區圩區與山區、淮北部分地區稻茬與旱茬,生育期最早與最遲的田塊相差近一個月,即使同一田塊有的生育期也相差4-5天。造成易感病生育期拉長,增加了揚花期遇到高溫高濕和病菌侵染的概率。四是氣候條件無不利影響。據氣象部門預報,全省4月大部地區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滿足大于溫度15℃的病菌侵染條件;4月降水量偏多,全省降水呈階段性變化,前期偏多。其中蘇南偏多0-2成,淮北和江淮大部分地區較常年偏多2-5成。5月上中旬遇陰雨、霧霾等天氣概率大;據4月初各地苗齡調查分析,預計大面積揚花期,蘇南、沿江在4月中旬中后期,蘇中及沿淮地區在4月下旬,淮北地區在4月底至5月初。4月中旬至5月上旬自南向北將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為易感病生育期,只要出現降雨就會形成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有利于病菌侵染和擴展。
2、白粉病。預計中等發生,淮北、沿海及沿江部分地區偏重發生。預報依據:一是見病早。阜寧3月2日查見病株,較2014年早11天,3月底普查,病田率34.5%,平均病株率2.4%(0-25.0%)。至4月上旬,全省大部分地區均已見病,其中蘇州病株率1.1%(0-4.5%);響水平均病株率2.4%(0-32.3%)、平均病葉率0.5%(0-8.1%);靖江平均病葉率7.6%(0-20.5%),嚴重度6.4(0-32.4);豐縣系統調查,旱茬麥病株率4.9%,病葉率1.3%;大面積普查,病田率32%,平均病株率3.0%,平均病葉率0.9%。二是感病品種比例高。較感病的淮麥、煙麥、徐麥系列等在沿海、淮北等地種植比例高,揚麥15、16、寧麥系列等感病品種在沿江地區種植面積大;加之秋播播種量大,田間群體密度高,利于病害侵染和擴展。三是氣象條件有利。據氣象部門預測,4月我省氣溫偏高,后期以階段性降雨為主,對小麥白粉病擴展蔓延較為有利。
3、穗蚜。預計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主要預報依據:受降雨影響,當前蚜蟲發生基數明顯低于去年同期;另據氣象部門預報,4-5月全省溫度偏高,利于穗蚜繁殖和危害,4月下旬將進入蚜蟲繁殖盛期,蚜量將快速增長。
4、灰飛虱。預計一代灰飛虱偏輕發生。主要預報依據:4月初各地調查,大部地區越冬代灰飛虱平均畝蟲量在0.02-1萬頭,蟲量略低于去年同期。4月初系統調查,建湖2.16萬頭/畝,其中成蟲1.05萬頭/畝,若蟲1.11萬頭/畝;同期普查,蘇州每畝0.17萬頭;無錫每畝0.02萬頭;建湖畝均蟲量0.82(0.06-6.3)萬頭,大豐0.06萬頭/畝,響水畝均蟲量0.24萬頭,其中稻套麥1.3萬頭/畝,旋耕麥0.3萬頭/畝,旱茬麥0.008萬頭/畝。蟲量低于去年同期。目前灰飛虱處于高齡若蟲盛末期至成蟲始盛期,發育進度比去年略早,據4月2日響水調查,3齡占比4.5%,4齡占比31.8%,5齡占比34.8%,成蟲占比28.9%(其中長成占比19.8%,短成占比9.1%)。4-5月份溫度偏高,利于越冬代成蟲產卵與一代若蟲孵化存活,預計淮北部分蟲口基數高的地區可達中等發生。
5、粘蟲。預計一代粘蟲在我省蘇南、沿江、沿海中等發生,局部偏重,其它地區輕發生。主要預報依據:據各測報點調查,東海高空測報燈監測3月12日見蛾,見蛾期與常年相仿;通州3月9日草把查見卵塊,與去年相當,較常年早12-13天。截止4月7日,大部分地區百把累計誘卵量50-200塊,通州百把卵達545塊,如東283塊。目前正處于卵孵盛期至低齡幼蟲期,沿海、沿江、蘇南及里下河地區普遍查見幼蟲;而小麥將進入處孕穗至抽穗揚花期,長勢嫩綠,食料充分足,利于繁殖危害。
二、防治意見
小麥穗期以赤霉病為主的重大病蟲對小麥產量和品質影響大,危害重,穗期病蟲防治事關夏糧豐收和全年糧食生產大局。各地要切實做好監測預警,堅持科學防控策略,加強技術指導,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全力打贏以赤霉病、白粉病為主的小麥穗期病蟲防治總體戰。
一是強化監測預警。要加大對赤霉病、白粉病、蚜蟲等重大病蟲監測調查力度,增加調查頻率和范圍,準確掌握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田塊病蟲消長動態。要加強與栽培部門合作,積極開展小麥生育進程調查分析,及時掌握不同地區、不同品種小麥抽穗揚花時期,為分類指導提供依據;要加強與氣象部門溝通,及早把握小麥抽穗揚花關鍵生育階段的天氣趨勢,準確把握赤霉病等重大病蟲發生趨勢。要加強信息橫向交流及縱向匯報,認真執行好重大病蟲發生防治信息周報制、突發性災情實時上報制度以及信息網絡匯報制度,并及時將病蟲發生防治上報至本級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為準確預報和科學指導防治提供依據。
二要全力打好以赤霉病為主的穗期病蟲防治總體戰。堅持“預防為主,主動出擊”的防治策略,全力打好以赤霉病、白粉病、穗蚜為主攻對象,兼治粘蟲、灰飛虱等病蟲的防治總體戰;堅持“主動預防、適期用藥、藥肥混噴、一噴三防”的技術措施,以赤霉病的防治適期、即小麥抽穗揚花初期為穗期病蟲防治總體戰的首次用藥時期,并立足兩次用藥,即在第一次用藥后5-7天進行第二次防治;如小麥揚花初期遇雨,可選擇雨隙或搶在雨前用藥,藥后6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治,保證防治效果。要根據病蟲種類和抗藥性狀況,科學安排用藥品種,并注意交替用藥;對赤霉病,據近期浙江大學對我省小麥赤霉病菌抗藥性監測,我省淮南部分地區赤霉病菌對多菌靈抗性頻率高達30-50%,要停用多菌靈等苯并咪唑類農藥單劑,可更換戊唑醇、氰烯菌酯等單劑或復配劑,確保防治效果;對白粉病,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等藥劑;對蚜蟲,選用呋蟲胺、吡蚜酮、吡蟲啉、抗蚜威、啶蟲脒、高效氯氰菊酯等;對粘蟲,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菊酯類農藥或敵百蟲、乙酰甲胺磷等有機磷農藥或除蟲脲等進行噴霧防治。要用足藥量和水量,均勻施藥。上述藥劑施用時加入葉面肥或活力素,藥肥混噴,防病蟲、防早衰、防干熱風,保粒增重。
三要加強防治技術指導。要狠抓小麥穗期以赤霉病為主的病蟲防控的宣傳發動、輿論造勢和氣氛渲染,引起政府領導的重視和基層干群的關注,將病蟲防治組織發動上升為政府行為,調整廣大干群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防治覆蓋率,減少盲區和死角。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黑板報、明白紙等,以及12316手機短信、微信等形式,及時發布病蟲發生和防治信息,尤其小麥赤霉病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暴發性,而適期開展藥劑防治,不僅可有效降低病蟲危害損失,還可以促進小麥保綠延衰、保粒增重,一噴三防、一藥多效,要加大宣傳力度,堅決克服僥幸和惜本心理,提高防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防治關鍵時期,要結合農業部提出的“春季防病治蟲奪豐收行動”,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病蟲防治一線,指導農民把握適期,選對藥種,正確防治。
四要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要組織實施好“一噴三防”補助項目,今年省里統一采購了多·酮、氰烯菌酯和含戊唑醇或咪鮮胺復配劑三類農藥,全部用于防治赤霉病,請各地及早準備,規范采購、及時發放,確保適時用藥。要以“一噴三防”項目補助為平臺,積極扶持、引導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小麥穗期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確保實現大面積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在55%以上,高產增效創建示范區實現全覆蓋,確保將穗期病蟲危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