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尿素(su)
“一周行情” 被業內認可
自進入7月中旬以來,華東、華北地區農業用肥陸續開始,尿素價格也實現了預期的輪漲效果。隨著上述地區農業需求好轉,接連下滑近兩周的尿素價格得以止跌企穩,山東、江蘇、安徽等地的出廠報價更是出現了30-50元/噸的漲幅。但顯然國內廠商并沒有把這次價格反彈謹慎地作為行情操作,只是顧著漲價,盡可能地吸單。同時也無奈地稱本輪提價為“一周行情”,所謂“一周”指的便是施肥期,既然已明確支撐僅來自補倉需求,那么用肥一旦結束,就意味著行情也將隨之結束。
從實際操作來看,華東地區夏季用肥最先啟動。下游庫存不足引發了供求趨緊,再次成為廠家提價的動力,且效果斐然。華東尿素企業主流出廠報價很快便回到了1720-1750元/噸。然而,這種各地輪漲行情無疑有些三十六計中“敗戰計”的感覺,廠家雖有利潤,但并不值得稱道。而且在接下來的農業淡季行情中,行業仍將經歷更為嚴峻的考驗。至于后市尿素定價,無疑將是被動的。
農業淡旺季
出口態度不同
筆者近期看了一篇業內前輩余雷的文章《尿素反彈看天時》,他在文中提到“回顧今年(2015年)行情,國內尿素漲價哪次是因為國際市場漲價拉動的?沒有!”其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中國尿素體量龐大,國際市場根本不可能拉動,因此國內尿素漲跌的決定因素不是出口。對老余所稱說的:“后期的尿素仍然是內強外弱的局面,今年國際尿素價格的漲跌對國內影響微乎其微。”筆者只想以國內農業需求存在淡旺季來回應。實際上,尿素出口關稅僅是在2015年才取消了淡旺季制,改為全年統一關稅,而淡旺季的概念不能忽略。
據媒體統計:1-7月全國的農業尿素用量約占全年需求量的70%以上,特別是春耕期間。如果下游市場反饋為庫存不足,那么尿素價格便有支撐可言。回想今年2-5月,各地春耕市場尿素庫存明顯低于往年同期水平,這也就成為了尿素企業報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而在面對國際市場上半年招標采購的時候,內銷價格優勢較為明顯,可以說是中國尿素支撐著國際尿素價位。從印度上半年前三次尿素招標中也能看出,中國一直掌握著定價話語權。這份堅持確實來自行業對國內后市的看好預期,這期間國際市場雖沒有通過采購直接拉漲國內尿素,但廠商“每逢招標炒一炒”的做法也不能否定國際市場對內銷價格的影響。
簡單來說,國內農業處于旺季的時候,出口更像是“錦上添花”,有利的內需預期為尿素漲價提供動力,出口則帶來更高的提價空間。轉眼到了下半年,國內農業傳統淡季從7月下旬開始,持續到10月或更長。這段時間內,農業需求疲軟,工業需求有限,尿素市場供求預期過剩。工廠為解決庫存壓力,必然會降價促銷或提早吸單。此時的出口更像是“雪中送炭”,往年國內農業淡季期間,尿素企業跌價無利好可循之際,以尿素出口離岸價作為內銷定價并作為支撐的實例不在少數。
尿素出口
仍將被博弈
由于國內農業淡季的存在,尿素供求過剩的預期不可回避。即使行業已經盡可能做到產需同步下調,但控產畢竟有一定難度。對國內廠家而言,降價促銷早已提上了日程。從近期執行印度6月招標的情況便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回顧印度6月19 日的第四輪尿素招標,共達成了84.95萬噸尿素訂單。其中約有35萬噸貨源來自中國,離岸價大概在305-307美元/噸。當時國內農業旺季尚未結束,業內對這一低于內銷價的出口訂單并不看好。然而到7月中旬,很多廠商開始為這一訂單積極備貨,集港價可達到1650-1670元/噸。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態度轉變,顯然是因為除此印度訂單之外,貿易商最高的詢單集港價已降至1620元/噸以下。
面對“一周行情”的說法,以及高氮復合肥對6-7月尿素市場的沖擊,尿素企業對國內后市難有過高期盼。換而言之,上半年國內尿素定價確實持有“主動”,但下半年國內市場供求過剩預期或將讓定價轉為“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