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近期信息,尿素漲價了。對于生產商是好事,對于經銷商是動力,對于農民是噩夢。去年糧食還沒賣,種點什么呢?怎么種,怎么賣,怎么賣貴,都在迷茫。
有朋友說,玉米不值錢了,更要選擇好品種,用增產來彌補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道理不假,但是農民有沒有心情再賭一年的收入呢?
有報道稱農民工成為三四線城市購房主力,如果他們不在本地找工作,仍然外出打工,房子給誰住呢?老家的老人孩子能應付的起昂貴的居住成本嗎?所以房子賣出去,有人住才促進消費,促進經濟。歸根結底農民要多掙錢。
過年回家和老鄉聊得最多的是糧食賣沒,什么價?也有些頭腦靈活的詢問種點啥新奇特品種。這個問題著實不好回答,種的少了,沒人收,賣不出去;種的多了,價格上不去一樣不掙錢。太新的東西,市場認可度不夠,也是問題。
其實,讓農民種啥容易,種出來賣給誰,怎么賣貴有點難。隨著國家對土地流轉的鼓勵,更多的承包戶出現,在農產品價格下滑的形勢下,有些人寧可產品爛到地里也不收。集約化經營是很好,順其自然就是過度推進,在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的時候,會讓更多農民血本無歸。
有人說農民掙不到錢,農產品差價都讓中間商拿走了。這和信息不對稱有很大關系。有報道說2016年將有更多大數據共享,也不知道能否幫上忙。
春節回家,發現村鎮上出現了很多投資公司的招牌,如果真的能幫農民做好理財,確實可以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在經濟如此不好的大形勢下,那些機構怎么保證他們的產品能有10%以上的利潤呢?
不管怎么說,在掙錢難的情況下,希望農民朋友能夠向會種地的農戶學習,降低種植成本,盡可能多地種植雜糧、蔬菜,平時的生活起居盡可能多的實現自給,在富余的情況下到市場換些錢。盡可能和周邊的旅游做好結合,服務游客的同時增加收入,盡量不要有不勞而獲的思想,巨額回報的投資不信也罷。全社會都拿錢去投資獲得很高的收入,誰還種地,誰還做工。
希望2016年,更多真實的“三農”信息服務給農民,信息即是財富。另外和大家分享一個觀點,做一件事情,當5%的人同意的時候,就去做;當95%的人同意的時候就不要做了。同理,當身邊大多數人認為項目掙錢的時候,咱們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