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界期待已久的《農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國農藥工業協會于2016年5月26日在宜昌正式對外發布。《規劃》中明確了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下達了農藥行業“十三·五”期間行業發展目標和基本任務,為了延續“十二·五”行業發展良好態勢,順利完成行業“十三·五”規劃預定的任務和目標,新的《規劃》出臺了配套的產業政策和有力的保障措施。可以說,農藥行業未來的5年是充滿期待和機遇的,特別是隨著土地流轉加快,對作物全程解決方案需求增加,為農藥帶來了新的舞臺;農業現代化和規模化給農藥行業發展帶來新的驅動力,而非農業用藥也是新的增長點;借互聯網、大數據以及可溯源等信息的大勢,會派生更多的市場機會;另外,產業鏈的融合也是趨勢所向,植保飛防是農藥和無人機的融合,種衣劑是種子和農藥的融合,藥肥是農藥和肥料的融合,諸如之類市場新景象層出不窮,產業鏈的融合也給農藥產業帶來新的市場機會。
農藥工業“十三·五”規劃主要看點
1 節本增效,優化資源配置
堅定地淘汰落后產能,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業退出機制,淘汰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資源能源的生產工藝;農藥生產企業向園區集中,引導農藥生產企業發展循環經濟、鼓勵清潔生產,減少污染源,降低企業“三廢”處理成本;促進農藥原藥生產向工業園區轉移,優化資源配置。
2 延展產業鏈和構建產業集群
根據市場和資源條件,促進園區建設,形成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群體,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通過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組建大型農藥企業集團,推動形成具有特色的大規模、多品種的農藥生產企業集團。優化產業分工與協作,推動以原藥企業為龍頭,制劑加工依據市場、資源、物流適當布局,建立完善的產業鏈合作關系。
3 優化產業結構,用好企業的股權,激發資本市場的活力
提高行業準入壁壘,優化生產力布局,建立企業退出機制,實現有序競爭,促進農藥工業向生產要素優勢集中的區域發展,逐步提高產業集中度。逐步調整產業結構,使農藥生產向大型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優先支持具有競爭力優勢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鼓勵農藥生產企業向專業化園區集聚,促進形成配套設施齊全、管理水平較高的專業化園區。鼓勵農藥原藥生產企業和制劑生產企業以市場為紐帶,建立有效、常態的合作機制,促進原藥和制劑企業的健康和諧發展。強化企業主體地位,鼓勵通過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革等,實現企業大型化。
4 加大農藥技術創新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的創新能力。進一步完善農藥創制體系,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農藥創制品種的市場開發,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逐漸成為企業重要的發展戰略。專利作為知識產權領域的一項重要指標,與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關系最為密切,能夠反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十三·五”期間,在國內外競爭發展的新格局下,我國農藥企業需要更加重視專利在創新發展中的作用。
5 清潔生產,提高環保水平
開發和推行清潔生產工藝,大型企業主要產品的生產將實現連續化自動化。加大農藥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和技術集成的開發,加大重要農藥中間體和環保劑型專用助劑的開發。加強農藥“三廢”治理技術和設備的開發,提高原輔材料回收利用率,提高特殊污染物的處理能力。
6 保障農業生產,提高糧食安全
我國農藥工業的產品發展目標是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產品結構更趨合理,提高對農業生產的滿足度。高效、安全、經濟和環境友好的新品種占據國內農藥市場的主導地位。主要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7 提高我國農藥行業信息化水平,實現生產智能化
強化農藥生產者的責任,建立健全原材料、農藥原藥進貨和檢驗記錄、出廠檢驗記錄,推進農藥生產企業二維碼體系建設等,實現農藥生產的可追溯管理;在優勢企業試點建設智能數字化車間,加快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促進集團管控、產供銷一體、業務和財務銜接等關鍵環節集成,實現智能管控。加快農藥等重點行業智能檢測監管體系建設,提高智能化水平。
8 加強企業國際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境外投資興業
制定積極的財稅政策,支持國內企業境外投資,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中國化工集團收購先正達已經達成初步的意向,具體細節還在商討中,此次收購中國化工集團可能有釋放和市場引領作用,未來可能有更多的企業走出國門,打開、占領農藥國際市場。
塑未來5年行業格局
依照新的《規劃》提出的思路,農藥生產企業集中度將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到2020年,農藥原藥企業數量減少30%,其中銷售額在50億元以上的農藥生產企業5個,銷售額在20億元以上的農藥生產企業有30個,排名前20位的農藥企業集團的銷售額達到全國總銷售額的70%以上,培育2~3個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建成3~5個生產企業集中的農藥生產專業園區,到2020年,力爭進入化工集中區的農藥原藥企業達到全國農藥原藥企業總數的80%以上;農藥創制品種累計達70個以上,國內排名前十位的農藥企業建立較完善的創新體系和與之配套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創新研發費用達到企業銷售收入的5%以上;農藥全行業的研發投入占到銷售收入的3%以上;特殊污染物處理技術進一步提高和完善,“三廢”排放量減少50%。農藥產品收率提高5%,副產物資源化利用率提高50%,農藥廢棄物處置率達到50%。
表1 我國農藥行業的現狀和“十三·五”規劃目標
指標 |
現狀 |
“十三·五”規劃目標 |
企業數目 |
>2000個 |
— |
原藥企業 |
692個 |
500個 |
原藥企業入園比例 |
46% |
80% |
銷售額50億元以上的農藥生產企業 |
0個 |
5個 |
銷售額在20億元以上的農藥生產企業 |
15個 |
30個 |
前20位農藥企業集團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 |
15.6% |
70%以上 |
創建集中的農藥生產專業園區 |
— |
3~5個 |
培育銷售額超過100億元擁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
— |
2~3個 |
農藥創制品種累計達 |
50個 |
70個以上 |
創新研發費用達到企業銷售收入 |
1%~2% |
5%以上 |
農藥全行業的研發投入占到銷售收入 |
1% |
3%以上 |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 |
10% |
50% |
產量收率提高 |
3% |
5% |
副產物廢物利用提高 |
15% |
50% |
農藥廢棄物處置率 |
20% |
50% |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部門,華通縱橫綜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