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產和銷售不足2萬噸,到年銷售
復合肥近20萬噸,2008年以來,企業以每年30%以上的增速快速發展,其中80%的產品都是新型穩定性肥料。”近日,昆明農家樂復合肥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章福告訴記者,短短幾年,企業已發展成為云南省最大的新型復合肥企業和明星企業,成為備受農民歡迎的“當家肥”。
與農家樂發展路徑相同,起步較早的山東施可豐、河北中嘉、新疆慧爾等企業也是采用了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的核心技術,以生產穩定性肥料為主打產品,發展成為新型肥料行業的佼佼者,打響了“施可豐長效肥”、“倍豐2006”免追肥、“農家樂一號”等一批肥料知名品牌。
“沒有中科院專家們的幫助,企業只能是‘小打小鬧’,很難發展壯大。”楊章福都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2006年末,農家樂的技術人員開始與研究所的肥料專家接觸,在他們的指導下,不到半年時間,便在云南市場推出了含有穩定性肥料技術的新產品。期間,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肥料工程中心主任石元亮和盧宗云研究員等專家遠赴云南,深入田間地頭,實地了解種植情況,總結出一整套適合當地農民使用的施肥方法,還及時調整企業的肥料生產配方,幫助企業制定產品推廣路線和營銷政策。
“企業之所以發展這么快,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提供的核心技術和研發的新產品深受歡迎。僅在玉米種植上,施用我們研發的穩定性復合肥就可做到一次性底肥施用,不用再追肥,減肥不減產,農作物品質也得到提升。”提起穩定性肥料的性能與應用,盧宗云說,在東北地區使用穩定肥的農戶每畝地一次追肥用工成本減少50元,實際增收可達150元以上。
近年來,我國氮肥行業深受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的困擾,在
化肥生產和使用中又面臨著大氣和地下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而發達國家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肥料用量上達到頂峰后,即開始逐漸減少使用量。在此背景下,我國農業種植急需減少肥料用量并提升肥料品質。
“我國肥料施用面臨著使用量過大、區域不均衡、結構不合理以及有機肥利用程度不高等問題,研發和推廣新型穩定性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緩解這些問題。目前來看,新型穩定性肥料是最適合中國農民使用以及化肥零增長的肥料品種之一。”全國863農業領域主題專家、全國肥料與土壤調理劑標準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武志杰認為,穩定性肥料應納入到我國新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
作為一種新型緩控釋肥料,穩定性肥料是經過一定工藝加入脲酶抑制劑和硝化抑制劑,施入土壤使肥效期得到延長的一類含氮素肥料,可減少40%—60%的 nh3、n2o排放量,減少20%—30%的化肥施用量。該技術是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所自1954年建所以來,經過三代科學家潛心研究,從土壤農業化學、土壤酶學等基礎學科出發,與化學化工、機械等學科滲透、交叉、互補,采用生物化學途徑抑制土壤酶活性和硝化作用,使肥料達到長效、高效且環保的作用,開創了我國穩定性肥料產業化先河。2008年,該項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新型穩定肥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已成為發展最快、穩定性最好、產量最大、占比最高的新型肥料。“研究所非常重視成果的轉移轉化和應用推廣工作,長期堅持送科技下鄉,把最新科研成果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中,‘中科虹’穩定性長效肥和‘中科愛地’聚氨酸增效肥采用了研究所的原創技術,成果轉化15年來,始終保持國內市場的龍頭地位。”石元亮研究員介紹說,截至目前,穩定性肥料已占全國緩控釋肥料市場的80%以上,年產量達140萬噸,占全球產量的1/3,全國每年推廣面積3000萬畝,農民增收36億元人民幣。
為了更好地引導穩定性肥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2010年,由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發起,國內幾十家穩定性肥料企業與科研院所等聯合成立了穩定性肥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布了我國首個《穩定性肥料》行業標準。8月5日,中科院國際肥料科學中心將主辦“穩定性肥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年會暨國際肥料科學中心亞洲分中心成立大會”,國內外相關企業和技術人員將深入交流新型穩定肥料研究、生產和應用的最新成果,提升我國穩定性肥料產業在亞洲乃至世界肥料市場上的影響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