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省三代棉鈴蟲殘蟲基數調查,結合氣象預報和大秋作物長勢、歷史資料等綜合分析,預計四代棉鈴蟲總體將中等發生,其中棉田偏輕發生;玉米、花生、蔬菜、大豆等為主要為害作物,將偏重發生。發生期比常年偏早2-5天,落卵盛期為8月中旬末至9月上旬,幼蟲危害盛期為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預報依據:
1、三代殘蟲量基數偏高。據全省各地區殘蟲數量調查,三代殘蟲棉田平均為1.57頭/百株,為近5年來最高值(2013-2016年棉田殘蟲量分別為0.81頭/百株、1.12頭/百株、0.96頭/百株、0.77頭/百株)。部分地區殘蟲量較高,其中南大港區、武邑縣、辛集市殘蟲量分別為4.5頭/百株、4.2頭/百株、3.9頭/百株,均高于近年殘蟲量。其他作物田分別為玉米3.02頭/百株,花生3.21頭/百穴,大豆3.00頭/百撮,蔬菜2.84頭/百株,殘蟲量均高于近5年平均值(2013-2017年各作物田平均殘蟲量分別為玉米2.47頭/百株、花生2.56頭/百穴、大豆1.91頭/百撮、2.75頭/百株)。
2、三代幼蟲齡期發育較常年偏早。據各區域站8月6-8日殘蟲調查,1齡占5.19%, 2齡占13.07%,3齡占27.8 %,4齡占27.9%,5齡占20.38%,6齡占12.01%。4-6齡占60.25%,高于近年發育比率值。安新縣已于8月11日、定州市已于8月13日始見四代卵,始見期早于常年。
3、生態及作物條件利于發生。據調查,晚發遲衰棉田比率平均為10.09%,與常年相當低于上年,晚發遲衰棉田比例較低總體不利于棉鈴蟲在棉花上的發生,但玉米、花生、蔬菜、大豆等作物后期防治力度小,逐代累積利于棉鈴蟲蟲量的增多,成為重點為害作物。四代期間棉田外寄主作物將是防治重點。
4、氣象條件利于棉鈴蟲發生。據省氣候中心預報,
8月份我省除東部沿海地區接近常年略偏多外,其他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偏少1~3 成;氣溫較常年偏高 0.5~1.0℃。氣象條件總體利于棉鈴蟲的發生。
防治建議:抗蟲棉田百株有3齡以上幼蟲10頭;非抗蟲棉或其它作物百株累計落卵40粒或百株有低齡幼蟲5-10頭時,選用茚蟲威、多殺霉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進行藥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