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化肥是糧食的糧食,化肥行業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支農行業。長期以來,化肥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化肥企業肩負著支持農業發展的責任與使命,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近年來,化肥行業遭遇巨大危機:大型化肥企業頻頻虧損、舉步維艱。
2016年,氮肥、磷肥行業普遍遭遇滑鐵盧。氮肥行業虧損額猛增355%,磷肥行業也接近虧損邊緣。云天化、六國化工等大型國有磷銨企業出現嚴重虧損。六國化工是中國最早一批進行化肥市場化營銷的國企之一,其創立的駐點直銷模式至今仍是不少大型化肥企業學習的榜樣。云天化作為老牌國企,生產技術更是沒得說。記者曾走訪過云天化旗下的磷銨生產基地天安化工,該企業連續5年獲得磷銨行業能效領跑者稱號,在行業內僅此一家。市場營銷沒問題、生產技術也沒問題,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在利潤大降甚至虧損的背后,暗藏一個心照不宣的原因:國家多項優惠支持政策陸續取消,企業成本大幅上升。
化肥這個最有力、最鐵桿的支農行業,正在遭遇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誤傷。一方面,國家要把化肥生產企業推向市場,讓其公平公正地參與市場競爭,鐵路運費優惠、電價優惠、天然氣優惠、增值稅減免等系列扶持政策相繼取消;另一方面,化肥價格又受到有關部門的嚴格限制,出于支農惠農的考慮,化肥價格一旦在市場供需中上漲過快,相關調控政策必然接踵而至。
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拿掉各項優惠是讓企業公平自主地參與市場競爭,但企業卻不能公平自主地提高產品價格。數據顯示,中國現如今的尿素、磷銨價格與10多年前幾無差別;鉀肥噸價較6年前跌了1000多元,但運費卻漲了近一倍。肥企在國內市場不能隨意調整價格,在國際市場的交易也難完全自主。為了保證國內化肥供應,中國三元復合肥仍在征收20%的出口關稅。即便國際市場需求大、盈利足,那也不行,得優先保證國內供應,保證農業安全、糧食安全。
當前,農業供給側改革處于調整陣痛期,化肥行業也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期,化肥企業渴望國家在節骨眼上扶一把,別讓企業難上加難。
如今的化肥行業,可謂內外交困。
國內,化肥“零增長”政策落地,在總量受限的天花板下,企業在白熱化競爭中艱難洗牌。同時,農產品價格下滑、化肥價格低迷、環保核查收緊……
國際,磷銨、尿素產能陸續釋放,價格頻頻受到打壓,中國肥企國際競爭力日漸被削弱……
內憂外患下,化肥企業還面臨一個殘酷的現實:雖然身為支農行業,但稅收、運費、電價、補貼等優惠政策正一步步被取消,由此帶來的成本壓力,企業得扛著。今年3月至今,肥料供給側改革調研組相繼走訪了數十家國內大型化肥企業。面對舉步維艱的境遇,化肥行業渴望政府扶一把!
支農行業轉型慢增值稅改緩一緩
恢復征收增值稅,是近幾年對化肥行業影響最大的政策,也是本次肥料供給側改革調研中,企業普遍提及的痛點。
2015年9月1日,恢復增值稅的紅頭文件正式生效:對納稅人銷售和進口的化肥,統一按13%稅率征收增值稅,原有的增值稅免稅和先征后返政策停止執行。化肥企業的財務成本應聲提高,其中,大型礦、化、肥一體化基礎肥料生產企業受傷頗深。
據了解,有大量原料采購的復合肥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因原料采購可抵扣部分增值稅款項,受到的影響略小。而上游產業鏈已打通、一體化程度較高的中大型企業,其自有磷礦、合成氨、硫鐵礦冶煉副產硫酸等無法抵扣增值稅,直接造成了“一體化程度越高,成本越高”的尷尬局面。
當時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以64%二銨平均出廠價2650元(噸價,下同)為例,擁有磷礦資源的企業,抵扣增值稅后成本增138元;擁有磷礦+合成氨資源的企業,成本增225元;擁有磷礦+合成氨+硫酸資源的企業,成本增298元;無任何資源優勢的企業,成本增35元。本礦、化、肥一體化是為了降本增效,卻在恢復增值稅后企業成本大增。
2015年增值稅新政出臺之時,正值農業結構調整、行情低迷,化肥企業轉型遭遇瓶頸的關鍵階段。增值稅恢復征收后的2016年,化肥價格一跌再跌,農民購肥一拖再拖。面對國內外愈發白熱化的競爭,更多的基礎肥料企業只能掙扎在虧損邊緣。當時磷肥全行業接近虧損,大型磷肥企業云天化股份、六國化工等均出現虧損。氮肥行業在連續3年虧損之后,2016年虧損額更是大幅增長,當年1~11月虧損93.8億元,同比增加355%。借用一位大型化肥企業負責人的感言:在當時情形下,取消增值稅退稅可謂雪上加霜。
今年7月1日,增值稅政策再作調整,其中,納稅人銷售農藥、化肥、農機增值稅的稅率由13%降至11%。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化肥企業的負擔,多家大型企業負責人呼吁,進一步減免化肥增值稅,給支農行業多一些政策支持。
在化肥行業受創傷的同時,也有相關產業被誤傷,土壤調理劑即是一例。肥料供給側改革調研組走訪廣東大眾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時獲悉,化肥復征增值稅,原本應享受增值稅減免的工業廢渣制土壤調理劑企業也被一并征稅。
據介紹,大眾科技攜46項發明專利、16項新型專利,將工業廢渣(堿渣)經無害化處理生產土壤調理劑。在2015年9月1日之前,該公司土壤調理劑與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一起享受免征增值稅政策。但國家取消化肥增值稅優惠后,卻沒有明確廢渣生產土壤調理劑產品的增值稅政策,導致土壤調理劑企業被增值稅新政所“裹挾”。
據大眾科技負責人介紹,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的通知(財稅[2015]78號)中明確指出,增值稅即征即退的資源綜合利用名單目錄中,“三廢產品”———“廢渣”名錄中的“堿渣”被列入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該負責人認為,大眾科技的土壤調理劑產品是利用堿渣來生產農資產品,并已于2016年11月取得廣東省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協會頒發的《廣東省資源綜合利用企業認定證書》,應該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的優惠。
運費電價需細化鉀肥補貼求公平
肥料供給側改革調研期間,企業針對運費、電價及其他補貼的呼聲和建議也紛至沓來。其中,物流運費問題被磷銨和鉀肥企業反復提及。
據了解,由于資源稟賦的原因,磷肥、鉀肥一直存在產地與用地運距較遠的問題。磷肥主產地在磷礦富集的滇、黔、川、鄂等西南和中部省份,而磷肥的主要使用地卻在東北、西北等地,運距最遠達到4000千米。鉀肥也有類似問題,國產鉀肥企業主要在西北地區,而東北、東南是鉀肥的重要使用區,鉀肥從出廠到農田,運距上千千米。
據企業反映,近年來物流運輸優惠政策取消,大型磷肥、鉀肥企業運輸成本大幅提升。當前,大型基礎化肥企業要么虧損,要么處于虧損邊緣,無法消化這些新增成本,轉型步履維艱。據云天化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運費占據企業銷售成本的10%~15%。近幾年,從該企業到山東的運費成本增加了兩倍之多。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也表示,2010年以來,鐵路運費由168.56元漲至321.04元,而產品售價卻降低了1135元。鉀肥行業經營壓力巨大,2016年虧損面34.3%。多家大型磷銨和鉀肥企業呼吁:對磷肥、鉀肥等基礎性化肥產品,繼續實施運價優惠政策,支持大型基礎化肥企業走出困境。
還有大型企業建議,電價應采取更為合理的形成機制。“對實施電力直接交易的企業,不再繳納基本電費或降低基本電價,降低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的繳納標準;對余熱余壓資源綜合利用自備機組的企業,繼續給予不繳納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的政策支持。這將進一步發揮電改政策的紅利效應,真正降低企業的實際用電成本。”開磷集團董事長何剛說。
進口鉀肥的補貼問題也成為企業關注的重點。鹽湖股份負責人建議政府通過補貼調整,統籌好國產鉀肥與進口鉀肥的儲備。據介紹,進口鉀肥享受儲備補貼220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不公平競爭和對國產鉀肥企業的打壓。鹽湖股份負責人建議,國產鉀肥與進口鉀肥等比例倉儲并補貼。“要防止挫傷鉀肥企業的積極性。一旦國內鉀肥生產一蹶不振,國外鉀肥寡頭就會乘虛而入,壟斷中國市場,惡意抬高價格,引發農民少用鉀、不用鉀,加劇氮磷鉀比例失調的局面,威脅糧食安全。”這位負責人說。
此外,針對鉀肥資源稅、磷石膏綜合利用減稅等話題,企業也提出了中肯建議。鹽湖股份負責人表示,企業鉀肥資源稅從2008年至今已增加了一倍,在肥料供給側改革、民族鉀肥工業亟待振興的當下,希望國家在資源稅上給予實實在在的支持。多家磷銨企業也呼吁,針對磷石膏這一環境難題,國家應給予有力度的稅收支持。比如,擴大磷石膏綜合利用減免稅目錄,制定磷石膏“以獎代補”政策,降低磷石膏建材的物流運輸成本等。
復肥企業走出去關稅政策要給力
記者了解到,走出去已成為中國肥企踐行供給側改革的戰略選擇。然而,在氮肥、磷肥國際競爭力逐步走弱的形勢下,企業急需用富有科技含量的三元復合肥來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尤其是滿足“一帶一路”沿線東南亞國家的需求。但是,目前三元復合肥出口關稅20%,企業出口競爭力弱。
在復合肥出口方面,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連續3年保持第一大出口企業的地位。為了擴大國際市場份額,華昌化工在馬來西亞成立了合資公司,推廣以氯化銨、硫酸銨副產氮肥為主要氮源的配方肥料。“2017年起,中國取消氮肥、磷肥出口關稅,而氮磷鉀三元復合肥出口依然執行20%的從價關稅。”華昌化工總經理胡波呼吁,國家應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考慮降低甚至取消三元復合肥出口關稅。
近年來湖北新洋豐肥業股份有限公司不斷拓展國際銷售渠道,出口市場覆蓋五大洲近30個國家和地區。“三元復合肥出口征收20%從價關稅,導致我們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復合肥只能以二元復合肥為主。其實,國外種植戶對中國的三元復合肥也非常認可。”新洋豐副總裁趙程云說。
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毛國斌認為,站在全球角度看,鉀肥是過剩的。中國肥企將進口鉀肥加工成高質量的三元復合肥賣到國際市場,國家應該鼓勵。
調研期間,趙程云還算了一筆賬來說明國家放開三元復合肥出口的可行性:每進口1噸鉀肥(60%K2O)可生產4噸復合肥(鉀含量15%K2O)。若關稅取消后,中國每年最多出口100萬噸三元復合肥,只需多進口25萬噸鉀肥即可。
“氮、磷本身已沒有關稅,三元復合肥關稅即使不能全部取消,也應把氮、磷的關稅扣掉,降低三元復合肥的關稅。出口三元復合肥,是變相地把氮、磷的過剩產能也輸出了。至于國家擔心出口導致國內鉀肥短缺的問題,我認為不太可能出現。一則中國鉀肥自給率已提升至60%以上,二則國際貿易商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中國這個大市場。因此,三元復合肥出口關稅取消對行業絕對是件好事。”趙程云說。
參與調研的中國化工報社社長崔學軍、高效復合肥料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副秘書長周存洋,以及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中國磷肥工業協會負責人也認為,三元復合肥關稅取消或降低,企業就可在國內建廠,不但避免海外投資的風險,還能在國內創造就業機會,對肥料供給側改革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