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討論了尿素供給的缺口(kou),至于(yu)下跌的原(yuan)因,相(xiang)信沒人懷疑(yi),但對尿素(su)的缺口(kou),市場異議甚(shen)大,認為筆者有炒(chao)作之嫌,因此筆者覺(jue)得有必要(yao)進行進一(yi)步討論。
剛看到某網站分析師寫的一篇文章,她的結論是從去年10月份到今年的3月份,尿素同比上年供應減少了130萬噸左右。按照這個數據去推論,考慮到后期出口減少和產量增加,自然很容易得出中國尿素缺口不大的結論。筆者深信這不是一家的結論,而是眾多行業媒體和大公司共同的結論,從而才引起大公司的拋售。筆者不去討論這個數據的準確性,但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僅對(dui)當期進行了比較,忽略了社(she)會結轉庫存(cun)的變化。
筆者開玩笑說,中國尿素的表觀消費量消費量同農作物一樣,是分大小年的,大小年中很大的一個影響因素是結轉庫存的變化。典型的例子是2015年氯化鉀大量進口,造成表觀消費量大幅上升,2016年鉀肥表觀(guan)消費量大降,而價格大降。同樣的例子是2016年(nian)尿素表觀(guan)消費量大漲,而2017年(nian)表觀(guan)消費量大降。
如果不(bu)考慮(lv)尿素(su)結轉庫存,筆者(zhe)同(tong)意缺(que)口不(bu)大的結論,但(dan)考慮(lv)到結轉庫存,情況就(jiu)完全不(bu)同(tong)。因為中國的、二銨及鉀肥都銷售不暢。筆者做個大膽的假設:如果是磷、鉀或者其中(zhong)的(de)一個銷售非常(chang)好(hao),而尿素銷售不(bu)暢(chang),那么或許就是尿素自身的(de)問題(ti),而氮、磷、鉀都(dou)銷售不(bu)暢(chang),只能說明市場沒有啟動(dong)。市場(chang)沒有(you)啟動,就開(kai)始(shi)拋售,只能說(shuo)明是市場(chang)心態的(de)問題。如此下去(qu),必然會造(zao)成(cheng)市場(chang)大起大落(luo),極不利于(yu)農業生產。
針對當前化肥市場的下跌,筆者總結了三個原因:一是數據應(ying)用不準;二是信心不足;三是資(zi)金緊張,其中(zhong)最重要(yao)的是數(shu)據不準,造成誤判和連(lian)鎖(suo)反應,筆者接下(xia)來(lai)會重點分析(xi)資金緊張帶(dai)來(lai)的影響,敬(jing)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