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周一公布數據顯示,以美元計,中國5月出口同比增長1.1%,進口同比下降8.5%,當月實現貿易順差416.5億美元,較上月擴大約278億美元,創5個月新高。
數據發布前,界面新聞采集的5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5月出口同比下降4%,進口同比下降1.4%。
招商證券指出,5月出口增速超預期和“搶出口”有一定關系。5月9日,美國政府宣布自5月10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清單商品加征的關稅稅率由10%提高至25%。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要對剩下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25%的關稅稅率,這使得“搶出口”的現象又再次出現。
不過,分析師認為,從需求端來看,全球經濟下行是制約我國出口的一大因素。5月歐元區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7.7%,相比前月下行0.2個百分點,日本制造業PMI則跌回50以下,從發達經濟體的PMI 數據看,預示著全球經濟仍在下行。
進口方面,我國經濟基本面依然面臨下行壓力,內需整體偏弱,減費降稅效果體現還需觀察,從而導致進口疲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 中國5月制造業PMI回落0.7個百分點至49.4%,再次降至收縮區間。其中,進口指標回落至47.1%,且連續11個月低于50%的榮枯線。
另一方面,國金證券在報告中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升溫使得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需求受到沖擊。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上周表示,受貿易摩擦影響,今年前四個月,中國自美國進口大豆數量同比下降70.6%,自美國進口豬肉同比下降53.6%。
此(ci)外,分(fen)析師還認(ren)為,在一(yi)、二線城市房地產(chan)沒(mei)有實(shi)質(zhi)性放松,我國一(yi)季度逆周期調控(kong)政策(ce)讓位(wei)于(yu)供(gong)給側改革的情(qing)況下,內需拉(la)動(dong)進口的力量有所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