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加入WTO的承諾,今年12月12日開始,中國的藥品、農藥和農膜市場開始對從事批發的外商投資企業開放。同一天,對從事零售的外商投資企業開放藥品、農藥、農膜和成品油市場,對中國本土企業來說,與外資企業展開正面競爭的時代已經到來。農業發展給農資連鎖行業提供的8000-10000億的巨大蛋糕將會有人分食,而不再單一地由中國本土企業獨享。不久前,商務部、農業部聯合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舉辦的“全國農資連鎖經營戰略發展研討會”就在為中國農資企業尋求未來發展之路。 農資連鎖經營在中國有它的成長期,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農資連鎖經營在全國大規模發展到近幾年農資連鎖經營發展異常迅猛。我國目前開展農資連鎖的企業已近千家,連鎖店達3萬多個。 但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由于處于摸索期的國家農資產業政策的前瞻性和約束力存在一定的缺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薄弱以及農資市場監管職能跟不上農資市場發展的速度,這些因素使農資生產企業進入門檻大幅度降低,農資生產企業數量激增、重復建設嚴重、產能過剩,導致假冒偽劣農資產品泛濫、企業間的惡性競爭以及農資市場監管的混亂等一系列問題突出。 農資連鎖經營組織形式從過去以供銷社系統專營一統天下的局面,轉成以個體經營為主的分散經營的格局,由于轉變速度過快,很多環節沒有發展成熟就被一帶而過,導致出現了很多妨礙農資企業正常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雖不至于危及農資企業的生命力,但一旦進入國際競爭中,這些問題都將成為本土農資企業的致命弱點。 本土農資企業認識到這些問題存在也并非一時的頓悟,更多是由于長時間的養尊處優,憂患意識不強,造成了多數農資企業實力弱小、技不如人的現狀。 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優秀的管理人才加盟、先進的經營經驗做后盾,外資企業進入我國的農資市場,通過合資和獨資的方式,占領了部分我國處于技術空白的市場。于是就有專家指出,中國加入WTO后,農藥、農膜和藥品市場開放會對中國的農資市場在農資經營領域里的內資競爭、本土企業的購并高潮以及國內企業業態改造步伐加快這三個方面造成影響。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認為目前首要的對策是對現有的連鎖經營的網絡資源進行整合,整合的要點,最重要的就是做大做強,把一些中小企業通過入股、托管或是集體加盟的方法來進行整合,這會增加整個行業覆蓋面和經營數量,同時會降低經營的成本,包括管理人員和經營費用。但是這種整合并不等于壟斷,市場需要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系統相互競爭,抵制外資企業,增加市場活力。 面對壓力,當企業將目光投向政府,期待政府扶持的時候,政府所能給予的回應只會是加強調控,因為一味的庇護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而且對本土企業明顯的、帶有傾向性的保護措施不符合WTO的(de)規(gui)則和政府的(de)定(ding)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