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歷時3天的全國小氮肥第13次技術經驗交流會在南昌結束。30多項技術在前兩天的全體大會上介紹,內容涉及合成氨和尿素生產技術,以及氮肥裝置制造技術等。最后一天交流會分合成氨和尿素兩個分會場進行互動式研討,因內容充實,受到代表較高評價。
從3天的會議議程看,此次會議的亮點出現在最后一天的互動式研討會上。由山西永濟博森氣體凈化科技中心研制,今年4月在山東諸城良豐化學有限公司成功應用的SY變換氣脫硫塔技術在研討會上介紹后,數十位代表走下座位,圍住發言者索要技術資料,了解該技術特點。據了解,硫化氫是氮肥企業的老大難,常壓脫硫技術已無法滿足加壓脫硫的需要,而SY變換氣脫硫塔技術在加壓脫硫技術的基礎上實施技術突破,解決了脫硫精度低、有效氣體損失大、運行費用高等問題。特別是此技術減去了傳統的活性炭精餾工藝,每年可節約成本20萬元。
北京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沈興介紹的利用氨水、二氧化碳等生產碳酸鎂和氧化鎂的新工藝也受到代表們的追捧。山東瑞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孟廣銀等代表認為,氨水和二氧化碳是化肥企業的主副產品,二氧化碳不用也得排放掉,正愁如何給其找個好出路。用這些化肥廠自產的原料生產市場需求的碳酸鎂和氧化鎂等產品,一可解決廢氣排放問題,二可提高企業效益。
其他如無動力氨回收、造氣爐熱能改造等多項技術,也引起了氮肥企業的關注。作者: 馮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