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對尿素行業來說是個大喜小悲加憂愁的一年。大喜是上半年尿素價格瘋漲,國家發改委將大中型尿素生產企業的出廠價由中準價1500元/噸上浮10%調至上浮15%,最高限價達到1725元/噸,但市場更瘋狂,價格甚至達到1800元~1900元/噸,生產企業樂,因為賺了,經營企業更樂,因為國家限生產企業的價讓他們賺的更多。小悲是8、9月份市場風云突變,價格大幅跳水至每噸1400元以下。憂愁則是不斷傳來的天然氣、煤炭、運費的漲價,取消各種優惠政策的消息更是讓化肥生產企業憂心忡忡。
目前國內化肥企業享受的政策現狀是:天然氣價格是國際市場的30%,但不是誰都能享受得到,也不是足量供給;鐵路運價是其它貨物運價的四分之一,但常常找不到車皮;中小化肥企業電價優惠,但一部分地區不執行;增值稅全免。
回顧大化肥的歷史,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引進了13套大化肥裝置(上世紀80年代初又引進3套),裝備先進,原料國家計劃配給價格優惠。可看看現在:輕油頭的或停或遷或改,廣石化遷建了,齊魯二化,安慶、湖北油改煤在掙扎,鎮海主要供煉油原料氣;氣頭的,享受天然氣價格優惠多且經營良好的利潤尚好(西南幾個大化肥廠),享受天然氣價格優惠少的(中石油幾家)在苦苦掙扎。
什么原因使他們風光不再?主要就是原料價格逐步市場化的結果。石腦油、重油價格在國內已經完全市場化了,天然氣價格開始緩慢向國際價格靠攏。原燃料成本占尿素制造成本70%的客觀現實已經決定了,原燃料價格變動對尿素企業是致命的,而尿素生產企業還沒有完全融入市場化的進程中去。2001年國家就將中央政府定價的商品和服務項目減少到13種(類),這其中就包括尿素。但從5年多來對尿素價格管制的結果看,既沒有使農民真正從中受益,我們的尿素行業也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不變的是持續向國家要優惠政策。
充分市場化,是尿素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政府應該明白堅定地告知行業,價格要市場化,而且要國際化的市場化,然后逐步但堅定地實施價格市場化,取消各種優惠政策,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監督企業嚴格遵守國家環保法規。企業要做的就是,做好原料工藝線路選擇(無論改造與新建),此點最為重要;新建或遷建企業廠址,為了應對鐵路運費大幅漲價及公路運輸收費;高附加值下游產品開發,比如聚甲醛等;加大環保投入,確保達標排放。此外,行業協會應當為企業提供全面、真實、及時的企業生產經營資訊,提供原料價格信息,提供市場銷售信息,使企業能夠對供需有基本正確的判斷;擔負起工藝技術專業期刊水準的提高、組織行業高水平技術交流的職責;推動大化肥裝備國產化加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