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即將全面放開的農資產品市場也基本成熟。但由于利益的驅動,市場上的假冒偽劣農資產品屢禁不止,坑農害農事件時有發生,這不僅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加強農資市場的監督管理,建立一個完善的市場管理體系。
首先,要做到打防結合,堵住制假、售假的源頭。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源頭,一是違法生產者,二是部分不法經營者。對此,我們首先必須加大執法力度,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堅決予以打擊。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條例勢在必行;二要增強打擊的力度,做到發現一個,消除一個,將制假、售假者消滅在萌芽之中,給予重罰、嚴辦,決不手軟;三要加強工商、監督、公安部門的聯合行動,做到反應迅速,協調動作,打擊準確;四要抓大案、破要案,嚴厲打擊和震懾坑農害農違法行為,徹底鏟除滋生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土壤,凈化農資市場。
同時,我們應該做好預防工作,防患于未然。第一,要加強準入制度,對凡是從事生產和經營農業生產資料的人員嚴把入口關,對相關的證件必須以原件為主,復印件、證明等應視為無效;第二,要經常檢查生產、經營許可證,對借證、套證,一證多用的,一律予以取締;第三,要加強從業人員的法律、安全、業務知識學習培訓,遵守社會主義商業道德。
其次,要把握流通環節,構建和諧營銷。俗語說“打鐵先要本身硬”,因此,面對國有、集體、股份等多種形式共同經營的局面,必須加強對農資經營人員的教育、培訓和考核,提高自身素質,使每一位從業人員都能掌握必備的基本知識,守法經營,誠信服務。對無證經營和非法經營者堅決予以取締,加強流通環節的規范,凈化農資市場環境,達到同生產廠家、用戶和周邊經營者的和諧。
再次,眾所周知,因為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每一個農戶不可能,也無法做到準確鑒別農資產品真偽及質量的好壞。因此,要提高農戶的科學知識水平和法律觀念,做好防范工作,規避風險。此外,還必須增強用戶的維權意識,保護好相關的證據,如購貨發票,相關的物證等。如有問題要先找商家或消費者協會協商解決,在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必須在有效的時效內提起訴訟,并且一追到底,不可半途而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