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7年起,在化肥淡季廣東每年將儲備10萬噸高濃度化肥。日前,由省發改委、省財政廳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制定的《廣東省化肥淡季商業儲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經省政府批準正式出臺,此舉將進一步完善對我省化肥市場的宏觀調控,穩定全省化肥價格。不過,按市場化操作方式出臺化肥淡季儲備辦法,部分化肥企業持有不同意見。
《辦法》指出,廣東省級化肥淡季儲備將按照“企業儲備、銀行貸款、政府貼息、市場運作、自負盈虧”的原則進行,以高濃度化肥為主,年度淡儲總量為10萬實物噸,其中尿素8萬噸、復合肥2萬噸。淡儲期限為6個月,一般為當年5-6月和11月至次年2月。省級化肥淡季儲備承儲企業原則上采取公開招標或者省政府認可的其他方式確定。淡儲化肥只限于滿足省內農業生產需要,不得用于出口或其他。
廣東省供銷社有關負責人表示,化肥淡儲是國家對化肥宏觀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政府支付一部分利息補貼,鼓勵企業在淡季多儲備化肥,以緩解化肥常年生產、季節使用的矛盾,提高化肥供應保障程度。前幾年,江蘇、四川等省區已實施了化肥淡儲制度,儲備量均超過了20萬噸,政府每噸貼息30-75元不等。明年起,廣東實施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已適時宜,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對我省化肥市場的宏觀調控,彌補省內資源不足,穩定全省化肥生產和市場價格,保障農業生產用肥。
目前,廣東每年用肥量超過650萬噸,但由于缺乏化肥資源,加上廣氮廠破產關閉、廣石化廠尿素停產等因素,尿素、鉀肥和部分復合肥要從省外調入,特別在銷售旺季的春季,適逢遇上國內春運高峰,鐵路運力不足,導致旺季化肥供應不上引起價格大波動。近年行情表明,每年春季化肥使用高峰時,廣東尿素價格均比冬季高出10%以上;如有炒家聯手托市,價格更難以控制。
對于每年650萬噸的用肥大省廣東,每年僅儲備10萬噸肥料能否滿足需求呢?廣東省農資公司副總經理潘耀文認為,從承儲的企業角度來說,這個儲備量可能偏少;但從政府的角度考慮,儲備數量將針對廣東的生產實際,數量過大會加重政府負擔。據介紹,廣東全省冬儲尿素量為48萬噸左右,按經營單位正常商業性儲備15萬噸,中央在我省商業儲備15萬噸,缺口為18萬噸,我省的省級儲備尿素10萬噸為宜。
不過,廣州某化肥經銷商認為,廣東僅儲備10萬噸化肥無疑是“杯水車薪”,對在旺季抑制價格作用不大,因為目前廣東許多炒家通常聯手托市,在春季抬高價格惜售,10萬噸儲備量仍“解不了渴”。此外,近年廣東市場不論淡季或旺季,極少缺復合肥,而且價格相對穩定,儲備復合肥沒有較大的現實意義。這兩年,不少省外企業已在廣東進行復合肥冬儲,各地農資經銷商已儲備了一定數量。
有業內人士認為,由于政府的淡儲政策將為承儲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承儲企業積極性較高。“政府貼息、市場運作”的淡儲模式是不是意味著企業一定可以賺錢?已三次承擔國家儲備任務的省農資公司副總經理潘耀文并不這樣認為,“雖然政府在利息上有一定支持,但儲備的市場風險還是由企業承擔,賺與虧還得看市場,如今年5-6月,承擔國家儲備任務的許多農資公司因尿素跌價,虧得一塌糊涂。”
然而,按市場化操作的方式出臺化肥淡季儲備辦法,有個別流通企業持有不同意見。既然化肥是由市場化運作,但為何政府還要介入搞儲備呢?這不是違背了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嗎?這對沒儲備任務的企業很不公平!特別是流通領域的民營企業質疑,該《辦法》是否適合民營企業?因為許多競標只是針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根本沒資格參與,這對民營企業不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