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月1日起,甲胺磷等5種高毒農藥開始正式禁用于農業。但據了解,目前其庫存量依然龐大。如何處理這些庫存產品,成為令人頭痛的事。業界人士發出感嘆:高毒農藥禁用任務艱巨,非一朝一夕就能輕易辦到的。特別是作為農藥生產大國,我國甲胺磷等5種高毒農藥產量占全國殺蟲劑總產量的1/4左右,由于價格低、殺蟲譜廣、擊倒快,農民對之懷有一種深深的依賴感。
高毒農藥關系到人類生命安全、環境安全,禁用順合民意。然而,幾十年來高毒農藥為治蟲保糧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獲得了農民的認可與信賴,因此要改變農民用藥習慣確非易事。
近日有人建議借鑒禁用毒鼠強的辦法來遏制高毒農藥,筆者認為可行。毒鼠強殺鼠力極強,深受百姓喜歡。然而,誤食毒鼠強而引發的命案也接連不斷。2003年我國禁用毒鼠強時難度很大,后來政府采取了鼓勵性措施,即經營者和使用者如果交出庫存毒鼠強,可按照上交量補償其他安全高效殺鼠劑。這項措施出臺不久便收到了很好效果,毒鼠強也因此禁住。倘若高毒農藥禁用也采取相應的鼓勵性措施,筆者認為會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首先,交出庫存高毒農藥,用價格較高的高效低毒、低殘留、低污染替代產品補償,如較受農民歡迎的毒死蜱、阿維菌素、吡蟲啉、銳勁特、啶蟲脒以及乙酰甲胺磷等,對于生產企業、商家來說可減少損失,從而可從源頭堵住高毒農藥的繼續流通;其次,交出庫存高毒農藥而補償替代新品,對于農民來說既在經濟上不吃虧,同時在交換過程中,可從農技人員對替代產品的宣傳中了解到新農藥的藥劑特性和施用技術,從長遠看有利于無公害農藥的推廣普及;其三,高毒農藥禁用后所騰出的市場空間極有可能被假冒偽劣農藥填補,而采用交換產品方式則可有效減少假冒偽劣,最終的受益者仍是農民。總之,農民利益有保障了,農藥施用這一關控制住了,高毒農藥也就不會再有市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