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抗生素人會耐藥,水稻、小麥、棉花等農作物也會。記者從昨天召開的“農業生物藥物創制專題研討會”上獲悉,未來10年,一種低毒、高效的綠色農藥——生物農藥,有望“接替”20%的化學農藥,成為農藥王國的“后起之秀”。
據了解,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并不多。尤其是生物農藥在整個農藥產業中所占份額還相當小,目前已登記注冊的品種遠遠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的需要。為此,我國已將其列為21世紀優先發展領域。
受自然界遞減規律的制約,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發現新抗生素的步伐明顯放慢。為了尋找突破口,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代謝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鄧子新院士帶領同事另辟蹊徑:嘗試著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對已有抗生素的結構和組成進行改造,以此創造出大批新藥或天然的“雜合”分子,而非被動地從自然界中篩選微生物新品種。
據悉,該技術已初步應用于一種名為“井岡霉素”的農用抗生素的改造。作為防治水稻紋枯病的當家品種,井岡霉素年產量已達6-7萬噸,居世界首位。采用新方法后,不僅可簡化原有的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對其分子結構隨意“剪切”,開發出系列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