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是農業的根本,是糧食的“糧食”,化肥在糧食的增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農民的傳統觀念中,化肥的施用量與農產品的產量是成正比,然而,現實的情況卻并非如此,過量的施肥、施肥方法不當及化肥產品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也會造成肥料利用率的降低。有數據顯示,我國化肥當年利用率平均為30%-35%,其中氮肥僅為30%-35%,磷肥為10%-25%,鉀肥35%-50%,在施肥量過高的蔬菜或果樹種植區,有些地方肥料的利用率甚至低于10%。肥料利用率低直接導致農業成本的增加、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
農業可持續發展,僅就化肥而言,如何使其成為環境美好的技術要素,既減少對環境污染,又能使農產品提質增效,需要化肥行業和技術的不斷創新。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積極發展新型肥料,優化肥料結構,加快發展適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點的專用肥、緩釋肥。肥料創新應把握國際市場肥料研究、發展趨勢,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緩(控)釋肥料、腐植酸有機肥料等新產品,使新工藝、新技術向高效化、復合(混)化、專用化、緩(控)釋化的方向發展。
當前,國內眾多的科研院所、農業高校均在開展緩控釋肥料的研發工作。北京農林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的聚合物包膜控釋肥項目分別由北京首創集團新型肥料公司、山東金正大集團實現了產業化;大連漢楓集團引進加拿大包硫尿素技術在江蘇設廠生產;中科院石家莊現代化農業研究所的涂層肥料,廣東農科院土肥所、湖南農科院土肥所、中國農科院土肥所、華南農業大學開發的包膜、包囊肥料也已經實現產業化。我國正在形成一股強大的緩釋、控釋肥生產與使用高潮,并且在實踐中得到驗證。例如,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多年來在糧食、蔬菜、果樹、花生、棉花、煙草、花卉、草坪等20多種作物上的大量試驗。在江蘇南京、山東臨沂等地水稻上的試驗與示范結果表明,包膜控釋氮肥與普通尿素在等量施肥條件下,產量提高了22.2至39.9個百分點,控釋氮肥在少施一半的情況下,產量仍然持平或有所提高。在山東兗州、龍口、泰安等地的玉米試驗與示范結果表明,在每畝減少化肥用量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施用玉米專用包膜控釋肥比當地習慣施肥產量提高了16個百分點以上。在山東莒縣、蒙陰等地的煙草試驗與示范結果表明,包膜控釋肥與普通化肥相比在養分用量減少一半的情況下,煙葉產量持平,煙葉中的鉀元素含量可由1.5-1.8%提高到2.5%-3.5%以上,可以顯著提高煙葉品質。
實踐證明,施用緩釋、控釋肥料能有效地供應作物整個生長期對養分的需求,降低因作物吸收不一致而導致的養分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顯著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除此之外,還可以大大減少施肥次數,節省施肥成本及能耗,提高作物產量,改善作物品質。肥料產品的創新,將伴隨著生產工藝、機械設備和施肥技術的創新,共同推動我國施肥水平的整體提高,推動我國農業的技術進步與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