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生趨勢 根據夏殘蝗基數調查,結合氣象,生態和歷年資料等綜合分析,預計秋蝗在我省將偏輕發生,發生面積39萬畝,主要發生地在永濟市蒲州、臨猗縣南趙和萬榮縣寶井等蝗區;出土盛期在八月中旬,防治適期在八月下旬。土蝗中等發生,全省發生面積550萬畝,主要發生地在北部朔州洪濤山沿線、大同火山群一帶、忻定盆地的丘陵山區以及南部冬小麥集中種植區。 二、預報依據 1、夏殘蝗基數小,密度低 據蝗區各測報站近期調查,夏殘蝗面積為35.5萬畝,殘蝗面積比2006年減少4.5萬畝。其中每公頃90~150頭的面積19.3萬畝;151~450頭的面積12.1萬畝;451~1500頭的4.0萬畝,1500.1頭以上的0.1萬畝。高密度殘蝗面積較上年明顯減少。土蝗一般每平方米有蟲10~30頭,最高75頭。 2、氣候因素 據省氣象臺預報,7~8月份,我省降水量為140~320mm。與常年平均值比較,除長治市西南部、臨汾市東部、晉城市西部偏少1~3成,其余地區偏多,其中大同市東南部、忻州市中東部、呂梁市西北部、運城市南部偏多2~5成。氣溫,全省接近常年至略偏高。降雨偏多對秋蝗的發生有不利影響,并可在局部形成高密度蝗群的可能。 3、生態條件 近(jin)年來退耕還(huan)林還(huan)草使(shi)我省南部(bu)飛蝗區和北部(bu)丘陵山區的(de)植被有所改變。進入7月份以后,全省出現大范(fan)圍降(jiang)水(shui)天氣,但降(jiang)水(shui)時空分布不均,部(bu)分地區旱情有所發(fa)展。目(mu)前大秋作物(wu)玉(yu)米、谷(gu)子、馬鈴(ling)薯等作物(wu)長勢良好(hao),為(wei)蝗蟲提供了充足的(de)食料來源,對秋蝗的(de)發(fa)生(sheng)無不利(li)影(ying)響(xiang)。
來源:山(shan)西省農作物病蟲測(ce)報(bao)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