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之后,尿素市場一直在低迷的態勢中前行,等全國各地陸續進入用肥旺季以后,尿素價格卻出現了近年來少見的現象,無論是出廠價還是市場價,不但沒有上漲,反而連續下跌。目前糧食主產區的出廠價格已經下滑到了1500元以下,用肥旺季的到來,市場一再下降,加劇了經銷商的拋貨心理。
首先讓我們從社會資源量算起,從8月開始,北方許多省市尿素供應已進入淡季,從這個月開始,經銷商基本全部清倉,以后進貨都是隨進隨出,在合適的價位考慮冬儲,而對于企業來講,8月以后生產的尿素除小部分農民施用以外,大部分將進入流通環節作為來年的用肥。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從2006年8月到現在,尿素產量保持穩步增長,而市場需求并沒有出現大幅的增長,從國內出口情況來看,在30%高額關稅的控制下,企業出口相對國內銷售利潤不好,紛紛開始將貨分散到國內市場,造成了國內社會資源過剩,價格自然不會高漲。
其次是天氣的影響,在全國的用肥季節到來的同時,全國南澇北旱局面已然形成,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顯示,截至7月2日,全國有18個省區市發生了洪澇災害,農作物洪澇受災面積2739萬畝。旱情方面,雖然前期干旱少雨的華北、東北地區6月末出現較為明顯的降雨天氣,前期受旱的一些地區旱情有一定緩解,但由于降雨不均、強度不大、覆蓋面有限,北方大部分地區旱情持續。全國耕地受旱面積1.55億畝,高于多年同期平均水平,其中作物受旱1.44億畝(重旱4901萬畝、干枯670萬畝)。天氣的影響直接導致了施肥量相對減少。
經銷商的心理變化也不容忽視。目前市場即將進入化肥銷售旺季,由于價格的一路下滑,市場上銷量一直不見增加,經銷商開始出現恐慌心理,一些仍有存貨的經銷商已經在大量甩貨,更有甚者,個別企業在市場上拋出了保底留利的銷售手法,價格越喊越低。前景越來越迷茫,此時的經銷商不愿意留貨,都在急于清倉。越降越沒人要,越沒人要就越降,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在河北市場,這樣的操作手法已經使批發價格下滑到每噸1480元的低價,當地經銷商反映這樣的降價趨勢仍在繼續。
展望下半年尿素市場,產銷矛盾會有所加劇,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那么,應該在多少價位下運行呢?個人認為,判斷此價位的根據應該遵循“成本與需求”的規律。我們可以通過歷史數據進行一些基本推斷。
從2005年6月開始,我國針對尿素出口開始征收關稅,一直到現在都是執行一致的稅率,因此我們的分析從2005年6月開始。
從表3可以看出,2005年6、7月是全年尿素價格的最高點,而從表2看,7月社會資源量也達到了全年的最高點。2006年6月尿素價格達到高點,而同期的社會資源量也是全年的最高點。從這一系列問題可以看出,這說明社會資源量直接反映尿素的市場價格,價格高,資源量大,價格低,資源量小。因為價格高時,企業想方設法滿負荷生產,價格低時企業到了難以承受的邊緣,檢修或者減低生產負荷。
那么全國尿素的平均生產成本到底是多少呢?讓我們看2006年下半年,因為此時尿素的原料成本與現在差距最小,進入2006年8月,全國尿素社會資源量急劇下降,9月達到了下半年的最低點,與此相對應的是2006年8月以后,尿素價格也在10月達到了全年的最低點1570元/噸。而當時的市場背景是,7月份有的經銷商開始大量虧損;8月份尿素價格還在繼續下調,山東、河南、山西尿素最低出廠價格竟達到了1350—1400元/噸左右,南方大部分出廠價維持在1450—1500元/噸左右,尿素市場變得撲朔迷離。10月下旬開始,隨著關稅的降低,部分企業開始出口,經銷商拿貨增多,價格也開始回升。一般說來,市場價格到達極限最低價的情況并不是很多見,一般在快到極限低價時就會止跌反彈,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1400元/噸左右的出廠價基本上是尿素生產企業的最低承受極限。
1400元/噸可視為尿素價格的底部區域,那么尿素價格的頂部區域又是多少呢?由表3我們可以看出,自2006年6月以來,尿素月平均價格很難突破1750元/噸,只有在2007年4月達到了1750元,批發價格是制約出廠價格的關鍵因素,批發價格難以突破1750元,流通環節保留50元/噸的利潤,則尿素出廠價格難以突破1700元,由此可見,1700元/噸基本上可視為尿素價格的頂部區域。
需要指出的是,全國各地的市場差異是比較大的,也有可能出現例外。后期如果大家一起采購,在趕上出口形勢極好的情況下,頂部區域自然可以再往上升,反之則要下降,但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尿素市場沒有大的變化,尿素價格基本上應在1400-1700元/噸這個區間運行。(文中圖表此處省略,詳見《中國農資》當期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