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鉀資源十分豐富,已經探明的儲量可供世界使用380年。但鉀肥資源分布不勻,生產主要在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德國、以色列、約旦等少數國家,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德國就占全球鉀鹽產量的76%。2006年全球鉀鹽產量4880萬噸(KCL),比上一年下降10%。下降的原因,一是2005年全球鉀鹽生產活躍,中國和印度年底有大量庫存,二是中國去年與鉀鹽供應商的代表——白俄羅斯談判一直持續到去年7月份才簽約,導致2006年鉀鹽上半年低迷,下半年供需緊張。 今年年初,中國與白俄羅斯盡快將今年的鉀鹽談判價格確定,在全年的基礎上每噸氯化鉀上漲5美元,隨后國際尿素、磷銨大幅度漲價,鉀肥跨國集團也大幅度提高價格。以致于印度與白俄羅斯最終簽約的氯化鉀到岸價比去年每噸上漲50美元,達到270美元/噸,目前價格呈繼續上漲趨勢。
未來幾年,全球氯化鉀預計從2006年的6560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7630萬噸,有1070萬噸的新增能力,主要來自于加拿大、俄羅斯、中國、約旦和阿根廷。如果按年度計算,在2009年以前平均每年增加200萬噸氯化鉀,到2010年阿根廷新建的240萬噸氯化鉀將投產,除中國以外,大部分新增能力都將用于出口。國際化肥工業協會(IFA)預測,近期全球鉀鹽供應將會緊張,從中期看,2009年以后,鉀鹽供需關系趨于緩和。但是,由于鉀肥集中壟斷在少數幾個國家手中,鉀肥跨國公司會人為制造資源緊張氣氛,今后鉀肥仍然將會在高位運行。
由于我國鉀資源匱乏,產業發展和交通運力滯后,我國鉀肥供需缺口很大,長期依賴進口供應。國內鉀鹽資源分布也不均勻,主要分布在青海和羅布泊,后者鉀鹽資源初步探明量為2.5億噸,占全國鉀鹽探明儲量的50%。青海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湖的鉀鹽儲量為1.4億多噸。近幾年,青海、新疆鉀肥產業發展很快,這不僅增加了我國鉀肥的有效供給,提高我國鉀肥的自給率,還可減少我國國際貿易風險。隨著青海鹽湖集團2006年生產氯化鉀100萬噸,青海中信國安百萬噸級鉀鎂肥工程今年產能將達30萬噸,2009年將達100萬噸,“新疆國投”120萬噸硫酸鉀項目將于2009年建成投產,2010年,“三大鉀肥工程”全部建成投產后,國內鉀肥供需緊張的局面會有所緩解。但由于我國大部分探明鉀資源都被利用,而鉀肥的需求會繼續增加,使得鉀肥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2006年,中國氯化鉀產量325萬噸,鉀肥自給率達到30%。到2011年中國鉀肥產能可能達到500萬噸,鉀肥自給率將達到4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