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陰雨。農資使用淡季,廣州市白云區良田真田寶農資店門前冷清,老板娘和兩個工人無所事事地閑聊著。
“今年三月份以來,除草劑草甘膦價格已經上漲了10%,不知其它農藥還會不會漲?如果所有農藥都像這樣大幅漲價,以后老百姓種不起菜,我們的生意還怎么做?”老板娘不無憂慮地說。和真寶田農資店老板娘一樣,記者走訪過的太和鎮兩位農資零售商也表示出了同樣的擔憂。
遺憾的是,他們的擔憂還是發生了。最近據知情人士透露,國內許多大型農藥生產企業年終的產品出廠價格已經調高,包括敵敵畏、敵百蟲、毒死蜱、樂果、代森錳鋅、多菌靈等在內的大宗常規農藥漲價普遍上漲10%,這已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業內人士認為,繼這些大宗常規農藥漲價之后,其它農藥普遍提價幾乎不可避免。
金豬年末,農藥也搭上了物價上漲的末班車。2008年,將是一個“農藥漲價年!”
草甘膦領頭漲價
2007年的農藥行業,除草劑草甘膦當仁不讓當選年度效益冠軍。這種廣譜滅生性除草劑,是全球產量最大的農藥原藥,占整個除草劑市場的30%。僅在廣東一個省,草甘膦一年的使用量就在1噸以上。
據統計,2006年草甘膦原藥市場全年均價只有2.8萬元/噸,而目前草甘膦的市場價格已達6萬元/噸左右,較今年七八月份時的3.5萬元/噸幾乎翻了一番。我國的大型草甘膦生產企業,如江山股份、新安股份、華星化工等,2007年都賺了個盆滿缽滿。華星化工早已經預測1-9月凈利潤較上年同期預增60%-80%。
原藥的漲價自然也帶動了制劑價格的上漲。據四會市東城供銷社化肥農藥購銷部負責人葉國興介紹,和2007年七、八月相比,每桶(30公斤)10%草甘膦價格上漲超過10元,漲幅為10%左右。
業內人士預測,草甘膦價格在未來幾年仍將維持高位。這主要是受到供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供應方面,世界上草甘膦產量最大的美國孟山都公司在今年年初以前就放棄了對草甘膦的擴產投入,因此該公司的草甘膦供應量今年沒有實質性增長,并且近期開始從中國采購草甘膦原藥,以彌補其產能不足。
目前,國內已形成大規模草甘膦生產基礎,未來需求增長必將主要由中國來滿足。在需求方面,由于今年東南亞幾個國家農業復蘇,對草甘膦的需求迅速增加。國內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也是導致草甘膦需求增長的重要因素。
含硫磷制劑普漲
進入2007年11月,農藥產品漲價風暴中,草甘膦“一藥獨舞”的局面被打破。隨著國內許多大型農藥生產企業放出漲價口風之后,敵敵畏、敵百蟲、代森錳鋅等大宗常規農藥漲價已拉開漲價的序幕。與草甘膦因供不應求的漲價原因不同,這些大宗常規農藥漲價主要起因于原料價格的上漲、運輸費用的增加以及環保成本投入的增大。
據廣東省農資農化推廣部經理姚偉英透露,包括山東大成、南通江山等在內的許多國內大型農藥生產企業,均已放出明年農藥漲價的口風,敵敵畏、敵百蟲、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樂果等有機磷類農藥,石硫合劑、代森錳鋅等含硫制劑漲價已成事實,漲幅約在10%-15%。
是什么原因造年底農藥價格大幅上漲呢?業內人士分析,一方面,石油等基礎原料上漲,帶動了甲苯、二甲苯、硫磺等農藥生產原材料的漲價,例如硫磺價格,進口硫磺到岸價已從年初的每噸79美元漲到220美元,瘋狂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使農藥生產成本劇增,同時,油價上漲直接推動了海運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今年江蘇無錫“太湖藍藻事件”發生后,國家叫停和整頓了200多家農藥企業。一些國內大型企業不得不搬遷,使得農藥產品供應有所減少;而且,國家加大了對農藥企業的環保監管,農藥生產企業不得不加大對環保設施的投入,從而提高產品生產成本。正是這些因素將導致明年農藥價格水漲船高。
據了解,國內許多大型農藥生產企業產品提價已成定局,與此同時,國外企業并沒有閑著。一位多年經銷進口產品的農藥經銷商透露,目前進口農藥企業雖然還沒有放出漲價的口風,但產品漲價不可避免,只是漲價幅度可能會小于國內企業。
農藥漲價農民埋單
由于目前農藥使用已進入淡季,許多農民并沒有感受到化肥價格飆升之后,接踵而來的農藥漲價將會給明年的生產成本增加負擔,但明年必須付出更多用藥成本的事實已經無法逆轉。
據了解,廣東省每年用于作物病蟲害防治的資金超過10億元,按照今年底大宗常規農藥10%的漲幅,明年廣東農作物病蟲害防用藥成本將增加1億元。也就是說,廣東農民必須為農藥上漲的1億元埋單。正如廣州良田真田寶農資店老板娘所言:“農藥漲價,生產企業和經營者都不會做虧本的生意,所以最終的成本漲幅肯定要由農民承擔。”
業內人士透露,在農藥經營者的利益分配中,對一新產品而言,經銷商的平均利潤將在20%以上,而零售商的平均利潤在30%以上;對大宗常規產品而言,經銷商的平均利潤大約為5%-10%,而零售商的平均利潤則不低于20%。在此情況下,農藥價格上漲,而經銷商和零售商的利潤比例不可能被壓縮,所以總的利潤自然提高了。
當然,農藥價格上漲,經營者的流動資金相對會變少,但在當前的農藥行業中生產企業“鋪貨”之風盛行的情況下,經銷商和零售商往往是先拿貨,后給錢,做的通常是不虧本的生意。也就是說,對許多經營者而言,農藥漲價又是一次賺錢機遇,而對農民而言意味著必須多掏腰包。
來自信宜的白云區太和鎮代耕農吳肖寶告訴記者,他用于種菜施藥的成本大約是毛收入的7%。以上半年所種番薯為例,每畝的毛收入8000元左右,用藥成本則需要560元。如果按照當前農藥價格普遍上漲10%計算,則意味著吳肖寶不得不多拿出56元/畝的用藥成本。
“許多農資都在漲,只有我們的菜價不漲,照此下去,我們只能放棄種田去打工了!”吳肖寶無奈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