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農業部農技推廣中心和國家林業局造林司聯合主辦的“生物農藥發展座談會”在動物研究所舉行,來自農業部農技推廣中心、國家林業局造林司、科技部農村中心、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以及動物研究所等30位來自政府部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領導和專家參加了會議。
會上,動物研究所的秦啟聯博士、孫江華研究員和重慶大學夏玉先教授分別作了 “昆蟲病毒生物農藥的研發生產、應用及存在問題”、“昆蟲信息素的應用”和“殺蟲真菌農藥研制與產業化進展”三個精彩的學術報告,分別從昆蟲病毒、信息素、真菌用于防治生物病蟲害方面闡述了生物農藥發展的歷史、國內外現狀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還就我國生物農藥的現狀、發展前景、存在問題和解決思路等方面進行了報告。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實力的日益增長,國家解決“三農”問題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人民健康和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傳統化學農藥長期使用帶來的諸多問題,如昆蟲抗藥性導致農藥使用劑量的不斷加大、農產品產生殘毒、生物富集作用使得野生、家養動物的殘留增加等,已經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農藥殘留還制約著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發達國家已經或者正在準備實施并制定越來越詳細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成為我國參加國際間食品、農產品貿易的綠色壁壘。
生物農藥的最大優點就是純天然、無公害,對人畜安全,無毒害,不污染環境,也不易產生抗性,受到世界各國農藥研究和開發者們的高度關注。近些年來,國際上生物農藥的發展已逐漸形成規模,推廣的速度越來越快。目前,國際上已有商品化的生物農藥約30種,僅B.t制劑一項1997年銷售額就達9.84億美元。此外,還有大批生物農藥正進入野外試驗階段,生物農藥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黨的十七大提出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倡導生態文明,關注國家環境、生態與食品安全問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發展生物農藥是我國發展綠色產業、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其中,昆蟲病毒殺蟲劑和昆蟲信息素被認為是最具發展前景的生物農藥之一,具有對害蟲選擇性強、藥效持久、對人畜和其它生物安全、不污染環境等特點。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生產中的關鍵技術沒有獲得根本突破,生產和市場一直處于小規模、不穩定的狀態,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難以大面積推廣應用。
自2003年起,動物研究所與河南省濟源白云實業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多年潛心研究的高科技成果——“昆蟲群養技術”和系統集成的病毒分離提純技術,突破了嚴重制約昆蟲病毒殺蟲劑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技術瓶頸,開發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系列昆蟲病毒生物殺蟲劑,生產的病毒殺蟲劑具有高含量超低用量的突出特點。2007年11月,動物研究所與河南省濟源白云實業有限公司合作聯合研制開發的3種主要用于防治番茄、辣椒、煙草上的棉鈴蟲、煙青蟲以及用于防治甘藍等10多種蔬菜上的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重大農作物害蟲的“科云”系列高效蔬菜昆蟲病毒生物殺蟲劑獲得了國家農業部和國家發改委分別核發了農藥產品登記證和生產批準證。這是自雙方合作完成的《2噸/年5000億PIB/克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原粉》于2005年獲得了農藥登記證書和生產許可證書后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目前,公司已有5個生物農藥品種獲得農藥登記證,4種類型9個品種的昆蟲病毒生物農藥“科云”系列產品獲得了相關的市場準入手續。企業投資4000余萬元建成了四條昆蟲飼育和三條產品加工生產線,可年生產昆蟲病毒原藥5噸,制劑200噸,可使用面積達3000萬畝次,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昆蟲病毒殺蟲劑研發與生產基地,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隨著我國生態型農林業的發展,昆蟲信息素的研究與應用也日益被廣泛關注,動物研究所結合自身優勢,研究發掘多項有應用前景的新技術,小蠹蟲、美國白蛾、松毛蟲以及危害果樹、蔬菜等多種害蟲的信息素已得到廣泛應用。2007年動物研究所和國家林業局合作開展的“以信息素為核心的紅脂大小蠹綜合控制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對紅脂大小蠹的防控目標,此項工作為我國外來有害生物的防控提供了成功范例。2000年,紅脂大小蠹在我國發生得最為嚴重,發生面積達790.5萬畝,累計造成死樹600多萬株,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國內相關各部門通力合作,全力以赴開展防治工作。動物研究所發揮昆蟲信息素研究的科研優勢,密切配合國家行政主管部門全力以赴開展科研創新,開展“以信息素為核心的紅脂大小蠹綜合控制技術”研究,重點攻關紅脂大小蠹的防治技術及其推廣應用。通過6年的艱苦努力,科研人員明確了害蟲的入侵生物學、生態學、種群暴發機理、寄主識別和種群進攻調控機制,以及紅脂大小蠹化學通訊機理。創制出高效植物源引誘劑、趨避劑和引誘劑定量緩釋載體;首次分離鑒定出具有顯著增效作用的聚集信息素;發現了馬鞭草烯酮的多功能特性;驗證了非寄主揮發物作為驅避劑用于防治的可行性,并應用了信息素推/拉控制技術;提出了預測預報和檢疫技術方法,集成了以信息素為核心的紅脂大小蠹監測、檢疫、防控綜合技術體系。目前,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紅脂大小蠹綜合控制技術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到2006年,山西、河北、河南、陜西等4省已累計開展防治作業面積2100萬畝(次),紅脂大小蠹發生面積也壓縮至150萬畝,根除了15個縣級疫點和18個鄉級疫點。根據國家林業局預報中心預測,2007年紅脂大小蠹年發生面積將繼續下降,危害程度將進一步減輕,全年約發生120萬畝,同比下降22%。
經過熱烈討論,與會領導和專家一致認為,國家政策支持(包括國家的財政補貼政策)是我國發展生物農藥的必要條件,主管部門以及政府層面在政策、條件和技術上的大力推動是生物農藥發展的前提;其次,整合國內各相關部門和研究機構的力量,搭建高水平的技術研發平臺(建立一批國家生物農藥研究中心),這也是促進科研成果快速轉化和產品進入市場的關鍵;第三,建立和培養一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研發人才隊伍,面向我國農業和國際貿易的最大需求,開發出原創、高效和多樣的生物農藥產品,促進產品系列化,提高國際競爭力;第四,應加大有關生物農藥、綠色農業及國際貿易需求的宣傳力度,引導市場方向,形成社會共識,這也是生物農藥在市場推廣所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