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在甘肅省靖遠縣高灣鄉,經營化肥的十幾家農資部門對今年的農資經營處于“一慢二看三通過”的觀望狀態,一些農資經營站已經人去樓空。眼看著春耕臨近,但是化肥等農資在農村還不見影子。
宏大農資站目前是高灣鄉最大的農資經營站之一,去年銷售各類化肥400余噸。和去年較好的銷售狀況相比,今年的農資銷售卻讓經理許訓犯難了:難的不是沒有終端市場,而是化肥市場本身實在難以捉摸。據了解,目前鄉村農資經營有“三難”:
一是農村市場農資使用量難把握。一個村或者一個鄉一年到底需要多少化肥,農資經營者心中沒有個底數。高灣鄉一位姓王的農資經營戶告訴記者,化肥進得少了,擔心不能滿足農民耕種需求,影響春播;進得多了,又擔心難以賣掉,帶來積壓,給自己造成損失。
二是農資價格漲幅太高百姓難承受。已經從事農資經營近7年的許訓說,近年來農資市場價格一直呈增長趨勢,去冬今春以來漲幅尤其高。據悉,去年1噸尿素的出廠價是1700元,今年已經漲到了1900元,漲幅近12%;1噸二胺去年的價格是2800元,今年已經漲到了4000元以上,漲幅達43%;地膜去年13.8元/千克,今年則上漲到了16元/千克,漲幅為16%。
三是農資貨款難回收。農資經營戶李真告訴記者,農戶購買農資基本上是先拿貨,等到秋天農產品賣了后再付款。但由于是靠天吃飯,收成好壞實在難以把握,貨款回收就成了農資經營的一大難題。資金周轉困難勢必造成農資的購進和銷售。
今年1月初,國務院為控制農資價格,決定不調整電力、成品油價格。記者了解到,鄉村農資市場價格漲幅有所減緩,如甘肅尿素的出廠價每噸就降低了30元至50元。但是,許訓認為,這只能暫時抑制過快的價格上漲,并不能有效降低農資價格,因為目前農資價格在成本推動下已經上漲了。市場價格居高不下,國家又調控農資價格,這使目前的農資價格變數加大。這種情況下,經營者誰都不敢盲目購進農資。
農資價格上漲過快,也使很多農資生產廠家和農民目前都陷入了“想生產卻又不敢大規模生產”、“想儲存卻又不敢儲存”的兩難境地。
甘肅省蘭州市一家化肥廠的負責人說,從每年的8月到次年的2月一直是化肥企業大力生產儲存化肥的時間,但由于目前的原材料價格過高,他們并不敢開足馬力生產,“我們現在很矛盾,不生產的話,春耕開始后肯定會出現化肥緊缺;可真要大力生產,現在原材料價格這么貴,萬一國家調控農資價格,我們高價進原料,低價賣產品,會虧損的,現在生產也只是維持設備運轉而已。”
對于(yu)目(mu)前這(zhe)種農(nong)資價(jia)(jia)格(ge)的(de)不確定性(xing),農(nong)民(min)的(de)反應也很矛盾(dun)。大蘆鄉農(nong)民(min)趙(zhao)映(ying)說,他現在(zai)根本不知道(dao)化(hua)肥到底該(gai)(gai)不該(gai)(gai)買(mai),因(yin)為村里一(yi)些農(nong)民(min)害(hai)怕農(nong)資價(jia)(jia)格(ge)持續(xu)走高,就提前買(mai)了(le)儲存,可看到現在(zai)國(guo)家控制價(jia)(jia)格(ge),買(mai)了(le)之(zhi)后又非常后悔(hui)。記者(zhe)了(le)解到,更多的(de)農(nong)民(min)都(dou)寄(ji)希望于(yu)國(guo)家對農(nong)資價(jia)(jia)格(ge)的(de)調控,“不到最(zui)后一(yi)刻不買(mai)化(hua)肥,邊(bian)播種邊(bian)買(mai)化(hua)肥”成了(le)很多農(nong)民(min)的(de)心態。 |